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年輕時,拿到問題就想要分析,找出解決之道,也曾與人激辯,認為針對問題本身討論,不要涉及太多意識形態,畢竟我們會遇到的多數只是技術問題,實在不需要牽拖太多。
隨著年紀越愈增長,愈發覺得這種思維不對,倒不是傾向意識形態先行,而是經歷太多解決問題的案例後,逐漸發現解決問題只是很後面的層次。
因為省錢而出問題,真的只是老闆小氣?
舉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某工廠甲會排放廢水,老是被開罰,也不是沒去改善,但怎麼就是解決不了。光看排廢水,我們會想到排汙系統,或是集汙設施是否出錯,直接去看也常發現,還真的是排汙管道有破,或集汙設備不良,像是該更新的沒更新。
追究下去,可能會發現,是工廠選擇系統,挑了最便宜的。所以我們會認為,這就是貪小便宜的代價,但是其他工廠也挑這款,卻沒有出問題啊?再說貪小便宜,設備商也是通過檢驗合格。然後我們看到,維修保養不確實,似乎又是貪小便宜,但看了看工廠的營收,顯然可以理解老闆不想花錢在這上面的理由。
接著去開會,跟老闆談這問題,最後往往不了了之。有人會怪老闆只想省錢,但如果是這樣,就不會來跟我們開會,而是直接要處理商想辦法。顯然是我們提的解決方案,老闆無法接受,而不接受的理由,真的就只是錢?
筆者的經驗是,的確是為了錢,但問題不是老闆只想省錢,哪個老闆不想省,而是這位工廠甲的老闆,對於省錢的想法太表面。他願意花錢在生產機具上,因為是看得見的收入,汙染相關設備花錢,卻無法反映在帳本上,就心態上是老闆對於收支的認知有問題。
前現代社會常有的問題(編)
問題可能出在新觀念不是人人能接受
喔喔,到這步,或許有讀者也發現,曾經有類似的經歷。有的老闆算帳時,會把罰款也算進去,看一個整體成本,有的則是分開去看,也有只看短期不看長期,總之一種米養百樣人,同樣工廠也有很多種老闆。
問題最後,根本是出在對錢的認知,工廠甲的老闆沒有整體概念,他很明顯對能賺錢的設備極感興趣,無法賺錢的興趣缺缺。找我們去開會,只是想看看有沒不花錢就能改善的想法,並不是不想解決。
……好詭異的心態?其實還蠻常見的,因為古早年代沒有這類汙染管制,所以對這位老闆來說,改善排汙純粹是額外支出,「本來沒有現在有」,自然很難接受要多出錢改善。就算要說服老闆到接受這是事實,也得花不少時間。
意思是,我們在拆解問題時,往往最後才會發現,問題並非是技術性,技術上要解決的方案可能很多,也不見得是貪小便宜等負面心態,更可能只是單純的「心態上無法接受」。這涉及他過去經驗,不管是成功失敗、正面負面,總之就是沒辦法。
當然,筆者也見過,對汙染根本沒認識的,所以跟他講環保,完全是對牛彈琴。但你說他很惡劣也未必,就單純不知道,這種需要的是資訊更新,慢慢改變自己對環保的認識而已。
別預設所有人都已能正確的「認識問題」
簡單說,一個問題可以分成下圖三個層次
筆者以前,就是從中間開始,認為只要可以分析問題,就能夠找到解決方法。隨著時間過去,慢慢理解到,是因為多數人對問題認識不清,或根本是錯的,才會後面整個歪掉。
例如,「工廠營收變低,客訴良率不佳,是否要改善製程」這個問題,我們直觀上就是先看,是否真的營收變低,良率不佳是哪邊有錯,所以應該怎麼改善。
這有錯嗎?不是先認識到了問題是良率,所以分析製程,找出解法,哪裡不對?
欸,筆者遇過一個例子,是因為業務去接了很鳥的訂單,超過產線原本能力,才造成良率不大好。至於為何訂單看來很賺,是因為其他代工廠都不想接,這位業務根本不知道,就不多提了。
讀者有沒發現,當闡述到另一個面向時,瞬間打開一扇門,原來事情好像不是這樣?是的,大多數問題在做設定時,就已經在「認識問題」這個階段,自行鋪陳好,並假設大家都要認同「提問者對問題的認識」。
先認識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可是,我們真的認識這個問題,並曉得問題出在哪,或是如提問者、提出分析者所言,就是在這環節上?
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很難一概而論。
有些問題真的就很技術性,像是買了一把步槍,朝向標靶射擊不準,一查沒歸零,這倒沒多少「認識問題」的問題,沒歸零所以不準,那就去歸零啊。
但如果是,買了幾箱步槍,交給海岸守備隊抵抗敵軍入侵,此時歸零射擊重要嗎?如果是開戰前幾個月,打得準不準當然重要,怎麼可以不花時間處理。但若敵軍已經登陸,你現在要做的是讓守備隊趕緊到前線用彈幕阻擋敵軍,還是堅持要先在基地調整每一把槍,確定歸零無誤後再出發?
這就是認識問題本身弄錯,但「歸零射擊」這件事情,從分析到解決,有任何錯誤?沒有,單純就只是敵軍都打到家門口,現在是先求有再求好。
筆者這些年慢慢想提倡「認識問題」,理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