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沉默」會帶來「沉沒」嗎?

你知道,「沉默」會帶來「沉沒」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或許你也剛參加過2023國際大師論壇,在剛剛過去的兩週,有一個詞開始熱門起來,叫做「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

為什麼是「又」?其實這本書2020已經上市,而透過再次改版與作者Amy C. Edmondson來台,再度引發話題。有圖有真相,在天下雜誌的企業學習網站上;[營造心理安全感、提升團隊工作成效]多了近3000人學習。

raw-image


以20多年全球導入「夥伴教練心關係(The heart of coaching,THOC)」的公司經驗來看,組織內想要有心理安全感,首先「我的心跟你的心之間要有關係」,如果沒有這個出發點,再多都是空談。


這也是為什麼THOC Model第一個起始點是「連結」,中間轉化前進的轉折點是「當責」沒有這個起始點再加上轉折點,無論用口號鼓勵、績效規定、主管打氣…………,保證事倍功半(請看下面圓圈處)

The Heart Of Coaching,THOC

The Heart Of Coaching,THOC


什麼是「我的心跟你的心之間要有關係」?最白話的說法就是「我關心你這個人而不只是你做的事」。

組織裡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受與需求的人,雖然大家聚在一起是為了完成一個工作目標;然而「人不順、則事不成」相信是你我都血淋淋的體會。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是深諳職場發展之道的高手都在用的心法;這裡的心情,除了老闆的、同事的,最重要的其實是自己的心情。


raw-image


你一定發現了,當自己心情好時,做事情特別順手:同事神隊友、流程很順手、解決方案全都有,這就是你的心跟團隊的心有連結的狀態會帶來的心流



有了「連結」這個起始點,再加上「當責」這個轉折點;組織內的心理安全感便會一次又一次的累加,打造出勇於分享、勇於認錯、有效的建設性衝突與持續優化的動能。


讓我來跟你說個真實故事:我印象深刻的記得,在某一次內部工作坊中,跟一位高階主管練習這個對話模式,到了「當責」這一步,是需要檢視「我跟你各自做了些什麼,以致於創造了目前的局面?」


raw-image


前10分鐘一直表達十分流暢、感受也很真誠的他突然卡住說不出話來,「嗯…..」了很久。

問他發生什麼事?他皺著眉頭說:「我真的覺得我沒有做錯什麼,我已經很努力幫忙了,是這個同事還不夠用心…………這步當責真的很難欸………….難道不可能是對方單方面的問題嗎?一定是雙方共創的嗎?」

這時候我看他很想努力突破又覺得想不出來的表情,感受到他「心」裡有委屈;而通常委屈時,為了保護自己,心門就關上了。那是一種:「我已經想盡辦法、甚至掏心掏肺幫忙你了,結果怎麼不如預期?而且我居然被設定為也是造成這結果的一部分,這實在不太合理啊!!」

於是我們暫停演練,展開了一點討論。

我跟他確認了一下,確實當心裡感覺「就是委屈」時,心就關起來了。心一關起來,兩個人的連結斷掉,對話自然就會卡住。

因此我們第一個學習是:

1.當我們心裡有不平的感受時;並不適合在「對話當下」使用與當責有關的提問。須要先找到方法面對自己的情緒,先讓自己平靜下來之後,才能夠更加理性的看待事情。

接著我們再更深入一點聊到事情的過程,他發現他是做了很多幫助同事的動作,但不是每一個動作同事都知道。例如他可能打了個電話給某個部門的人叮嚀一下;又或是給了一份資料讓同一個專案團隊參考;但是這個主責的同事並不知道他做了。而他當下也覺得是舉手之勞,沒什麼好說也不好額外給同事壓力。

於是我們探討到「為善不欲人知」是不是他一貫幫助人的模式?先不去論斷這模式的對錯好壞(也不必然有對錯好壞) ,這個模式對於走到當前的局面是有影響的嗎? 對工作關係的影響、對工作成果的影響?於是我們有了第二個學習:

THOC提到的當責首先是一種對自我模式(Pattern)的探索,而不是追究你我之間的是非對錯。當每一個對話夥伴都願意向內自我檢視「我的行為慣性對當前的局面造成的影響是什麼」;這個內在提問讓轉化式教練對話產生力量;也讓我們不會進入到「競爭與辯論」的狀況。

不需要一直花力氣跟時間以掩飾、辯解、說服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心理安全感就在這樣的組織氛圍裡,一點一滴的建立起來。


2017蓋洛普有個調查顯示,組織裡只有30%的人覺得自己的意見有被重視,調查另外也發現,當組織內有60%的人覺得自己的意見被重視時,可以增加12%的生產力,並減少27%的員工流失率,甚至可以減少40%的事故率。由此得知,當人覺得自己的意見被重視,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其實對團隊的正效應是很強大的。


raw-image


另一份調查則指出一個殘酷的事實,有85%的人承認自己有至少一次向主管/同事「隱瞞」自己的擔憂或疑慮的經驗。究竟不敢表示自己的意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就是「人際恐懼」或是「職場沈默」這樣的心態。


而你知道,「沉默」會帶來「沉沒」嗎?

不想同事沉默、公司沉沒,快來用「夥伴教練心關係」共創心理安全感的組織文化吧!!


avatar-img
你的生命,不虛此行嗎?
87會員
109內容數
我最怕什麼?我最怕有一天我不再對生命感到困惑,然後停止提問。 這裡歡迎問問題,因為好的問題帶來的啟發更甚於答案 https://wisdomtalk.firstory.io/ 【每一個困惑都帶來一個突破。而提問是從困惑前往突破的最快路徑】,請看留言區第一則貼文,裡面有我衷心的歡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天David(化名)在聽完幾位同事分享後,看起來像是終於下定決心般的開口:「教練,我想問,如果我已經給了對方負向回饋,可是對方都沒有改,那還要給嗎?] 好幾個同事也頻頻點頭,好像很為這件事苦惱。於是我們開始討論: 「究竟要怎樣回饋,對方才聽得進去,才會改呢?」
最近不約而同收到好些朋友轉傳,黃仁勳先生分享的一段「你在工作中不一定會快樂,但是這並不妨愛你熱愛工作」的影片 這讓我想到經常被問的一類問題:「我怎麼知道要不要花時間投入這個工作(或繼續下去)?」或是「我在現在的工作中覺得很苦悶,我還要繼續下去嗎?」
    我的客戶氣沖沖的進入會議室,一坐下來就跟我抱怨:「我真是受夠了,他都已經當主管這麼久了,還不知道不能當眾發飆嗎?現在的年輕人是還可以跟以前一樣被你摔資料、吼叫嗎?我真的是會被他氣死,我叫他不要這樣他還說我不了解狀況叫我授權給他處理。教練,你說怎麼辦啦?!!」      
這天David(化名)在聽完幾位同事分享後,看起來像是終於下定決心般的開口:「教練,我想問,如果我已經給了對方負向回饋,可是對方都沒有改,那還要給嗎?] 好幾個同事也頻頻點頭,好像很為這件事苦惱。於是我們開始討論: 「究竟要怎樣回饋,對方才聽得進去,才會改呢?」
最近不約而同收到好些朋友轉傳,黃仁勳先生分享的一段「你在工作中不一定會快樂,但是這並不妨愛你熱愛工作」的影片 這讓我想到經常被問的一類問題:「我怎麼知道要不要花時間投入這個工作(或繼續下去)?」或是「我在現在的工作中覺得很苦悶,我還要繼續下去嗎?」
    我的客戶氣沖沖的進入會議室,一坐下來就跟我抱怨:「我真是受夠了,他都已經當主管這麼久了,還不知道不能當眾發飆嗎?現在的年輕人是還可以跟以前一樣被你摔資料、吼叫嗎?我真的是會被他氣死,我叫他不要這樣他還說我不了解狀況叫我授權給他處理。教練,你說怎麼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