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54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3/08/23

主編:吐司編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本好書及一篇好文:

一、好書推薦:《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這本書認為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CPTSD)是後天學習來的反應,來自重要發展任務之失敗。CPTSD常見的症狀包含:情緒重現、毒性羞恥、自我拋棄、惡性的內在批判以及社交焦慮。此外,這本書也整理了人們遇到危險時的四種反應機制: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討好(fawn)。童年受創的孩子可能會過度使用其中一種,並卡在這樣的模式中。

本書也同時提出了一些可能幫助復原的方案,例如允許自己以哀悼來化解情緒重現、感覺身體的恐懼,但不做反應等。針對這些療癒自己的方法也都有詳盡的解說。

吐司編自己在閱讀的時候第一個想法是,「我應該沒有被虐待過吧?」整體上會覺得自己的父母並不像書中形容的那樣恐怖,但我也同時受到情緒重現以及惡性的內在批判影響,有時候會陷入自殺意念中難以自拔;又或者即使他人的評價很不錯,我也還是堅信著自己做得不夠好。在跟諮商師聊這本書的時候,他告訴我,「是啊,的確大部分的父母不像書中說明得那麼可怕,畢竟他們也是為了舉例所以會選比較極端的案子。但認為自己有沒有受過父母的虐待或遺棄,這個問題的答案權在你自己身上,你現在覺得沒有,或許過了幾年之後答案又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你怎麼想。另外,就算是很愛孩子的父母也有可能在不經意之間傷害到孩子,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是不好的父母,但這也沒有掩蓋孩子曾經被傷害的事實。」吐司編覺得就算覺得自己未曾被虐待過,但是還是可以看看這本書的說法,不認同的時候就想想這本書只是眾多CPTSD文獻的其中一本,但透過這本書我們至少對創傷又有了一種新的視角。即使不認同前面理論的人也可以參考後半段有關自我療癒的部分,還是會有所收穫。這本書吐司編讀了兩次,兩次的感覺都很不同,第一次就像是看教科書一樣看看就過去了,第二次則是想起了很多過往發生的事,讀得有點痛苦,這時候就要謹記書的開頭強調的「慢慢讀」。一開始我也不相信這本書能幫上我什麼,但隨著時間過去,我透過這本書更認識了自己。希望將這本書推薦給大家,相信這本書能夠給予心靈受苦的你一個探索自己的機會!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彼得‧沃克(Pete Walker)著; 陳思含譯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彼得‧沃克(Pete Walker)著; 陳思含譯

二、「原諒我是個病人」——陪伴精神疾病無家者最後一段人生路/小字輩的街頭記事

和T大哥的相遇是在公園廁所的一旁,東倒西歪的家當,彎折的身軀,一地散落的酒瓶和藥品彷彿暗示了這是一段不容易的關係。然而,這樣的T大哥也曾經有過順風順水的時光,壯年時曾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工班跟家中的長子,每天都能自由自在地花錢跟做自己想做的事。

直到精神疾病慢慢地從黑暗中蜷伏而來,將他吞噬。最糟時曾流轉於一間又一間的精神病院,每個月必須拿八種精神科藥物。即使等待身心稍微安定時,現實卻仍重重輾壓他——原本信心滿滿地準備回歸職場,卻在不揭露的尷尬與揭露後被冒犯與失落的經驗中逐漸失去希望,成為他人眼中「無所事事的人」。

後來在多方幫助下,T大哥申請到身障補助,並且能有一個租屋處,並到工地去上班。然而,困難並非就此瓦解。T大哥的強迫症狀以工作狂的方式表現著,擔心租屋處遭小偷於是對房東大吼大叫,又或是和社福人員有時以死相逼,有時又消失不見人影的不安定關係。有了一個可以去的地方,一份工作,然而動盪與不安卻未曾離開T大哥的生活。

失聯三天後的某個冬天,當警察破門而入時,發現T大哥已經離開人世,身旁伴著酒瓶與藥品。究竟幫T大哥找一個房子又或是鼓勵他去工作是否真的是一個對他好的選擇?其中到底那些陪伴促成了哪些改變、那些傾聽達成了哪些療癒,搬進來屋子裡的人會不會過得比在街頭危險?作者認為這些問題難以回答,第一線的助人工作者並沒有SOP可以遵循,只能在一次次的經驗中探尋與學習。

作者表示:「我們仍舊要接納自己助人的限制,我們從來沒有能夠當誰的救世主。」

精神疾病的苦與生活各方面的受苦交雜,往往不是助人者的介入就能完全改變的,但小編認為能夠看見受苦的複雜性即是貼近受苦者的一小步,或許我們無法總是盼到好結果,只願陪他走過的這一段路中有些許幸福。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7會員
195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4/05/23
第一期的瘋靡雙月刊,我們以〈聊聊・療療:不同療癒方法的使用經驗〉為題,邀請到謝宜恩分享〈不用跳舞的舞蹈治療:5年的身體治療經驗〉,以及海豹居士的〈情緒取向伴侶治療 (EFT) 經驗談〉。他們選擇嘗試不同的療癒方式,也從中得到許多感受與體悟。
Thumbnail
2024/05/23
第一期的瘋靡雙月刊,我們以〈聊聊・療療:不同療癒方法的使用經驗〉為題,邀請到謝宜恩分享〈不用跳舞的舞蹈治療:5年的身體治療經驗〉,以及海豹居士的〈情緒取向伴侶治療 (EFT) 經驗談〉。他們選擇嘗試不同的療癒方式,也從中得到許多感受與體悟。
Thumbnail
2024/05/23
我跟伴侶A的感情曾經歷各種風雨,在關係好的時候,我們對彼此的理解很深,但奇怪的是,我們卻經常為了各種無聊小事引爆激烈爭吵。我們因而在當時求助伴侶治療。在諮商到第六次還是第七次的時候,我們的關係不僅變得非常融洽,而且還開始談論到要不要結婚了!你應該會很好奇,到底諮商師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改變我們這麼多?
Thumbnail
2024/05/23
我跟伴侶A的感情曾經歷各種風雨,在關係好的時候,我們對彼此的理解很深,但奇怪的是,我們卻經常為了各種無聊小事引爆激烈爭吵。我們因而在當時求助伴侶治療。在諮商到第六次還是第七次的時候,我們的關係不僅變得非常融洽,而且還開始談論到要不要結婚了!你應該會很好奇,到底諮商師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改變我們這麼多?
Thumbnail
2024/05/23
我從2019年3月29日第一次踏進治療室,開啟了總共106次的舞蹈治療,這整個歷程在2023年底劃下暫停。要回溯一開始的經驗不太容易,可能也難以直接點出每一次舞蹈治療帶來的改變,但我想先從這五年來我的身體的變化,以及我與身體的關係中談起......
Thumbnail
2024/05/23
我從2019年3月29日第一次踏進治療室,開啟了總共106次的舞蹈治療,這整個歷程在2023年底劃下暫停。要回溯一開始的經驗不太容易,可能也難以直接點出每一次舞蹈治療帶來的改變,但我想先從這五年來我的身體的變化,以及我與身體的關係中談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忽然發現過了好久了,自從上次發完文後,我覺得我的生活又天翻地覆了一次,雖然吧,好像只是我內心的糾結,最後的結論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動,但這段時間的我還是蠻累的?起碼我的身體狂出狀況按警戒燈,目前算是好一點了吧,星期四放榜,感覺就不會上,可不會上的話我又壓力好大,覺得好累,今天我理應要好好準備下一間特選的
Thumbnail
忽然發現過了好久了,自從上次發完文後,我覺得我的生活又天翻地覆了一次,雖然吧,好像只是我內心的糾結,最後的結論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動,但這段時間的我還是蠻累的?起碼我的身體狂出狀況按警戒燈,目前算是好一點了吧,星期四放榜,感覺就不會上,可不會上的話我又壓力好大,覺得好累,今天我理應要好好準備下一間特選的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本好書及一篇好文: 一、好書推薦:《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二、「原諒我是個病人」——陪伴精神疾病無家者最後一段人生路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本好書及一篇好文: 一、好書推薦:《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二、「原諒我是個病人」——陪伴精神疾病無家者最後一段人生路
Thumbnail
《創傷療育手冊》 關於CPTSD的創傷療育方式
Thumbnail
《創傷療育手冊》 關於CPTSD的創傷療育方式
Thumbnail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書籍簡介: 我們太習慣壓抑焦慮,但心中的小小孩始終知道, 傷口在隱隱作痛。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博安心理師以切身之痛,提出緩解焦慮良方: 內在的13個練習+外在的5種溫柔方式。 我們需要找到焦慮的根源,因為當焦慮的
Thumbnail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書籍簡介: 我們太習慣壓抑焦慮,但心中的小小孩始終知道, 傷口在隱隱作痛。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博安心理師以切身之痛,提出緩解焦慮良方: 內在的13個練習+外在的5種溫柔方式。 我們需要找到焦慮的根源,因為當焦慮的
Thumbnail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可能來自於以下經驗: 1. 童年時與家長或照顧者的關係中,充滿畏懼與不確定性,甚至可能令人崩潰。 2. 曾持續或一再感覺自己被忽視或曾遭受生理、言語、性方面的虐待。成長過程曾處於家庭暴力中。 3. 由處於成癮狀態或有心理疾病但未受治療的照顧者帶大。 4....
Thumbnail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PTSD) 可能來自於以下經驗: 1. 童年時與家長或照顧者的關係中,充滿畏懼與不確定性,甚至可能令人崩潰。 2. 曾持續或一再感覺自己被忽視或曾遭受生理、言語、性方面的虐待。成長過程曾處於家庭暴力中。 3. 由處於成癮狀態或有心理疾病但未受治療的照顧者帶大。 4....
Thumbnail
【好書推薦】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艾曼達‧普若茲、喬希亞‧哈特利著;陳佳伶譯) 【精神衛生法修法通過之新聞重點剪輯】三讀通過!10 大重點:社區支持與合理調整入法、審慎施行強制措施、強化心衛中心(曾玉婷/多多益善)
Thumbnail
【好書推薦】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艾曼達‧普若茲、喬希亞‧哈特利著;陳佳伶譯) 【精神衛生法修法通過之新聞重點剪輯】三讀通過!10 大重點:社區支持與合理調整入法、審慎施行強制措施、強化心衛中心(曾玉婷/多多益善)
Thumbnail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 羞辱創傷是台灣與華人社會的一種常見現象, 在「不打不成器」的教養文化, 似乎已根深蒂固在華人社會中, 以愛之名的懲罰機制是為你好, 可是往往都是最親近的人帶給我們羞辱創傷, 以至於我們更難覺察傷口的存在, 因為承認自己受傷等於否認他們的愛。
Thumbnail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 羞辱創傷是台灣與華人社會的一種常見現象, 在「不打不成器」的教養文化, 似乎已根深蒂固在華人社會中, 以愛之名的懲罰機制是為你好, 可是往往都是最親近的人帶給我們羞辱創傷, 以至於我們更難覺察傷口的存在, 因為承認自己受傷等於否認他們的愛。
Thumbnail
從原生家庭裡蔓延出來、使人窒息的社交痛苦,就像看不見盡頭的隧道,黑暗且令人忐忑,甚至是舉步維艱。 但在一次又一次的〔療癒〕裡,我踏踏實實地、一步一腳印地辨識、修復創傷,讓自己的心智肌肉在過程中變得更加強壯,更有力量地讓自己離開原生家庭的黑洞⋯⋯於是可以和太太、女兒們攜手打造一個家。
Thumbnail
從原生家庭裡蔓延出來、使人窒息的社交痛苦,就像看不見盡頭的隧道,黑暗且令人忐忑,甚至是舉步維艱。 但在一次又一次的〔療癒〕裡,我踏踏實實地、一步一腳印地辨識、修復創傷,讓自己的心智肌肉在過程中變得更加強壯,更有力量地讓自己離開原生家庭的黑洞⋯⋯於是可以和太太、女兒們攜手打造一個家。
Thumbnail
要不要寫這篇《原生家庭〈Toxic Parents〉》的心得我猶豫了一週,因為兩週前讀完後我非常之糟糕。
Thumbnail
要不要寫這篇《原生家庭〈Toxic Parents〉》的心得我猶豫了一週,因為兩週前讀完後我非常之糟糕。
Thumbnail
感恩是一種正念,尋找著「即使人生有時候很辛苦,但人生本質上是好的」的實證。不過,對於「曾經受傷的小孩」來說,如果如今的你覺得童年沒有什麼值得感恩之處,這是情有可原的。
Thumbnail
感恩是一種正念,尋找著「即使人生有時候很辛苦,但人生本質上是好的」的實證。不過,對於「曾經受傷的小孩」來說,如果如今的你覺得童年沒有什麼值得感恩之處,這是情有可原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