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都曾試圖改變過某個人;老闆要改變下屬、父母要改變孩子、老師要改變學生、女友/老婆要改變男友/老公等等,但大多都以失敗收場。
這本書告訴我們,當你一推再推對方卻文風不動時,就該換方法了!
唯有當事人自己想要改變,你才能達到目的。
想要達到目的,你該扮演的不是推土機,而是催化劑,降低改變門檻的催化劑。
在學習當催化劑的方法之前,首先必須釐清你想改變的是甚麼?或說是你目標的狀態。例如,要小孩吃蔬菜、要老闆贊成新提案、要學生好好讀書等。
接著找出驅動改變的因素以及抑制改變的阻礙。
本書提出阻礙一個人改變的五大路障
以下摘錄各項重點,內容引用自本書《如何改變一個人》
1.抗拒心理
簡單說,人越被規定,就越想反其道而行。因為人需要自由權和自主權,不喜歡被人控制;限制會帶來抗拒心理。
解決方法:
⑴不要命令,要提供有限的選項
例如:
晚餐吃排骨飯✖
晚餐你想吃排骨飯還是義大利麵〇
⑵循循善誘的發問,從解答的過程中把對方引導到你想要的地方
例如:
你離及格差幾分?➡你認為要每天要花幾小時讀書才能達到及格分數?
➡你認為怎樣才能每天挪出時間念書etc.
⑶突顯差距,讓對方看到自己的不一致(說一套做一套)
書中舉了一個泰國的街頭實驗例子,讓人印象深刻。
泰國健康推廣基金會讓小孩去跟抽菸的大人借火,想當然小孩立刻遭到大人訓斥,但離開時小孩留下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這麼關心我,那你為什麼不關心你自己呢?』,並附上協助戒菸的熱線電話。
⑷理解對方取得信任,才能讓他聽得進去
積極聆聽,不要急著提出自己想要甚麼,而是讓對方開口說自己的故事或想法,不要插嘴、不要批評,不要中途切入解決問題的模式。
2.敝帚自珍效應
人是習慣的動物,並且會放大自己所擁有的事物的價值及潛在損失的程度。
解決方法:
⑴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
人們普遍會思考改變帶來的風險或損失,卻忘記了維持現況的成本與代價。
例如,把大多數的錢都放在儲蓄而不投資,表面上帳戶數字持續增加,但忽略了通膨會吃掉利息,以及投資可能帶來的額外收益(即不投資少賺了多少錢)。
⑵破釜沉舟,拿掉不行動的選項
例如微軟宣布不再支援舊版軟體
3.距離
抱持著各式論點的人就像站在美式足球場上,最極端的兩邊互相對立,中場區的則立場較中立。又因應每個人主張的強弱不同,可以分成接受區和拒絕區;有的人接受區大、拒絕區小,有的人接受區小、拒絕區大。
落在拒絕區的訊息,通常缺乏說服功能甚至可能造成引來強烈反彈。
加上人通常會選擇相信與自己主張一致或較接近的資訊(接受區),而忽視或放大檢視抵觸自己觀點的資訊(拒絕區)。要改變更是難上加難。
進彼此距離的方法:
⑴從站在中場區的中間派下手
⑵拆解步驟、幫對方克服心魔,讓他/她慢慢往中間靠攏
⑶找出共通點(雙方都認可的項目)拉近距離後,協助對方轉換視角
4.不確定性
不確定的事情在人們心中會貶值,改變的不確定性越大人們越不想動。
解決方法:
⑴免費增值
例如:Dropbox先提供免費儲存空間再讓用戶升級
⑵降低前期成本
例如:提供免運費或試用服務
⑶讓人們有機會認識你,盡增加曝光率
例如:本田汽車的Acura和W飯店的合作的接送服務
⑷讓事情可逆,後悔也沒關係
例如:退貨服務
5.佐證
有些事情你覺得無所謂,有些事情你覺得很重要;無所謂的事情是一顆小石頭,很重要的事情是一顆大石塊。要移動大石塊就要提供更多證據。
解決方法:
⑴WHO:
提供證據的人和自己相似度越高,人類就越可能採信該項證據。
但不僅是相似度,多元性也很重要。因為同一類的人做同樣的佐證,會被歸類為單一來源;不同類的人做同樣的佐證,影響力就相對提高。
混和相似與多元才是最好的搭配。
⑵WHEN:
一般來說證據出現的次數越多、頻率越高,效果就越強。
⑶HOW:
但在財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就必須考慮要集中還是分散火力。
作者以消防水帶和灑水器做比喻。
要選哪一種端看眼前的阻礙是小石頭還是大石塊。
如果是可輕易推動的小石頭,就用灑水器,因為少量證據就能帶來改變。
如果是難以推動的大石塊,則要用消防水帶,因為需要更多證據才能帶來改變。
〈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