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濟濟的頂尖外商,要如何持續維繫自己的價值?

2023/06/2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人才濟濟的頂尖外商裡,周圍同事大多是優秀人才,這是一種激勵因子,會推動一個人成長前進;但反面來說,這可能同時也是一種壓力,因為你必須持續地提升自己對公司的價值,以防失去在裡面存活的機會。
這集訪談就邀請到在外商公司有多年工作經驗的 Eric 來分享,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深化自己的價值,找到在外商公司的生存之道。
Eric 在 Google 任職 Developer Relations Program Manager,曾於微軟擔任技術傳教士,也曾於中華電信擔任 Technical Assistant。

透過老闆或主管來指引自己找到成長的方向

Eric 談到每個人都有自己比較擅長的專業,也有自己習慣做事情的方式,但同樣的就也有自己沒那麼擅長的地方。很多時候老闆或主管會看得更清楚,你不擅長的地方是什麼,而且他能扮演一個提醒的角色。因為對多數人來說,面對自己不擅長的地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老闆或主管就能成為提醒你可以往哪些方向持續成長的人。
透過老闆或主管來指引方向的優點在於,這個方向會和公司要發展的方向更為一致。公司安排主管來帶人,就是希望能培養更多人才。因此他指引你的方向,無非也就是希望能為團隊、為公司帶來更好的價值。
可能有些人會面臨到老闆或主管可能沒有那麼關心自己,或是說可能他自己沒有意識到要做這件事情等狀況。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也可以自己尋找其他你認同的資深同事去請教他們的經驗。

主動幫自己找到成長資源

公司到底該不該培養員工? Eric 聊到所謂的公司要培養員工,不一定代表就是要排好課表、排好要教你做什麼事情,這樣的方式才是培養。不管是在哪種類型的公司,能夠得到什麼樣的培養,跟自己主不主動有絕對的關係。
所以前面提到的當想透過老闆、主管、mentor 來幫自己指引方向的時候,也要自己更主動的去發問。即使在人人都覺得環境都很好的外商,也不會是坐著等待,就會有成長的機會,或是有新的經驗值可以升等的,一定要自己主動去尋找資源。

要能面對自己的不足

要讓別人來指引你成長的方向,基本上就是要讓別人告訴你,你哪裡做的不好。很多時候其實很難去面對這件事情,因為大家都希望被肯定,而不是被人家講自己不好。當老闆、主管、mentor 給你建議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覺得難過,感覺被批評、被否定。但 Eric 覺得只要心態健康,覺得對方是在幫助你成長,那就算他的話可能讓你覺得刺耳或是不舒服,只要自己心態對了,要面對自己的不足就沒有那麼難。

詢問別人的回饋,要如何發問才不會落於客套的回覆?

除了主動發問,也要了解如何發問,才能幫自己找到成長的機會。
Eric 提到請老闆、主管、mentor 來指出自己需要成長的地方時,詢問的方式要讓人家覺得他有幫助你,不太建議直接問說: 「你覺得我哪裡不好?」因為這個問句就是在提示他,你接下來要講的話,都是要針對我不好的來講。
同樣的問題可以換個方式問,例如你覺得這件事情,或是說我在做某件事情的方法,有沒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尤其是對於資深的同事,他並沒有義務要擔起扮黑臉的角色。所以發問跟尋求幫助的面向,如果讓對方覺得他真的是在幫助你,他可能會因為可以幫助到別人,或是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而更有意願做這件事情。
更進一步來看,如果他幫了你之後,也可以幫到他,他就會更樂意。Eric 談到他會形容這是要幫對方加籌碼。發問的時候,要去想這個問題能不能幫對方加到籌碼,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可以得到多少。

怎麼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想要跟你一起共事的人?

Eric 談到第一個比較現實的就是你很有用。雖然可能有些人覺得這太現實,但本來我們就是在現實的世界裡頭。你很有用,本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所謂的有用包含了,人脈很廣或者是說你知道去哪裡找資源等。
再來就是要適時的讓別人知道你有哪些價值,主動的去展現你的價值在哪裡或是你可以貢獻什麼。每個人的工作量都很大,時間也有限,所以很少人會沒有任何理由,就隨便跟一個人合作,一定是彼此都覺得有互利的地方。
所以除了自己的能力要很紮實外,也要記得表現自己。
例如,公司如果有內部的電子報,不要等人家來跟你邀稿,可以自己先寫好,然後主動去投稿。

初入外商覺得不太能適應的人,通常可能是因為什麼樣的狀況?

Eric 聊到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喜歡表現自己。好像大家會有一個印象是,一直表現自己的人都把時間花在包裝自己上面,而沒有認真做事。因為怕給別人這種看法,所以就會偏向一個人默默把事情做好再說。
但至少在他待過的公司的經驗來看,有時候自己一個人做事,發揮的效果很有限,如果要做更有影響力的事情,就需要去找更多的人和資源來合作。
如果不去展現自己有哪一些價值,對於要去找更多的夥伴,或者是去找到更多的資源,一起來做一個更大的事情,就會很辛苦。
另外一個原因是會等待別人給自己工作。Eric 聊到雖然他到 Google 任職前,已經待過微軟,而且他對自己在 Google 的職務也已經是有相關經驗了。但他到Google上班第一天,和老闆 1:1 面談時,他就問老闆: 「對於這個角色,老闆對我有什麼期待?」 他想知道老闆覺得他應該要先做哪些事情,有沒有期待他可以去朝哪個方向耕耘。他說當他問完這個問題之後,老闆就說: 「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你告訴我。」
Eric 說老闆的角度會覺得,應該是他要自己跟他說:「我覺得我要做 ABCD 這四件事情,然後優先順序是....」類似這樣主動去找自己要做的工作,或是可以發揮價值的地方。
所以很多剛到外商不太能適應的人會碰到的狀況是,一個是如何表現自己,另外一個就是有沒有能力去分析,或者去找問題來決定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這兩種是他觀察到比較多的例子。

在本土企業跟外商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環境,有什麼不同的工作體驗差異?

因為每家公司還是有自己的模式,所以 Eric 和大家分享他觀察到的通則。
Eric 觀察到本土企業在設計組織架構還有角色的時候,會設計的非常具體,例如對於工程師這個角色的工作內容會設定的很詳細,這個職務就是做某一個專案或某一個產品的工程師,比較限定在某項業務領域。
普遍來說,外商在設計組織架構或者是角色的時候,會相對的比較泛用。就是說會希望員工去展現自己的特色,或者是不過於限定要做什麼事情,讓你可以毫無框架的去發揮。如果真的能力很強,想要無窮無盡的發揮,也是可以,不會因為職稱或部門去限制一個角色可以發揮的範圍。
外商因為組織設計比較偏泛用型,所以遇到組織調整的時候,衝擊就沒有這麼大。因為就算調整了新的組織,原本組織下面的角色,在新的組織依然有相等的發揮空間。
那本土企業在做組織調整的時候,遇到的障礙相對就會比較大。因為本來綁得太死了,要調整的時候,就缺乏相對的彈性。但是對適合這樣環境的人來說這是優點,因為工作非常明確,也會很明確地知道做什麼事情會得到相應的績效。
另外在公司文化的透明度上,可能外商還是相對稍微好一點,但這是相對並非絕對。
因為有些外商可能會鼓勵你去找更多的人合作來發揮更大的價值,所以大家都會很樂意分享自己的部門要追求的目標是什麼,歡迎大家來合作。這樣透明的文化會讓你很方便的去表現你自己或是表現你的部門,去尋求更多的合作。
但是在有些比較傳統的企業裡,可能文化上偏向不能夠讓別人超車我們,我們不能讓別人做得比我們好,所以我們不能告訴別人我們在做什麼,我們才能搶先一步。
像這類型的政治問題,不能說外商就沒有,也要看那家外商的組織架構是哪一種模式。比方說雖然可能都是外商,但是如果是分公司下面的職位,那可能就會面臨到比較多分公司內的政治問題;如果是在一個全球的單位,或是一個更大區域的單位,只是你的團隊駐點在台灣,那遇到的狀況又不一樣了,可能是會遇到跨文化種族地區的差異。
所以這也不是零或一百,就是說本土企業有很多政治問題,然後外商全部都沒有,並不是這樣。也不是外商就是無限光明,然後本土商就非常不行,還是要看每家公司的狀況,跟自己適合什麼樣的環境。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環境

Eric 也提到不管是大家覺得多麼好的公司,都還是應該要自己負起責任,做功課研究這間公司是不是真的適合你,也要能夠了解自己在這個環境裡面能不能感到快樂。
例如到了很厲害的公司、身邊的同事都是一群天才,然後都每天都很有產出,但你快樂嗎?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那壓力太大了,然後會每天否定自己,那可能就不一定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也可以多想想什麼是更應該做的、什麼是可以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也能夠坦然的面對自己的不足,可能就能幫助自己更快速的成長。
收聽更多職涯訪談,請到 Open Career Podcast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0會員
45內容數
Open Career會透過職場問題分析,和大家一起開拓對於職場問題的思考與應變能力。也會透過職涯訪談,邀請來賓分享職涯經歷,開啟多元職涯視野,透過這些分享,打破自我職涯限制與框架,建立自我優勢。合作來信: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