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時光是珍貴的琥珀。照顧孩子的情緒,需要的不是只有稱職 

2023/11/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hoto by Pexels

photo by Pexels


#親子時光是珍貴的琥珀

  

和父親不同。母親對於自己從女孩一夜之間蛻變成新生命的主要照顧者,又被賦予了神聖的稱號「媽媽」,很難不去忽視在這個角色裡許多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整個社會都會看著你如何「育」兒,看著你如何做個「稱職」的媽媽。

  

即便你並不是在育兒的細節上斤斤計算著多一點或少一點,但只要你是孩子的媽媽,那條隨著孩子一起長出來的神經,就是不斷地會敲響你的警報而大響,時刻無法放鬆。

  

不過要求完美如硬要套在親子之間絕對是行不通的,光想著「完美」二字即代表不容出錯,還有高規格的自律,雖然對於個人的自我成長與實現或許和成功是畫上等號的,但在親子之間,這似乎是個值得關懷的問題。

  

不只我,很多人在成為媽媽後,有時會忘了自己,也可能是已過了一定要怎麼做的那個年紀?但絕對不會忘了孩子的一切,甚至是孩子出生那一日,我依然記得兒子剛日出時,天空被渲染成一片粉紅色的清晨、像是祝賀聲不斷的鳥鳴與我感動眼淚。不過,爸爸一定是「蛤?」然後努力回想那天他也很努力的陪產。

  

新生命誔生的喜悅,在父母的心中就是二種喜悅,這也是無法改變的,畢竟經歷分娩之痛的是媽媽,對於孩子是有著更特別的情感,而那份情感很難被其它取代,且身為媽媽也如同新生兒一樣脆弱、一樣需要被同理和關懷。

  

可是這個細節卻不被社會承認,因為剛成為媽媽,你就是媽媽,為母則強是你的本份,脆弱這件事是不可以發生在你身上的,如果有,你就是不稱職的媽媽。這也是為何我之前會在文章中提到「#身為母親天生就是要承擔很多責難的。」

  

女性在成為母親是一瞬間的事,那些事先備好育兒用品的不算是心理上的準備,但只要孩子一出生,你就必定要成為「完美」的母親。

  

比方換尿布、餵奶和觀察孩子的心情,這些都是孩子一出生就必須接觸學習的事,但所有人的眼光都在告訴你——你怎麼沒黏好尿布,寶寶怎麼喝不完,是不是時間沒抓好、你的頭髮要綁好、項鍊不要戴、不要做美甲、你餵母乳不要亂吃、孩子怎麼會受傷....等等。

  

所有的人都說那是關心,但只有身為母親的你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這也是為何你感受不到初為人母的幸福是持續增加的,反而被疲勞轟炸得更加挫折。

  

而有趣的是,這些社會眼光只會偏心地朝向媽媽,並不會平等地也朝著爸爸,甚至我知道有些爸爸,或是已成為母親的女性,是會以這樣的眼光來批判媽媽的。

  

總之,媽媽比在公司上司的上班族,還要有更多不成文的要求需要遵守,這在無形之中也讓媽媽將之內化成「身為媽媽就該如此」的能力,於是不用一代傳一代,只要一個媽媽接著一個媽媽,這些本來是不成文的要求竟變成了「媽媽準則」在育兒的文化裡流傳著。

  

待孩子再長大了些,在吃喝拉撒睡不再是最主要的生活重心後,照顧孩子的等級就直接升等為孩子的品格和情緒。

  

孩子到底在哭什麼?為什麼在學校會不乖?孩子怎麼那麼瘦小,要煮營養點...等等,除了自己對孩子的困惑已讓自己夠惶惑不安了,但這個社會不會放過媽媽,反而會聯合起來期待你給出個什麼答案,讓媽媽精疲力量,有苦也不知向誰傾。

  

因為無論是社會或是社團裡也都充斥著「媽媽你應該怎麼做」的文章,然後偶爾會出理同溫層的文章讓媽媽取暖,但似乎僅此而已。不過其實媽媽們真的不需要如此,因為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了解,你需要的是理解自己和調整自己的步調。

  

以前,我聽人說孩子長大了就好了,不!孩子長大了才沒有好了,也沒有總算輕鬆這回事。孩子長大了才更需要我們,因為孩子的生理需求變成了生理需求,是更需要大人的同理和理解的。而這裡說的大人並不是只有父母,還有師長。

  

養育孩子不是短短幾年就能解決的,老實說它是一場長達二十年以上的時光,我形容 #親子時光是珍貴的琥珀,但我們往往忽略這樣漫長的時光,需要的不是在一開始就全力衝刺,而是要以更長遠、更柔軟的心和眼光去看待,也調整自己的節奏。

  

「媽媽」是個高度需要研究的物種,也許是社會的期待,讓「媽媽」很難鬆懈,進而導致走向完美主義的媽媽,而在這樣氛圍下,許多還找不到真相的表象,就變成了是真理。

  

因此,不知怎麼地只要一成為媽媽,我們的思路就變得越來越狹隘,也容易批判自己,但是你知道嗎?不論是孩子的或是媽媽的人生,都是一樣重要的,因為只有媽媽能夠放下執著的完美主義,孩子才有機會活出內在寬闊的人生。

  

你和我一定聽過「知識就是力量」,但這句話在親子、師生關係中不那麼完全正確,因為與孩子的相處之間,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而知識育兒,也沒有錯,只是不論是哪一種過與不及,通常會變成硬綁綁的教條,拉開與孩子的距離。

  

孩子的好與不好,通常媽媽會自動納入是自己的成敗,我覺得你完全沒有必要去責怪自己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你是母親,而身為母親,很自然會有這樣的想法產生。

  

只是我們要如何更有彈性自由切換「自我」、「母親」之間的角色,才不會因此被打擊自信心而萎縮自己。而「彈性」需要慢慢養成。

  

我記得佛洛伊德曾說過「正常人」也是帶點強迫傾向、歇斯底里和偏執的,所以正常人並非永遠都在平穩的河流之中不會遇見驚濤駭浪。與其我們拼命追求凡事要做到精準,不如放下執著去看見那些被隱藏住的真正想法。

  

而榮格也強調在個體化的過程中,#陰影即是我們否定的人格,但只要是人,我們都有這個陰影,榮格曾說:「要盡量將自身和我們避諱不談的陰影達成和解才能不被陰影籠罩。」

  

在意他人眼光而嚴格要求自己是完美母親的你,在任何事情上要力求完美,也確實做的讓人無可挑剔,但我相信無論是你與自己或和他人之間,必定存在某種衡突。

  

我所指的衝突並不一定是吵架,而是相處上或心靈上的交流,讓你感到痛苦不堪或挫折無力,只是礙於「完美」,你傾向全然接受,然後說服自己。

  

為何我只談論媽媽?明明爸爸也是孩子重要的人,但就如同我之前說的,孩子對於情感也有不同的需求,很多時候,孩子就是只想找媽媽,媽媽就是必須承擔的多很多,完全無法以量計量。

  

媽媽的情緒和感受,會原封不動地傳達給孩子感受,與其在完美的步驟中要避免出錯,不如就放慢「媽媽」的步調,讓「自我」有更充足的心理空間去休息和準備。

  

偶爾接受亂中且無序的視野空間,也是一種屬於媽媽的心靈藝術時光,同樣要花時間整理,不如將時間變成是你和孩子最喜歡的樣子。

  

  

  

  

。。。

昨晚被抓來住院治療了,現在發燒不適中,只能寫作抒發痛苦......,所以這幾天,有可能會頻繁發文,請接受我任性的要求吧!

  



  


  

photo by Pexels




歡迎你贊助與支持我的文字書寫。感謝你的停留與閱讀。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字,請給我一個鼓勵的愛心或追蹤、分享喔!


謝謝陪伴我們的那些故事。即使長大了,也不要忘了我們仍然是個孩子。祝福你的每一天都能夠在紛擾裡找回平靜和溫柔自在。



在這裡可以搜尋微微的粉絲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點此連結即可線上聽微微說故事:微微的原創晚安故事

   

  


  


  



慢下來,才能看見與理解孩子,而我們也能在「慢」裡找回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