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講漢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剛剛收看一個講漢字的節目,主講人說:
漢字和它的書法,當然它有實用和藝術之分。對我們來說,漢字是堅定的、不可動搖的中華民族的精髓(粹)。五千年的中國的文化,就是靠漢字承載下來的。漢字是我的根基,是我的傳統的最核心的部分,這個漢字是我必須要遵守的、要守護的東西。我說為什麼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要去適應這個科技(指電腦拼寫文字)?我能不能有一批科學家,他能夠讓機器、電腦、互聯網,來適應我們的漢字…所以我覺得這個時候,我們特別需要的是堅守。而我們這個傳統文化的根基(指漢字),只要守護,它是千古不滅。
哈哈!不懂正統漢字的就笑死!懂正統漢字的就被氣死!
三問:
一問:許多固有而又常用的漢字,為什麼在現代漢語字典裡消失呀?比如:規範的「範」;頭髮的「髮」,都被人間蒸發了。
二問:面粉(固有的漢字是麵粉),卻變成面而無麥。生产(生產),就變成產而不生…為什麼呢?
三問:漢字的「漢」,《說文解字》:从水,難省聲。呼旰切。但,現代漢語字典卻是「汉」,如果根據《說文》的造字法則,就變成从水,又聲。那怎樣切出「呼旰」的聲呢?再者,又,就是古時的手字,那从水、从手,怎麼樣解釋是「漢」的意思呢?
另外,趙家人的「趙」,為什麼會變成「赵」呢?多凶險呀!
大陸人講漢字?笑死,抑或氣死?
2021-9-6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群哪句「簡化字不能輕率廢除」,筆者看來是有語病的。
多謝轉達王立群先生的偉論,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實在太多,現時我不想糟蹋時間,只是簡單提幾點……
剛剛收聽文昭先生的「談古論今」(20200812第801期),他說: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是錯讀了。
「盤中飧」與「盤中餐」,究竟哪一句才對?
有人說:合理的未必能行得通,通行的未必合理。
哪些所謂簡體字,老朽過去一向都稱之為「大陸字」,這沒有價值的褒貶,純粹以地域來區別而已。
王立群哪句「簡化字不能輕率廢除」,筆者看來是有語病的。
多謝轉達王立群先生的偉論,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實在太多,現時我不想糟蹋時間,只是簡單提幾點……
剛剛收聽文昭先生的「談古論今」(20200812第801期),他說: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是錯讀了。
「盤中飧」與「盤中餐」,究竟哪一句才對?
有人說:合理的未必能行得通,通行的未必合理。
哪些所謂簡體字,老朽過去一向都稱之為「大陸字」,這沒有價值的褒貶,純粹以地域來區別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五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覺,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英語﹕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第一次聽到用三聲唸的「企業」是在國中的時候,一個班上功課特別好的同學。他一開始不是這麼說話的,但在他有意識地追求好成績的過程中,他學會了更多他概念中更「標準」的普通話讀法。聽到有人那樣說話的當下覺得有些驚訝甚至有些奇幻,「他認為這樣說能得到更好的評價」,只能寬泛地相信事情是這樣。
Thumbnail
 古人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雖然在現代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言語溝通的真誠與意義已被糟蹋得慘不忍睹,但是某些字辭,某些句子,還是不斷影響著人,感動著人。   畢竟人是依著辭彙來建構我們的認知,透過辭彙來探索我們的思想,因此,傳說當倉頡造字時,天下紅雨鬼夜哭,想來也是其來有自的。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邊的文字指的是中國文字,中華民國台灣繼承了正統的繁體字,對岸中共國則改良了文字結構,成了簡體字。 繁體字又稱正體字,即使筆畫再多,也要一筆一畫地寫完才能讓人看懂意思,而簡體字則是減筆減畫,甚至加上一些不倫不類、和文字本身不相關的筆畫,務求讓人易學易懂,我稱它叫文字的偷工減料,這樣的態度一產生,做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五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覺,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英語﹕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第一次聽到用三聲唸的「企業」是在國中的時候,一個班上功課特別好的同學。他一開始不是這麼說話的,但在他有意識地追求好成績的過程中,他學會了更多他概念中更「標準」的普通話讀法。聽到有人那樣說話的當下覺得有些驚訝甚至有些奇幻,「他認為這樣說能得到更好的評價」,只能寬泛地相信事情是這樣。
Thumbnail
 古人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雖然在現代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言語溝通的真誠與意義已被糟蹋得慘不忍睹,但是某些字辭,某些句子,還是不斷影響著人,感動著人。   畢竟人是依著辭彙來建構我們的認知,透過辭彙來探索我們的思想,因此,傳說當倉頡造字時,天下紅雨鬼夜哭,想來也是其來有自的。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