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歷史的二三事:蕭泰雄論「台灣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較知名的有沈建德、埔農、林媽利、潘智仁等人士。這些人從自身的專業出發,從不同角度論證大多數的台灣本省漢人是由漢化的平埔族後代、少數閩粵移民與平埔族通婚的混血兒組成,帶有原住民血統,而不是一些人士津津樂道的純種閩粵移民後代,或純正的中原人後代。


蕭泰雄與埔農、沈建德、潘智仁、林媽利一樣,都不是歷史、台史系所出身的研究者。按論者個人臉書上的介紹,蕭泰雄曾就讀中興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之後到日本留學,回台以後,曾在「台灣農耕生物科技研發中心」擔任研發生產部總監,1999年退休以後,沉迷於台灣歷史研究。他的研究心得主要發表在個人臉書、報紙(讀者投書或言論廣場之類的版面)、幾個網站,目前似乎還沒有集結成書,筆者找不到他的出書紀錄,youtube平台也沒有他的演講影片,算是一位非常低調的業餘研究者。



台灣的本省人非中國人

一些台灣人與絕大多數的中國人會將日治時期台灣戶口謄本種族欄的「福」、「廣」、「番」當作是族群分類,認為:註記為「福」的人,祖先來自福建,註記為「廣」的,祖先來自廣東,而標記為「番」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地原住民後代。蕭泰雄與一些論者反對這樣的解讀,直言當年從事調查的日本人與那些協助調查的台灣人(懂得漢文),主要是以語言區分台灣人,分作福建系、廣東系。蕭泰雄說:

日本人類學者是以族群為中心,將族群的語言以羅馬字拼音,再以漢文譯註,來考台灣人的母語,所以當時人種驅離是很嚴謹的。將在台灣的清國人驅逐的很乾淨,完全不懂『福』語或『廣』語的台灣人,在戶口謄本的種族欄內至註明『熟』。

日清甲午戰爭是清國與日本國的戰爭,清國戰敗,清國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人認定清國人就是外國人,所以那有權利選擇國籍,當時不願回國的清國人,至1905年12月31日在台漢人正確數為8083人。總督府後來發給這些人『華僑證件』,識別為中國人,後來這些人把在台灣財產處理完後,也逐漸回國。(從〈日治戶籍之福,廣,熟,還有中國人寄籍?〉引用 )

他不接受坊間那種直接把閩粵移民後代(包含原漢混血兒)當成「中國人」的作法,而是將「清國」與「中國」分開看待,把當年不願接受日本國籍卻不離開台灣、持有台灣總督府發給的「華僑證件」者,當作是「中國人」,而將其他接受日本國籍者及其子孫,排除在「中國人」之外,算作「台灣人」。


台灣人的族譜絕大多數很可疑

論者在〈台灣人的族譜98.4%可疑〉一文,分享自己的尋根經驗,寫道:

大學時期(一九六○年代),去聽〈台灣人的族譜98.4%可疑〉一位國民黨政權的御用歷史學者演講說:『鄉下民間村莊奉祀什麼菩薩,就知道該村莊的人從大陸那個地方搬來的』,而一直認為祖先是來自廣東饒平(記載著嘉慶年間來台)。一九八七年開放中國探親後,因生意關係,在所謂的「祖國」待了八年,退休回台前,特地到廣東饒平去尋根,花三天時間,卻發現,原來所謂的祖籍地是假的,連當地政府官員都坦承台灣許多祖籍地都是假的。

他認為,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很可能是因為祖先並非來自廣東饒平,而是原先就住在台灣的平埔族人。同一篇文章裡,還提到:許多台灣人族譜上的祖籍地是假的,很可能是當年祖先進入社學──滿清官方為番人設立的學校──唸書以後,社學老師所賜予的。

除了「使用社學老師給予的祖籍地,避免被別人當作番人」這個目的,台灣平埔族人也為了因應官方的設籍政策,不得不使用漢姓,並同時杜撰自己的祖籍地。論者在另一篇文章〈族譜?你相信?〉,寫道:

台灣人原本就是有名但無姓氏。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清國政府規定台灣人必須選擇唐山姓、並強迫台灣人歸化唐山的設籍政策,導致台灣人必須杜撰自己祖籍是從唐山過來,否則無法立足。執行強迫設籍是在嘉慶年間,此所以台灣人的族譜大都是所謂的「嘉慶年間來台」。

據王世慶《台灣公私收藏族譜目錄》所述,一二一八件現有族譜及九十三件功德榜之中,蔣介石在一九五一年後編印的有八三五件,佔全數的六十三.七%;乾隆二十三年賜姓以前編印的只有二十二件,佔一.六%。蕭泰雄引用這樣的數據,提醒我們:台灣大多數人的族譜是到了蔣介石戒嚴統治時期才編印的,而非古印本或者代代傳抄的產物,造捏與竄改的空間很大,真實性相當可疑。


台語的前身──漳浦語,在大航海時代,已被台灣原住民使用

蕭泰雄曾在個人臉書發表「大航海時代前後散佈於台灣各地的日本人海商」、「大航海時代前、後活躍於中國沿海的中國海寇」的系列文章,以及「台灣人的移墾與『島內移民』之關係」、「大航海時代西洋人到來以前、與到來之後的台灣社會」等的單篇文章,透過這些文章,向讀者傳達與既定說法不同的台灣大航海時代歷史。


主流的說法是,古台灣人在大航海時代以前是過著原始、很少與外界來往的生活,是受了荷蘭人、日本人、中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影響,才接觸到所謂的文明,尤其透過中國人,台灣原住民學會種稻、插秧、製陶、冶鍊金屬等技術,這才脫離極度封閉無知、野蠻落後的生活。針對上述這些偏見,他為文反駁,並強調:古台灣人早在西洋人來到東亞之前,就已經參與海上貿易,西洋人來到以後,仍然沒有缺席,而且使用當時通行於明帝國與日本海員、商人的漳浦語,與島內、島外的不同族群溝通。


蕭泰雄在「大航海時代前後散佈於台灣各地的日本人海商」、「大航海時代前、後活躍於中國沿海的中國海寇」的系列文章,努力強調日本人海商在台灣大航海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同時反覆宣稱中國海盜因當局的海禁政策、台灣原住民兇悍出草行為,沒有多少人來台灣,來台灣的人大多也待不久,所謂的顏思齊、鄭芝龍率眾拓墾台灣是完全虛構的台灣歷史 ────對於上述的論調,我持保留態度,不輕易相信,作者的論証有些薄弱,不太能說服我!倒是漳浦語在台灣各族群溝通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注意因為這與平埔族群往後的漢化,與「台語」的形成息息相關。


不同平埔族群通婚,逐漸形成閩、粵語系的台灣人

台灣平埔族群如何漢化,以及他們與閩粵移民的真實關係,在台灣解嚴以後浮上台面,在學院與民間人士的努力之下,台灣各地的平埔族群當年漢化的大致經過,已經被發掘出來,但是在細節的部分,人們的認知仍有不小的分歧。

以語言來說,埔農、沈建德認為,平埔族會拋棄自己的母語,改說其他語言,是官府強勢推行的結果。官府透過「社學」教授平埔族學生閩南語、粵語,塾師不只強迫他們在學校使用,還要求他們儘量在部落使用。於是,在歧視與來自多方的壓力之下,平埔族人不得不就範。

然而,其他論者卻不這麼想,有人認為,平埔族人是想融入滿清帝國的主流社會,不想被當作外國人(當時蔑稱為「番」)而遭其他帝國臣民賤視,所以積極學習漢語、漢文,甚至接受多數人的生活習慣。一些論者則認為:閩、粵語在台灣通行,並非靠官府強力灌輸,而是透過貿易、通婚、人際往來等因素,逐漸取代平埔族原有的語言。蕭智雄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在於: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

我碰過很多朋友,在談論平埔族裔台灣人時,都自稱父系祖先是漢人,母系祖先是平埔族人,為何會有這種情形,其實是父系祖先與母系祖先是屬於平埔異族群通婚之情形,尤其是父系祖先到母系祖先部落工作情形最多,平埔屯兵時期最普遍。當平埔異族群通婚時,選擇共同之語言就是閩南話或客家話(日本政府稱副用語),使這些家庭往往本來所使用的閩南話或客家話是副用語 ,便成家庭之常用語,但各自之常用語(母語)沒有忘掉,日本政府所稱的常用語,就是我們現今所謂的母語。

至今我們仍把焦點放在平埔族人與閩粵移民通婚所產生的同化效應,忽視平埔族群之間的通婚、不同族群對生存資源(土地、水源、名位、金錢)的競爭,以及平埔族內部的族群融合等等的現象。蕭智雄不但注意到後者,而且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說法,供大家日後討論與檢驗!


結論

蕭泰雄對「台灣人」的種種說法,我歸納出四點,分別是「台灣的本省人非中國人」、「台灣人的族譜絕大多數很可疑」、「台語的前身──漳浦語,在大航海時代,已被台灣原住民使用」、「不同平埔族群通婚,逐漸形成閩南語系、粵語系的台灣人」。前面兩點已有許多人探討,而且逐漸成為台派對台灣歷史、台灣人的共同認知,甚至被一些人當作是台灣人該有的基本常識,後面兩點則是蕭泰雄所提的獨特觀點,雖然論証的嚴謹度不夠,不過把他的觀點當作假說,刺激學者繼續研究,或是供有興趣的人以寶貴的時間檢驗其真偽,我想應該夠格的。



論者的文章連結:

1.蕭泰雄,〈【日治戶籍之福,廣,熟,還有中國人寄籍?】〉,2020年2月25日發表在「彌勒熊報」。

2.蕭泰雄,〈台灣人的族譜 98.4%可疑〉,「溪湖楊姓敦素公衍派大族譜」網頁轉載,2011年3月26日發佈。

3.蕭泰雄,〈族譜?你相信?〉,「自由評論網」民眾投書,2012年7月16日發佈。

4.蕭泰雄,〈你是漢人的後代嗎?〉,「血源追溯─台灣控」,2013年8月11日發佈。

5.蕭泰雄在個人臉書上的發文,如:「大航海時代前後散佈於台灣各地的日本人海商」、「大航海時代前、後活躍於中國沿海的中國海寇」的系列文章,以及「台灣人的移墾與『島內移民』之關係」、「大航海時代西洋人到來以前、與到來之後的台灣社會」等的單篇文章。個人臉書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otato.hsiao



延伸閱讀:

1.關於台灣歷史的二三事:潘英,快被埋沒的台灣平埔族研究者 (免費公開)


2.關於台灣歷史的二三事:潘智仁論「台灣人」(免費公開)


3.關於台灣歷史的二三事:沈建德論「台灣人」(免費公開)


4.關於台灣歷史的二三事:埔農論「台灣人」(上)關於台灣歷史的二三事:埔農論「台灣人」(下) (免費公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7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2024/02/17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2024/02/17
「臺灣人偷東西,被日本警察抓到以後,會被剁掉一隻手」、「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屠殺了四十萬臺灣人」諸如此類的「謠言」都沒有什麼根據,往往是一些不懂歷史的人出於各種理由編造出來的,接受這些,好比吃下沒有營養又有害身心的食物。以下為大家介紹幾本能讓我們遠離謝絕那些歷史謠言,又能讓我們更瞭解那個時代的好書!
Thumbnail
2023/11/29
蔣渭水生前標榜的「日華親善的橋樑──台灣人」、「台灣人當促進日華親善」諸如此類的言論,為人忽視。回看他當年提出的上述口號及相關言論,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想性格與天真,可惜形勢比人強……
2023/11/29
蔣渭水生前標榜的「日華親善的橋樑──台灣人」、「台灣人當促進日華親善」諸如此類的言論,為人忽視。回看他當年提出的上述口號及相關言論,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想性格與天真,可惜形勢比人強……
2023/04/24
明清文人用漢字為台灣原住民留下寶貴的記錄,不應被隨意解讀或全盤否定,只是他們當年在文化差異下的思考盲點、誤解、誤讀、想當然爾,曾被台灣社會無條件信任太久,是該好好思考與討論的時候了!
Thumbnail
2023/04/24
明清文人用漢字為台灣原住民留下寶貴的記錄,不應被隨意解讀或全盤否定,只是他們當年在文化差異下的思考盲點、誤解、誤讀、想當然爾,曾被台灣社會無條件信任太久,是該好好思考與討論的時候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蕭泰雄對「台灣人」的種種說法,我歸納出四點,分別是「台灣的本省人非中國人」、「台灣人的族譜絕大多數很可疑」、「閩南語中的「漳浦語」,在大航海時代,已被不少台灣平埔族群使用」、「不同平埔族群通婚,使用共通語交談,結果逐漸形成兩大語系的台灣人」。
Thumbnail
蕭泰雄對「台灣人」的種種說法,我歸納出四點,分別是「台灣的本省人非中國人」、「台灣人的族譜絕大多數很可疑」、「閩南語中的「漳浦語」,在大航海時代,已被不少台灣平埔族群使用」、「不同平埔族群通婚,使用共通語交談,結果逐漸形成兩大語系的台灣人」。
Thumbnail
我們認為主要解釋在於: (1)這種說法忽視了並非全臺各地理區的開發皆漳泉籍移民先到,而粵籍移民後至,以及臺灣的開發並非全面由海岸向內陸進墾的歷史事實。 (2)更重要的是,這種說法忽略了漳、泉、粵各籍移民的原鄉地理背景和生活方式,對選擇新鄉居住地的影響。
Thumbnail
我們認為主要解釋在於: (1)這種說法忽視了並非全臺各地理區的開發皆漳泉籍移民先到,而粵籍移民後至,以及臺灣的開發並非全面由海岸向內陸進墾的歷史事實。 (2)更重要的是,這種說法忽略了漳、泉、粵各籍移民的原鄉地理背景和生活方式,對選擇新鄉居住地的影響。
Thumbnail
很更多人在面對中國(與中華文化)的時候,喜歡拿出一套『台灣人普遍有原住民血統』來做為二元對抗的有力論述。或者,每當有國際友人詢問台灣有什麼文化可以拿出來時(換日線有很多這種文章),多數人多半也不會漏掉『原住民文化』,但當你問這些台灣人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了解......?
Thumbnail
很更多人在面對中國(與中華文化)的時候,喜歡拿出一套『台灣人普遍有原住民血統』來做為二元對抗的有力論述。或者,每當有國際友人詢問台灣有什麼文化可以拿出來時(換日線有很多這種文章),多數人多半也不會漏掉『原住民文化』,但當你問這些台灣人對於原住民文化的了解......?
Thumbnail
台灣古文明的沒落過程、Paccan名號為何被人遺忘、「台灣」如何取代「Paccan」成為國名,以及Paccan人後代的命運,也是埔農一系列著作的重要內容。
Thumbnail
台灣古文明的沒落過程、Paccan名號為何被人遺忘、「台灣」如何取代「Paccan」成為國名,以及Paccan人後代的命運,也是埔農一系列著作的重要內容。
Thumbnail
埔農的論述看似與沈建德、林媽利、潘智仁相同,其實有很多地方不同,無論是台灣荷治時期之前的歷史認知,還是對「台獨」的看法,他都自成一格。對於台灣上古有無高度文明,沈建德、潘智仁、林媽利及眾多台灣歷史學者、考古學者,不是視之為未知領域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就是自認非專業而不去觸及,埔農則非常堅定回答:有!
Thumbnail
埔農的論述看似與沈建德、林媽利、潘智仁相同,其實有很多地方不同,無論是台灣荷治時期之前的歷史認知,還是對「台獨」的看法,他都自成一格。對於台灣上古有無高度文明,沈建德、潘智仁、林媽利及眾多台灣歷史學者、考古學者,不是視之為未知領域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就是自認非專業而不去觸及,埔農則非常堅定回答:有!
Thumbnail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較知名的有沈建德、埔農、林媽利、潘智仁等人士。本文要介紹的是,較早談論這個議題的沈建德。
Thumbnail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較知名的有沈建德、埔農、林媽利、潘智仁等人士。本文要介紹的是,較早談論這個議題的沈建德。
Thumbnail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本文要介紹的是其中一位論者潘智仁。(詳見內文)
Thumbnail
台灣漢人的祖源問題,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扣掉來自中國各地的外省族群,1945年二戰結束前,就已定居在台灣的漢人,大多數人的祖先究竟是閩粵移民,還是被漢化的平埔族?目前已出現一些挑戰主流觀點的論者,本文要介紹的是其中一位論者潘智仁。(詳見內文)
Thumbnail
有一個疑問纏著我不放,而且對於這個疑問,力主「台灣漢人是由大多數閩粵移民後代構成」的論者,也沒有提出令我信服的說法,那就是:明清時期,大批閩粵人移民來台,不論合法移居還是非法偷渡,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的州府縣,為什麼沒有出現長年且大規模的經濟蕭條?
Thumbnail
有一個疑問纏著我不放,而且對於這個疑問,力主「台灣漢人是由大多數閩粵移民後代構成」的論者,也沒有提出令我信服的說法,那就是:明清時期,大批閩粵人移民來台,不論合法移居還是非法偷渡,泉州、漳州、潮州,以及週邊的州府縣,為什麼沒有出現長年且大規模的經濟蕭條?
Thumbnail
沈建德的言行固然泛政治化,但批判他「台灣血統」、「台灣常識」這兩本書論點的人就理性客觀嗎?綜觀他們的言論,我認為並非如此!
Thumbnail
沈建德的言行固然泛政治化,但批判他「台灣血統」、「台灣常識」這兩本書論點的人就理性客觀嗎?綜觀他們的言論,我認為並非如此!
Thumbnail
械鬥事件還會因為姓氏、風俗習慣、語言,甚至是「西皮」與「福祿」、也就是現在廟會常見的北管樂團的分裂派系,都會因此打上一架;從上述提及移民的組成複雜性,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臺灣早期的械鬥如此頻繁混亂了,因為簡單來說臺灣就是把原本在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地區的族群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起生活,偶有摩擦,合情合理
Thumbnail
械鬥事件還會因為姓氏、風俗習慣、語言,甚至是「西皮」與「福祿」、也就是現在廟會常見的北管樂團的分裂派系,都會因此打上一架;從上述提及移民的組成複雜性,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臺灣早期的械鬥如此頻繁混亂了,因為簡單來說臺灣就是把原本在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地區的族群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起生活,偶有摩擦,合情合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