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一) 序文 ‧ 發心去取須明

更新於 2024/06/15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敘發心去取須明 :
舉數標名 ‧ 依名辨相 ‧ 指示去取

勸發菩提心文 (省庵大師著 ) [原文]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圓瑛大師著) [講義]

. 前言
. (一) 序文 : (1) 修行心願為本 ‧ (2) 發心去取須明
. (二) 正宗分 : (1) 歎德明緣 ‧ (2) 標數列名 ‧ (3) 次依徵釋
. (三) 流通分

序分 : 敘發心去取須明

序文 (敘述發起之意)

二、敘發心去取須明

i. 舉數標名

《文》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趣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

】然字承上轉下之詞。上文但云必先發願,未明當發何願,故此須當指明,令知去取。當知發心立願,損益利害所關。若不得明眼師家指示,不脩正道,危殆孰甚。省庵法師,為宗教大善知識,其所開導,必可依從。若遇邪師邪教,令發邪心邪願,必致墮落。古德云:一盲引眾盲,相率墮深坑;豈不悲哉!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此二句廣指一切心願。若不得明師指示陳述,則茫茫無據,如何能得趣向?趣向即歸向也。一切眾生,迷真起妄,認妄為真,都是向妄。若有明師指示,返妄歸真,返本還源,方得歸向正途,而登正覺。今為大眾略而言之,因發心立願之相既多,不能廣指,祇得略言。相有其八下三句,即舉其數,而標其名。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一舉數標名竟。

ii. 依名辨相

牒名

《文》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

】此牒定,邪正等八種名。用云何二字而徵起之,以為下辨相之張本。邪正等,皆從發心上分別。如發心是邪心,立願必定是邪願,以願從心起故。餘可例推。當知發心立願之人,邪偽者多,真正者少。

現在末法之世,法弱魔強,許多左道旁門,如空心教、無為教等,名是佛經內部極好之名詞。但竊取其名,而所修之行,不依名中義理。如空心教,不觀心性本空,仍執心在身內;又隨心分別六塵境界。如無為教,不學六種無為之法,仍念念著有,不修淨行,更有許多非法說法。此等名為附佛法之外道。以為人師,廣收徒眾。其傳法只許兩人私相授受,不許第三人觀聽。有云三眼不傳道。又以欺詐手段,誘騙愚夫愚婦。凡欲受其法者,先要一誓詞不得將教中密語,告知於人,如違願遭重譴(或願被雷擊、或願遭火燒、或願被水溺)。即夫妻之間,亦不許說。此以惡咒束縛於人。如有智識之人,一聞傳法,不許第三人觀聽,及教中密語不許告知他人,即知其非正法。何以故?如果正法,必可公開,振法螺,鳴法鼓,堂堂皇皇,那有怕人見聞之事乎?

此中八種,前四種,乃為凡夫修行開正眼。以凡夫之人,每多邪正不分,真偽不別,盲從邪教,依照偽修。後四種,兼為二乘權教示指歸。以三乘聖人,抑或囿於小道,不發大心;抑或偏於事行,不明圓理;故須徵釋。一牒名竟。

辨相

《文》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此下辨明八種相,原文分定,即為八段。此段辨邪之相。世間有一種修行之人,一向以來,發心修行,不究自心。自心,即真如自性,本有真心;不從父母所生,非同世人所認現在身內之肉團心也。

肉團心,是假非真,但假名為心,並無功能力用。我如是說,難免許多人不承認,要與我諍辯。謂此心能種種思量分別,何以說並無功能力用?
答曰:思量,是第七末那識。分別,是第六意識,實非肉團心之功用。如謂此心實能思量分別,世間初死之人,肉心仍在身中,何以不思量不分別也?即此可驗證肉心無用。

本有真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此約真諦談空)。雖然無在,無所不在(此約俗諦說有)。猶如虛空,不在內外中間,無有何處,沒有虛空。即地中尚有虛空,出土一尺,則有一尺虛空,出土一丈,還得一丈虛空,色空無礙。真心則空有無礙,二諦圓融,亦復如是。不究自心:即不肯參究此心。參既不參,安得明了?既不明了,不知依之為因地心也。

但知外務:下列利養、名聞、欲樂果報,皆外務也。或求利養,即求財利滋養;或好名聞(去聲),即好虛假名譽;或貪現世欲樂,即五欲樂境。五欲有二:一財色名食睡,二色聲香味觸,此二種皆世人之所欲,故名五欲。或望未來果報,即望轉生人間,或生天上,受福樂之果報。為如是四種發心,名之為邪。因不依正理,不修正道,貪求世間名、利、欲樂果報故也。

《文》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此段辨正之相,恰與上科相反。既不求利養名聞,則澹泊明志,安貧守道。又不貪欲樂果報,則少欲知足,樂出塵勞。

唯為生死:唯者獨也,獨為生死大事,發心修行。將生死二字,貼在額頭,刻在心頭,無時或忘。念無量劫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無有休息,實是大苦。有生則有身,有身則眾苦所集,一定要把此身度了。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身得度,生死方了。欲了生死,須有至悲至切之心方可。

又古德云:此心未明,如喪考妣,此心既明,更如喪考妣。此即生死心切。此心是真心,未明即未悟。欲求悟明真心,其心悲切,如死父死母一樣。迨此心既明,何以更如喪考妣?因既悟之後,了知本來是佛,墮落輪迴。悟雖已悟,證猶未證,生死未了,故更如死父死母一樣。如此乃是唯為生死。

為菩提者:為求證無上菩提也。求得實智菩提,使真性菩提,不致埋沒,而方便菩提,得以成就。至於利養名聞,果報欲樂,皆非所求也。如是發心,方名為正。

《文》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此段辨真之相。念念上求佛道者:已發上求佛道之心,念念在懷,無時或忘,不忍半途而廢。心心下化眾生者:亦即已發度生之願,心心相續,要把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聞說佛道長遠:如「法華經」所云:五百由旬,方是寶所(喻佛地)。有一導師,引導諸人,前趨寶所。因其路難行,多人半途欲退。導師不忍是輩,而失大利。乃為勸勉,前行固難,已經行至半途,退後亦難。同是一難,何如前進?無奈是輩,無志進求。導師為憫是輩,方便設一化城,勸令前進少許,即有大城,可以於中休憩。化城喻小乘方便涅槃,為小根怯弱之輩而設。今云不生退怯,即精進上求,無怯弱心也。

觀眾生難度:以眾生根行不等,惑業深重,不肯受化者多。即有一時受化,遇境逢緣,而退道心者亦多,故曰難度。不生厭倦者:如「寶積經」所述:常精進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捨之心。對此眾生不厭,常隨教化不倦。若此菩薩,可謂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也。

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此四句即是志在菩提,不肯中止化城。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文》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此段辨偽之相。偽者,虛也,假也。有心而造曰罪,無心而造曰過。凡有罪過,理宜懺悔除滅。今日不懺不除,則無慚愧心,甘居下流也。內濁,即具足貪瞋癡,渾濁自性。外清,即矯現戒定慧,清淨之行。始則精勤修習,終則懈怠廢弛,虛度時光矣。

雖有好心,行諸好事,如卹孤濟貧,賑災救難,施棺給藥,修橋鋪路等;多為貪名圖利之心而為之,是謂夾雜(好心與貪圖名利之壞念相參)。雖有善法,修諸法門,如持戒修身,參禪習定,澄心慧觀,念佛持咒等;復為貪瞋未斷,愚癡所誤,造諸罪業,染污所修清淨之行。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文》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此段辨大之相,乃言心願廣大。眾生界,即有情眾生之界。「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

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文》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此段辨小之相。觀三界如牢獄,觀者以智觀察。

三界

. 一 欲界。六欲以下,五趣眾生,有男女雌雄,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未曾離欲,故稱欲界。
. 二 色界。六天以上,四禪天中,初禪(梵眾、梵輔、大梵)三天,二禪(少光、無量光、光音)三天,三禪(少淨、無量淨、遍淨)三天,四禪(福生、福愛、廣果)三天,此天復有無益外道天,及五不還天(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即三果阿那含,寄居其中。彼諸四禪,四位天王,徒有欽聞,不能知見。以上十八天,皆名色界。此色非是欲色,但是仍有形色而已。第四禪凡夫天,有欲滅色歸空,故有四空天。
. 三 無色界,即四空天。不特無欲,而且無色,惟餘識神、故稱無色界。三界是六道眾生依止之處,惑業未空,輪迴未出,要在三界內,受果報身,無自由分,故曰如牢獄。五陰色身,是小牢獄。三界,是大牢獄。

視生死如冤家:生死逼迫,是為大苦,喻如冤家,能令受苦,必欲離之。欲離生死苦,故修諸道品,斷界內煩惱。但期自度,無廣大心,不能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文》苦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此一段辨偏之相。偏者偏於二邊,不歸中道。或善於有,或著於空,皆謂之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此著於有,有凡有聖。於眾生則願度,於佛道則願成。與上真心文中所說: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度眾生,同一大乘菩薩道,智悲雙運之作略。何以說其為偏?祇因未明中道實理。

菩薩有權教菩薩,實教菩薩。權實攸分,即在若相離相而已。如願度願成,有能度能成之功勛不忘,眾生佛道之知見不泯(亡也),即是著相:是為權教菩薩。實教菩薩,所修離相,終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度而度,度而不度,無成而成,成無所成。空有雙離,全歸中道。稱真實理而修,是為實教菩薩。若雖發大心真心而修,未明圓理,執有眾生可度,認有佛道可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文》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此一段辨圓之相。若知知字,是智照現前,纔能了知。自性,是當人自心本性。此性迷時則為眾生,悟時則成佛道。因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眾生佛道,皆不離自己心性,故不見更有一法,離心別有。若見心外有法,即非正見。

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此虛空二字,莫作虛空相解,若作相解,何為空願空行空果?縱有所說,總是不當(去聲)。當以義解,以字依也。虛空者,廣大義,即是依廣大心,發廣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行廣大行(六波羅密行),證廣大果(大覺極果)。上即無修而修,無證而證。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即是修即無修,證亦無證。如是發心,名之為圓。二依名辨相竟。

iii. 指示去取

《文》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知此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種心之行相,差別不同,則知自己審度思察:邪偽小偏,四種不好;真正大圓,四種是好。既知審察好醜,則知去取。不依曰去,依之曰取。既知應去應取,則可以發心,自不至有所錯誤。

《文》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

】此徵釋上文則知審察一句。云何句徵起,謂下釋成審察之意。

《文》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此徵釋上文則知去取一句。云何徵起,所謂下釋成去取之法。邪偽小偏,四種應去。正真大圓,四種應取。如是發心者:如是二字,指法之詞,即指應去者去之,應取者取之。如是所發之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菩提心,是成佛種子。此心既發,成佛有分。故省庵法師,撰文勸人發菩提心也。一序分竟。

>> 續下一頁 : 正宗分 歎德明緣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 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0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念佛得成佛道: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圓瑛法師. 又唯心淨土。並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慎勿錯解唯心之義。念佛必定成佛。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念佛可度眾生 : 廣度十方 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圓瑛法師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惟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廣度有情。同生極樂。
「念佛普攝群機: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圓瑛法師。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 :「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念佛得成佛道: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圓瑛法師. 又唯心淨土。並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慎勿錯解唯心之義。念佛必定成佛。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念佛可度眾生 : 廣度十方 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圓瑛法師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惟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廣度有情。同生極樂。
「念佛普攝群機: 舉世之人。無一人不可念佛。」—圓瑛法師。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云 :「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
「念佛具足三學: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圓瑛法師。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白話: 須菩提,你如果有這種念頭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由修三有過患,能生猛厲欲求出離輪迴之心,以彼滅除輪迴。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白話: 須菩提,你如果有這種念頭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礙。」 西晉 月氏國三藏 竺法護 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頒宣三寶救濟三界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由修三有過患,能生猛厲欲求出離輪迴之心,以彼滅除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