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有在常運動的人應該有聽過吧,可能甚至都聽到膩了。不過到底了解的有多少人呢? 雖然現在有這個概念的人變多了,但實際操作起來好的人可能不計其數。本篇的主題就是...
功能性訓練( functional training )
甚麼是功能性?
近幾年來,功能性訓練這個名詞在體適能或是運動訓練的產業中開始受到注意以及使用,然而當我們去細究、詢問什麼是功能性訓練時,卻往往無法得到一個類似或是具有共通點的一個答案,當然答案不可能一樣,不過不清楚是不了解還是怎樣,還有聽過一些很外行的話
“功能性訓練是建立身體在真實的環境下能夠從事日常活動的能力,而不僅是在理想化設計的機器上比較誰能舉得更重”
“功能性訓練是整體訓練的概念,讓所有的肌肉發揮功能而不是分隔開來單一訓練”;或是指“能夠強化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重新發現與訓練人體本身就具備的能力”
我的講法
- 每個人生活型態都不同
- 個人身體素質也不一樣
- 不同職業內容性質都完全不同,身體所需要強化的肌群也不同
*所以如果要用功能性訓練去解釋的話,可以解釋成"針對個人生活或運動型態去設計的整合性訓練"
簡單來說,現實中比較不會有只單一使用肌肉的情況。看好喔,剛剛是指"肌肉",不是"肌群",因為人體各個動作都可能包誇多個運動面向,就算只是一個肱二頭彎曲,都有多條肌肉一起進行,就算連挖個鼻孔也是包含了肩、肘、腕及指關節
名詞起源
功能性訓練最早是由物理治療師或是復健師所使用的一種觀念、方法,他們希望透過某些肌力與體能訓練來使其患者恢復其受傷部位之功能,也就是讓這些受傷的部分能夠恢復足以讓患者執行其符合個人需求之任務或工作的能力
由於在 80 年代左右開始,專注於肌肉線條、尺寸以及外表的"外觀導向"訓練觀念主導了大眾普遍對於健康的美感,以及大部分體適能訓練思維,使得訓練目標與方法著重於外表看起來如何,而將人體本身肌肉、骨骼等系統最原始的功能與目的被忽略掉。導致產生了一些俗稱"好看不好用"、"肌肉大但是活動起來不靈活"、"只限在器材上發揮的能力"等現象
2000 年後從美國及歐洲的一些體適能訓練界開始對應於過去"外觀導向"的趨勢所產生的鐘擺效應,有些具有專項運動教練、復健或物理治療師背景的訓練師提出所謂"功能性訓練"的看法及訓練模式,希望能夠將人體健康的觀念從光注重外表的思維中,再加入增加身體肌肉素質的"動作模式"訓練,來改善人們在生活或是運動表現中更全面性的能力
重點整理
功能性的訓練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或任務
比方說為了增加生活中活動的安全性,我們希望強化走路時的平衡感,可以選擇使用不穩定的表面來做一些動作訓練如站立、踏步等,或是使用雙邊不同重量的啞鈴來做 Farmers walk ,那麼走路就是我們的目標任務,或著是今天是一個籃球運動員,針對球員位置來安排他要加強的能力,例 :下肢穩定、抗撞、跳躍力或著是後仰跳投時的核心穩定
訓練必須是在符合人體自然條件下來操作
就結構上而言,必須符合人體關節的可動度以及肌力所能負荷下的動作模式,如蹲舉、伏地挺身等在關節合理活動範圍內的動作
訓練是為了培養出為達成某種必須使用身體完成的任務所具備的能力
比如說軍人必須時常在各種突發狀況下迅速趴下、蹲下或是跳躍障礙等,所以訓練軍人的課程中這種動作模式的訓練是必備的
*不過,也不能說單一都做功能性訓練或只做單關節運動就可以有好表現,兩方還是要偶爾互相搭配才可以提升整體的表現喔!!!
常見的功能性訓練
我的看法
我最喜歡的就去發明這些不像傳統的動作了,除了能讓我動動頭腦以外。還可以去讓客戶達到他們所需的能力。就因為功能性動作百百種,如果你想嘗試重訓以外的訓練,不妨接觸功能性訓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