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政府單位合作了一個案子,來找我做職涯諮詢的都是剛畢業或出社會一兩年內的新鮮人。和企業內訓的對象皆是資深職場人甚或中高階主管相比,受眾差異相當大。
好在多年的職場營銷客戶應對經驗、和近年大學、企業講師和主持講座的多重磨練之下,面對不同的受眾,就像演員拿到劇本時,要先模擬情境、研究背景年代、進入角色一樣,設身處地的思想對方帶著什麼樣的心情、會想知道什麼資訊、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種思考基本上已經是種反射性的模式了。
近年跟90後真的很有緣,大學授課對象、活動職場導師對象、連職涯諮詢對象都是他們,縱然我離初出校門的年齡有那麼一丟丟的咫尺天涯(恐怕是兩丟丟吧),但那年紀的迷惘,卻是跨世代共通的心情。
現在很流行「選擇比努力重要」的說法,只能說,在網路資訊如此爆炸、各種說法齊頭並進的年代,「選擇」的確比沒有選擇,機會成本高出許多。但我其實不同意選擇比努力重要,只能說對的選擇能讓自己的努力比較容易出彩、投資報酬率較高而已。努力,無論如何還是基本配備。而如何做出「對」的選擇,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而現在看到的亂象就是,因為選擇太多(是說現在學校真的很多新興科系,一聽名字就不知道到底畢業後要做什麼),家人的希望和意見也時不時左右著孩子們,似是而非的概念又不停衝擊著三觀,結果乾脆「躺平」的人也不在少數。「躺平主義」從大陸開始,到美國也被沾染到這習性,簡單說一句就是:「阿姨,我不想努力了」,然後直接過著佛系人生。
同樣是迷惘的90後,大家的煩惱雖然都差不多那幾樣,但那水平是天差地遠的兩極化,也是叫我開了眼界。
有人學歷能力俱佳,他的困擾是要不要拒絕台X電去某大外商?薪資水平大概一年後就可以超破百萬新台幣了;有人學歷普普就罷了,對什麼都沒興趣,只想找公務員或行政助理的工作,而就連當個助理,都被老闆嫌學東西太慢。
面對前者,只有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感嘆,也對台灣的企業充滿希望,潛力人才還是有啊;結果一轉身看到後者,心裡不禁覺得:到底為什麼一個人長到20幾歲,對於自己的人生竟然如此被動,喜歡什麼擅長什麼想要什麼,在這20年來一點端倪也沒有嗎?我女兒4歲都已經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才藝課,不想上什麼課了呢!
當然,身為諮詢師又曾受過心理諮商訓練,受的專業訓練就是不要帶入自己的好惡和情緒,無論什麼樣的人,我的任務就是運用各種引導技巧和資源提供,協助對方釐清自己的思緒,引導他找出自己的方向。
或許不同的諮詢師有不同作法,但我始終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閃光點(縱然也必須承認有些人不少、而有人還真難找),我們的責任是透過引導,讓對方找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強力建議或介入對方的人生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他想要什麼樣的生涯,除非是違法或價值觀偏差,就應該要學著自己為自己負責。我們無法負擔別人的人生,也不該以為自己可以。
你好,我是艾莎解結。每一次的按讚或拍手,都是給艾莎最大的鼓勵。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拍手5下👏+愛心❤️,或留言,期待和你在文字的世界有更多交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