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參加太毅管顧25週年的年會,其中邀請了知識名線上課程平台:知識衛星營運長-薛佳文,現場與大家分享「知識萃取的技術」.
這主題我相當感興趣,因為我自己平常就是用圖解筆記來進行「知識萃取」,所以我們就來看看,線上課程團隊到底是怎麼設計出一堂課?
作為開課單位,主要的服務對象當然就是以**「老師」及「購課學員」為主要角色**,因此如何有效創造兩者最大交集,會是關鍵的課程起點,比如老師想要報酬收益最大化,這時就要思考什麼樣的課程主題受眾會夠大,才有機會創造更多購課成績.
但是同樣一個學習主題,裡頭的知識也是有初、中、高階的差異,那麼知識衛星會是如何定位呢?答案在於中間階層!也就是放掉網路資訊即可輕鬆自學的基礎知識,以及需要更客製化、一對一、長時間陪伴、輔導、教練的高價知識.
主打針對中層知識,以系統化、可複製成果、簡潔好理解方式呈現.
👍個人反思:
我們自己在學習上,是否會聚焦自身的需求呢?還是一昧地追求排行榜上的新書、別人也在買的課程、他人推薦的學習資訊?
接下來,知識衛星他們會進行(我覺得最關鍵的步驟)用戶訪談,聽營運長說平均一堂課,會進行20~40場的用戶訪談(我要好好努力><),至於訪談誰?這裡會有三個對象:
因為我們預想的課程目標受眾,畢竟只是假設,需要實體驗證才能有效進行後續課程規劃(因為一旦開始課程執行就要大量燒錢了啊~).
那麼要訪談出什麼呢?關鍵有兩點,分別是「場景」及「需求」
以【圖解力】為例,比如平常企業開會場景,大量的意見交流混亂無法有效聚焦、彙整,這時就可能會有「快速資料整理及建立共識」的需求.
👍個人反思:
我們在學習任何主題前,是否想過要解決什麼問題?學完要用在哪些場景?少了這些思考就極有可能學了一堆卻不知如何運用!
這裡就是針對訪談獲得的需求、問題等資訊進行分類,做好分類才好規劃對應的解決方案(課程內容).
👍個人反思:
所謂的專業=解決問題的能力,那我們曾經有系統地收集自己專業相關的問題嗎?我們有進行分類並有系統地整理嗎?
再來就是針對需求提供解方,包含課程大綱、補充資訊、主題用詞,並以每單元15~20分鐘為原則來規劃,這裡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重點是:
比如運動健身課程跟音樂賞析課程,各自學員的學習方式就大大不同,而課程的長度、形式就需要因應調整.
這讓我想到【原子習慣】書中提到,要建立一個新習慣絕對不要無中生有,而是要和舊習慣進行綁定,比如平常都會早起刷牙接著換工作服,這時我們可以增加一個伸展運動在刷牙之後,就比較容易成行.
同樣道理,當我們學習新的知識、方法,如果能綁定到現有的工具流程,才有可能內化成為習慣,而非單點一次性的嘗試無法持續下去.
👍個人反思:
整理出你的生活或工作流程,把學習到的內容綁定進行演練.
線上課程製作方,當然要想方設法把專業老師在實體課程中帶給學員的成功體驗,複製到線上平台來,至於怎麼做呢?可以參考:實體、虛擬教具設計、課程示範、任務演練、社群交流討論等方式.
這裡的關鍵我覺得就是「成功的再現性」 ,無論你從書中、線上課程聽到老師分享種種成功案例,以及看到老師的主題示範,但如果你把書本闔上、關掉電腦.
你還能靠自己再完成一遍,獲得一樣的成果嗎?
如果無法就代表這學習主題你不具備「成功的再現性」,無法有效學以致用!
詳細作法呢?我覺得解法很簡單,就是「刻意實作+導師反饋」!
👍個人反思:
剛好最近閱讀愛瑞克老師的新書「內在成就」,裡頭提到高效學習就是「教導別人」,所以知識萃取我覺得有關鍵三個角色,分別是:
建立上述三個角色的組合,我覺得超級關鍵!
回到一開始的標題:面對未來職場每個人都應該自備「知識萃取術」
因為最了解你的能力缺口、最了解你的應用情境、最了解自己學習動機的人是誰?
當你能主動學習而非被動等待,等待公司辦理課程、等待別人推薦你課程、等待主管的指導、等待用一次次慘痛經驗來獲得學習經驗…
那就太晚且太低效了
期待這篇對你有所幫助(一不小心寫了太多字了><)
喔!對了~如果你也想學習如何用「圖解筆記」來做知識萃取,歡迎參考我們近期的線上課程與明年讀書會的專案喔!
1. 圖解力應用全攻略
2. 2024圖解力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