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ace

Peace

71 位追蹤者
在尋求平和喜樂的路途中,寫下一些自身感悟
67會員
47內容數
由新到舊
【老子|道德經第33章】自知自勝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2024-07-07
6
【老子|道德經第32章】知止不殆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2024-04-28
8
【老子|道德經第31章】勝而不美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Thumbnail
2023-07-02
10
【老子|道德經第30章】果而不強過於「強」,便會對外界強勢,更會對自己不留餘地,整個人的狀態會變得緊繃、易脆,隨之而來的是不停歇地爭鬥,爭輸贏、爭口氣,爭名爭利,也爭能量。
Thumbnail
2023-04-30
12
【老子|道德經第29章】天下神器「天下神器不可為」,「神器」自有其運作,企圖介入它,便是「有心」將其改變為自己想像的樣子,「神器」受到干擾,事情便不再自然,隨著人的意識的混雜,穩定的規律被破壞了,形成的是,人自己建構的意象,失去原本應該自然呈現的實相,徒留表象,而人只能不斷地塑造虛像,卻始終無法扎根,終歸徒勞無功。
Thumbnail
2023-03-29
7
【老子|道德經第28章】大制不割聖人的心思意念、行為舉措皆幾近於道,因而能量甚大,足以影響世界,他就像主軸,世界因其而轉,跟他一起隨道運作,同道一體。整個過程是:知守、聚能、合道、復歸、器用、大制。
Thumbnail
2023-02-26
5
【老子|道德經第27章】因物襲明善行,會無跡可循;善言,會無可非議;善謀略,不需用算計。 無關楗不可開,無繩約不可解,因為沒有「關楗」及「繩約」,所以無法可開解,換句話說,有了關楗,就會有構成方式、流程、原理,如此就有跡可循,便有法可解。
Thumbnail
2022-12-18
3
原來這是貪欲今年世界盃足球,好像比上屆還轟動,是因為疫情封太久?土豪卡達的宣傳?反正沒看足球的我,也想來看看。
Thumbnail
2022-12-04
7
【老子|道德經第26章】根性之重重、輕、靜、躁皆是人的基本特質,就像七情六慾一般,每一種特質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淡濃烈的差別,於經文中,說明輕與躁的表現,應須以重和靜為核心,才不會失常。
Thumbnail
2022-11-29
7
【老子|道德經第25章】道法自然域中四大,各有法則,有法則便有規律,有規律便有時序,有時序便能運轉,道、天、地、人一脈相承,道法自然,以定運行規則;天法道,以充沛生機; 地法天,以化育萬物;人法地,以生存得道。
Thumbnail
2022-11-03
14
【老子|道德經第24章】企者不立萬物的運作,一旦出現反常,便會開始回歸正常,事不會一直持續在過「度」的狀態,保持中庸,平穩運作,不足需補、過多需減,以身心去感悟,去拿捏自身與外界之間的平衡,理解平衡點,自然而然就會謙卑,且不會過度謙卑。
Thumbnail
2022-10-10
9
【老子|道德經第23章】希言自然從希言自然到焉有不信,似乎在說明道與自然包覆一切,而人的意識只停留在自己區劃的領域,難以體會宇宙的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短暫,但應有其天命與任務,了悟自然之道,或許能活出自我,遂與天合。
Thumbnail
2022-09-28
8
【老子|道德經第22章】誠全歸一放下自我,使意識回歸自然,觀自身存在,循本心之志,理解道的運作,體悟自己身在道中,與萬物無異,同屬於道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2-09-10
6
【老子|道德經第21章】孔德之容孔,可解為大,或為空;容,也兩解,一為形象,二為容納,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有兩種涵義:一是大德之人,無所不容,循道而作;二是以空為德,乃能動作從道。
Thumbnail
2022-08-21
6
【老子|道德經第20章】絕學無憂「學」的本質是向外接收訊息,訊息虛虛實實、詭譎複雜,如果沒有一套過濾系統,便容易受訊息影響,隨之起伏,如此心就不定,越「學」越憂心,所以「絕學」並非拒絕學習,而是心中須有一把尺,藉以辨清並防止訊息對身、心、靈的各種影響。
Thumbnail
2022-07-24
9
【老子|道德經第19章】回歸本心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Thumbnail
2022-06-20
7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人生的意義主角艾迪在天堂遇見曾出現在他一生當中的5個人,有的很重要,有的不曾見過,藉由他們的引導,艾迪逐漸了解人生,並從中獲得解脫。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地引起一些省思。
Thumbnail
2022-04-23
9
【老子|道德經第18章】人心根本在大道未廢之時,一片祥和,人心循道而安定,當人對道無感的時候,人心便開始浮動,失去支撐,於是胡亂找支撐,認為仁義是支撐,因為仁義可以有效規範人心;認為孝慈是支撐,因為孝慈是修復六親的曙光;認為忠臣是支撐,因為忠臣才能消弭國家的弊端。
Thumbnail
2022-04-09
8
【老子|道德經第17章】上下之信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Thumbnail
2022-03-23
6
【老子|道德經第16章】知常復命常,是恆常的規律,道有規律,人也有,了解規律運作,就會發現「度」,過多的釋能,便須回補更多的能量,超過運作體的負荷,也將有反噬,當知道什麼是「適度」,外散的意識就會收斂,回歸到平和狀態,這種平和,會產生包容,事情都知道,也都看在眼裡,卻不會受牽引。
Thumbnail
2022-03-09
5
【老子|道德經第15章】德顯之象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Thumbnail
2022-02-26
3
【老子|道德經第14章】道之存在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Thumbnail
2022-02-07
4
【老子|道德經第13章】寵辱若驚人受「寵」或「辱」,內心都會起波瀾,應重視大患存在於「身」。身心為一體,「身」是代表著「我」的個體,它承擔著所有無形的東西,產生心理活動,所以心的變化來自於身的承載,而大患始於心亂。
Thumbnail
2022-01-23
3
【老子|道德經第12章】欲之本性物本身是中性,個人接觸後,各有不一樣的影響,為腹者能轉化,為目者反受控制。
Thumbnail
2022-01-11
2
【老子|道德經第11章】無之用「有之以為利」,事物呈現它的形象,便於人對它產生解釋,讓人易於賦予其意義與用途;「無之以為用」,事物未顯現的面貌,容易被忽視,以為「沒有」,所以誤認為無用,其實「沒有」之處,才有妙用。
Thumbnail
2021-12-29
3
【老子|道德經第10章】抱一而出在六識打開之時,「神」常一去不復返,透過六識,我們時常在各個地方「留神」,產生在意,時間一過形成記憶,有些記憶會記得,有些會卡在意識深處,無法察覺。
Thumbnail
2021-12-22
6
【老子|道德經第9章】功成身退在天之道中,事的功成有其定數,自身盡了力,功成的效果會回饋,這之間有適當的「度」,拿取過多、驕傲自大都是超出了「度」,唯有體悟到「適度」,才是真正的身退。
Thumbnail
2021-11-24
5
【老子|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人看水,水處於低下,而水本身卻無此心,只有順應,上天給它什麼任務它便執行,因為無心,所以海納,能納則廣,加上以柔為本、韌為質及衍生的特性,因此幾近於「道」。
Thumbnail
2021-11-14
5
【老子|道德經第7章】無私成私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為己而生,所以能長生。 聖人以外在事物為優先,把自己放在最後,反而先收到正向回饋;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成就其身。
Thumbnail
2021-11-09
2
【老子|道德經第6章】谷神「谷」形成空間上的「虛」,虛能納,納則聚,聚精而凝「神」,這是自然生成的精氣,似乎是造就萬物的能量來源。
Thumbnail
2021-11-04
4
【老子|道德經第5章】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並非沒有仁心,而是不以仁心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天道循環,萬物自有用處與歸處,天地都知道,看似任其發展,其實是順應自然。
Thumbnail
2021-11-01
3
【老子|道德經第4章】何為道道,往細看如微塵,往大看如寰宇,可宏觀可聚焦,它亦是一種力量,讓看不到、甚至無法得知的「質」,形成「物」,並讓「物」動起來,組成世界。
Thumbnail
2021-10-25
3
【老子|道德經第3章】無知無欲「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聖人之治是愚民還是助民? 無知無欲, 是強調清心寡慾?
Thumbnail
2021-09-26
7
【老子|道德經第2章】二元世界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Thumbnail
2021-09-20
5
【老子|道德經第1章】道與人 道可「道」,非「常道」 道如果可以說明,便不是真切、根本的道。 字義的意思是如此,但意涵可能更深層。
Thumbnail
2021-09-04
10
【小故事】命運     人陸陸續續進了會場,門口擺著華麗的結婚照,套著像是高級畫專用的框,相中新郎高出新娘許多,雙手輕扣在新娘腹前,環抱著新娘,看著幸福洋溢。
Thumbnail
2021-07-15
2
把神收回來神,類似於注意力,但不僅僅是注意力,它還包含精氣神裡的能量元素及無意識中的量子纏結。 生活上有太多的訊息吸引我們的神,只要在意,神就會被牽引,只要一留神,「神」就留在那裡。
Thumbnail
2021-03-25
2
看清自我本質世間多紛擾,雜訊何其多, 這顯現出分辨與看清的問題, 看清有兩個層面,一是批判思維,建立獨立思考,避免錯誤訊息影響判斷。 我想聊的是另一層,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連結,意即我們該如何意識到我們正陷入某一思維或情緒的狀態之中?當整個思緒都處於某種狀態之中,是什麼契機讓自己跳脫?既已陷入,如何知道?
Thumbnail
2020-03-19
1
念頭與轉念念頭是「場」的概念,場是基本粒子的集合,基本粒子有量子纏結的特性,所以念頭亦有量子纏結。 為何有念頭?為何念頭會轉?它時而像曇花一現,時而像暮鼓晨鐘。
Thumbnail
2020-02-02
2
你的分享是給予還是索取有些人分享是為了得到贊同, 有些人分享則不在乎他人的感受, 有些人是為了紓解自己的情緒, 有些人則是強迫他人接受...... 這些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能量是單向流動,而且是此消彼長,看起來是給予其實是索取。
Thumbnail
2019-11-11
5
設身處地的難處我們都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理解對方,以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審視全局,進而促使事情圓滿、使自己變得圓融。但這是一種客觀描述,真正在「設身處地」的當下,內心是怎麼變化的?是真誠還是受迫,恐怕自己有時也不太清楚。
Thumbnail
2019-10-23
2
正法難辨,不辨自明        什麼是正法?粗淺地解釋,它是一種能改善自己、與善他人的思考模式及行為依據。但其中存在著主觀意識,主觀即是「自認為」,當外界給予「我們覺得好」的正回饋,我們接收,然後喜悅、舒適,因而加強「自認為」,此時,我們很大概率會深信我們自認為的正法,進而朝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Thumbnail
2019-10-16
2
真心關心他人最近意識到「真心關心他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大多時間跟注意力都是放在自己身上,譬如: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常以自己的觀念去看待這個世界、常以為別人怎樣怎樣……,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然後在自己與他人回應之間糾結,表面上是和氣往來,裡層卻是一種壓抑,這種壓抑無法自知,它存於潛意識,似乎是情緒的根源。
Thumbnail
2019-10-14
3
量子與意識──陷入 我推薦兩個朋友互相認識,最近他們因為合作不愉快而鬧翻,我從中了解緣由,聽取雙方的想法,保持中立。衝突起於認知不同,沒有即時表明各自的需求與介意,怕破壞關係皆選擇悶住不說,從小細節累積到大事件,最終還是免不了要爆發。 有一位的說法,讓我專心釐清事件過程,保持平穩心態去理解雙方的對錯,而另一位則
Thumbnail
2019-10-12
2
量子與意識──轉念 我一直想了解意識的本質是什麼,因為有了意識,所以人有了七情六慾,而七情六慾是痛苦的根源,這些人與人間的情,需求上的慾,造就我們的貪、嗔、癡,導致負面能量拂了一身還滿,是否能夠透過理解什麼,來淨化身心靈,讓自己平和、安定、喜悅、健康。 意識如果是經由基本粒子運動所形成,那麼意識與意識之間會有量
Thumbnail
2019-10-12
2
量子與意識的關係        我們說「量子纏結」是兩個量子具有相互對應的關係,不受距離、時間的約束,彼此互相牽引著,在不受觀測的情況下,兩者皆有可能是任何一種狀態,一經觀測便隨即「塌縮」成為某一確定狀態,兩者之間的效應與運動須用量子力學來描述。       
Thumbnail
2019-10-11
3
量子纏結與意識「量子纏結」被愛因斯坦形容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兩粒子纏結的狀態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因而常被用於描述哲學或神學中的超自然現象,例如共時性、境由心轉等,這些其實也是意識的一種狀態。
Thumbnail
2019-10-1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