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協定》--如何改善分心?試試史丹佛教授的方法,不必戒手機也能保持專注力
方格精選

《專注力協定》--如何改善分心?試試史丹佛教授的方法,不必戒手機也能保持專注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建立心無旁騖的專注力

建立心無旁騖的專注力

你會不會常常有類似的經驗:例如跟家人或朋友聚會的時候不知不覺就分心去滑手機了,又或者是本來打開電腦想要處理工作的,一不小心因為開了瀏覽器找資料,一篇一篇地接著看網路上的文章,一下子大半天就不見了。我要在這裡承認,類似的情況我常有,我相信你也是,搞不好現在你就是上網點點點不小心分心了才看到這篇文章的。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專注力協定》要探討如何改善分心的狀態,保持專注。雖然老查看過很多本探討類似主題的書,但是《專注力協定》應該是我讀過的書裡談這個主題最深入跟全面的。

作者尼爾艾歐的前一本書叫《鉤癮效應》,談的是教企業怎麼樣打造吸引人、讓人上癮的產品。而這本書卻是教你怎麼樣保持專注不要被外力吸引分心,感覺很像「矛與盾」的故事:到底是鉤癮人成癮的力道比較強,還是維持專注的辦法比較厲害,可能要實際試試看才知道。

只做數位排毒無法根絕分心

很多人會認為分心的主要罪人就是手機啊,只要想辦法戒掉滑手機就搞定了。不過這件事幾乎是既不可能也不簡單。根據一個調查,有1/3的美國人表示他們寧可一年沒有性生活,也不能一年不用手機。孔子說「食色性也」,但是對很多人來說,手機比天性中的「性」這件事還更有吸引力。

而作者尼歐說,就算你真的不用手機,但是如果你沒有真正解決會讓你分心的原因,不過就只是讓你換一種方式分心而已。那你可能會問「所以會造成分心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分心的理由是為了逃避不適感

那麼到底為什麼人類會分心呢?一般來說,行為的動力不外乎是獎勵或者是懲罰,但是分心這件事既不會得到獎勵,也沒有人用懲罰逼著我們,所以顯然有其他的原因。作者認為真正驅動分心行為的是,我們想要逃避讓我們覺得不舒服的情境,也許是挫折、也許是無聊。養成習慣之後就慢慢侵蝕到日常生活的其他部分了。

所以你必須先找到是什麼原因讓你很順手的就拿起手機開始滑,作者建議你用書裡的「分心追蹤表」來記錄你察覺你自己分心時的狀態,才可以幫你設法解決那個問題。

分心追蹤表示意

分心追蹤表示意

運用「時間箱」幫你善用你的時間

羅馬有一位哲學家賽內卡在2000多年前這麼說「人們在保護個人財產的時候很小心翼翼且斤斤計較,但是一但說到時間的浪費,卻又變得揮霍奢侈,而「時間」卻是唯一一樣東西,應該正大光明地保持吝嗇小氣的態度」。為什麼?因為時間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且流逝之後沒辦法回復。

但是如果我們不幫我們自己的時間做好規劃,那麼就會是其他人來代勞了。因為就會有人會約我們開會、聚餐、閒聊,寄信給我們、用Line敲我們…時間不知不覺的就消失了。

所以作者建議我們要先把時間預留下來給我們計劃的事情,他把這種做法稱為「時間箱,就是在行事曆上先自己把事情排好。不要誤會他的意思是要用工作把時間都佔滿。你可以預留做運動的時間,打電動的時間之類的,但是要做到在計畫的時間裡就專心做當時設定要做的是,時間到了就結束。

甚至他也建議如果你一定要從臉書或IG 關心朋友的動態,或是看自己有follow 的youtube 頻道影片(記得要看老查的頻道),也都可以預留固定的時間,但是一樣要按照計劃走。作者說「如果你不會隨便放別人鴿子,你也不應該在和自己的約定上爽約」。而「時間箱」這個做法在老查之前介紹Line 的創辦人森川亮的書《10分鐘完成每件工作》裡也有提到類似的做法。

審慎運用群組聊天

我想,你的Line 應該有加入或被加入很多群組吧,是不是也讓你常常一聊就忘了時間呢?梳理引用了Basecamp 創辦人傑森弗里德的話“聊天群組像是在開一場持續整天的會議,與會者是一些隨機人士,也沒有議程”“小規模採用聊天群組可以,不合理的做法是在組織內部把聊天群組當作最優先的、預設的溝通方式”

即時性、立即反應是聊天群組的本質,但在我們的生活裡,必須「現在立刻馬上」處理的應該是例外情況,而非一般常態的規則。所以作者提出四條規則建議:

  1. 使用通訊軟體要像是洗三溫暖:待一下就出來,不要待太久
  2. 只在排定時間使用
  3. 加入群組的人要精挑細選,確保都可以對這個對話作出貢獻且有收穫
  4. 只用在快速、不需持久的討論上,重要的主題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思考,最好使用文件或會議的方式進行。

《專注力協定》書裡還有許多對於解決分心問題很有幫助的建議,如果對內容有興趣的朋友,老查有在我推出的「老查讀家私房筆記」裡整理這本書的精華筆記

《專注力協定》精華筆記 連結 https://pse.is/SQPXL

歡迎訂閱「老查讀家私房筆記」 https://supr.one/oldchareadingnotes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32.8K會員
194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中年級的你,是否開始察覺─以前那種「拚命就好」的單純模式,似乎不太管用了?《柔韌管理學》是我的好朋友Yuki 黃昭瑛整理二十多年職涯,從基層一路做到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外商企業總經理的全方位工作與管理經驗,希望帶給讀者的體悟是:真正能長久走下去的人,不是最強悍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以柔韌自處的人。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中年級的你,是否開始察覺─以前那種「拚命就好」的單純模式,似乎不太管用了?《柔韌管理學》是我的好朋友Yuki 黃昭瑛整理二十多年職涯,從基層一路做到跨國公司高階主管、外商企業總經理的全方位工作與管理經驗,希望帶給讀者的體悟是:真正能長久走下去的人,不是最強悍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以柔韌自處的人。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