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手機本身,不要被各種App迷惑了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一年挑戰閱讀一百本書的第一本,就從《自我》出發。

在大學心理學系授課超過20年的布朗教授夫婦,透過心理學跟社會學的知識跟研究所得而撰寫了《自我》The Self這本書。

「自我」的研究,實在是社會學跟心理學的基礎。只不過,我們大多是從焦慮、治癒、幸福感等「感受」出發,而忽略掉這個產生感受的「本我」。

話說,我們還真不能只在乎各種App的功能,卻忘了手機本身的容量跟速度才是操作的關鍵。

關於自我研究的最新發展趨勢,在以下三個範疇:

自我提升偏差

自我表現的文化異同

自尊與人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情緒反應。

然後,關鍵中的關鍵,基礎中的基礎就是在糾結,額,「自我」總是很在乎一個根本性的原則:我們希望我們這個人,總是優於平均值。

也就是,自我永遠在在乎,我比大部分的人好。

哇勒,這不就是佛教說的「分別心」。這不就是,我們從小就學會的:敢不敢來比一下?

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比較,因為,當我們說我們優於別人的時候,這代表的是:我比你更有價值。我有我的同類,我們跟你不一樣----自我,非常在乎的是價值感跟歸屬感。

人的價值感跟歸屬感,恰恰就是心理學巨擘阿德勒研究的基礎。

接著,作者綜合東西方研究者的報告歸納出:高自尊的人會有更強烈的幸福感。而只要幸福感強烈一點,焦慮感就會少很多很多。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高自尊要怎麼產生呢?是不是又要比較了?

幸好心理學的發展已經好幾代,心理學研究自我的開端就是提醒你。人有「自我」I跟「賓我」Me。我自己看自己,別人看到的我。

人會有感受,也會對別人心目中的我有感受。人可以主觀的看自己,也可以客觀的看自己,更可以主觀或客觀的看別人如何看我們自己。

也就是說,高自尊可以不用跟別人比高低,可以自己認為自己是如何就是如何。

自我心理學研究的就是,我怎麼看別人看我。然後,讀完整本書你就會知道,你真不需要太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否則,你的人生就是那個四字:綁手綁腳。

但是,為什麼我們還要研究別人怎麼看我呢?

因為,人會希望有延續感跟統一感。人可能會不清楚,自己其實不是自以為的那個人。比如說,你以為你很會演講,很會加入笑話。事實的真像是:並沒有。

整天瘋瘋癲癲的堂吉訶德,曾經吐出許多金句中的一句是這麼說的:「把認識自己作為自己的任務,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課程。」

一年挑戰閱讀一百本書的第一本,就從《自我》出發。

raw-image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疲勞是什麼?疲勞是一個很難解釋清楚的概念,因為疲勞的感覺因人而異。人們經常會用諸如虛弱、無精打采、極度疲倦或困倦、精力嚴重不足或精疲力盡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疲勞感。疲勞與健康的人所體驗到的正常的疲倦感很不一樣。
讀了曾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的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1952— ),所寫的《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我才瞭解「小組討論」跟「寫考卷」的培養學習,可以如何提早的幫助我們甩掉平庸的人生。
美国普利兹獎得獎作品《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讓人鮮活的看到一個正直的人,如何堅持自己的堅持,而又被時代讓一切努力被打回原點。
巴黎高等商學院歐洲奢侈品研究中心任,跟曾任LV總經理六年的兩位高奢品專家,合著的《奢侈品戰略》,實在是文化界跟商界從初階到高階主管都應該讀的一本好書!這本書針對三個問題來進行分析:什麼是奢侈品?要怎麼經營管理?它的戰略有哪些?
這本社會學與文化學研究專著,開宗明義的書中的第一句話就說道:「在如今的社會,不論往哪個方向看,人們想要的都不再是普通,而是獨特。」作者特別說他要強調的「獨異性」,是現代社會在強調獨一無二跟特異性的同時,又認為這樣才是「真的」。
法國當代暢銷懸疑驚悚小說作家,弗蘭克·蒂利耶的作品,比《達文西密碼》裏的宗教密碼更難解,比《福爾摩斯》或《亞森・羅蘋》探案牽扯出更多長遠的恨,跟變態。
疲勞是什麼?疲勞是一個很難解釋清楚的概念,因為疲勞的感覺因人而異。人們經常會用諸如虛弱、無精打采、極度疲倦或困倦、精力嚴重不足或精疲力盡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疲勞感。疲勞與健康的人所體驗到的正常的疲倦感很不一樣。
讀了曾任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的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1952— ),所寫的《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我才瞭解「小組討論」跟「寫考卷」的培養學習,可以如何提早的幫助我們甩掉平庸的人生。
美国普利兹獎得獎作品《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讓人鮮活的看到一個正直的人,如何堅持自己的堅持,而又被時代讓一切努力被打回原點。
巴黎高等商學院歐洲奢侈品研究中心任,跟曾任LV總經理六年的兩位高奢品專家,合著的《奢侈品戰略》,實在是文化界跟商界從初階到高階主管都應該讀的一本好書!這本書針對三個問題來進行分析:什麼是奢侈品?要怎麼經營管理?它的戰略有哪些?
這本社會學與文化學研究專著,開宗明義的書中的第一句話就說道:「在如今的社會,不論往哪個方向看,人們想要的都不再是普通,而是獨特。」作者特別說他要強調的「獨異性」,是現代社會在強調獨一無二跟特異性的同時,又認為這樣才是「真的」。
法國當代暢銷懸疑驚悚小說作家,弗蘭克·蒂利耶的作品,比《達文西密碼》裏的宗教密碼更難解,比《福爾摩斯》或《亞森・羅蘋》探案牽扯出更多長遠的恨,跟變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中文片名:回到首爾 英文片名:Return to Seoul 原文片名:Retour à Séoul 年份:2022 國家:法國 / 韓國等地 語言:法語 / 韓語 片長:115 min 導演:Davy Chou **有雷慎入,內容包含部分劇情透露,介意者請勿閱讀**
Thumbnail
Roads? Where we're going, we don't need roads.只要出現了一絲絲對現有框架合理性的懷疑,你就會得到一個嶄新被其他框架束縛的世界!! 想知道YCC的前世今生,做USDJPY event trade? 看完這篇文章吧! 致可敬的對手-Kuroda桑
Thumbnail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筆者以為,周戴維在《回到首爾》達成了一種走出傳統離散敘事,卻與「反離散」套路大相徑庭的灰色地帶姿態。女主角弗萊蒂總是在翻譯自己的身份政治行為,並不是尋找原初、固態的身份政治與性別角色實體,以進行依附動作。弗萊蒂像是一場在「灰色地帶」圍牆上跳舞的行為藝術,既是挑釁也是頌歌。
Thumbnail
翻遍Letterboxd,發現《回到首爾》好評都集中在法國以外的族群,法國人都很不喜歡這部電影,原因是「主角弗萊蒂太討厭。」部分觀眾看完並沒有很理解弗萊蒂兒時被拋棄的創傷與她長大後的個性有何關聯,反而覺得她的作為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人品表現,扣回到這部電影想要闡述的「文化衝突」,讓弗萊蒂這樣的角色代表
Thumbnail
《回到首爾》,私心更愛《回首爾後》的港譯片名,忘不了海報上弗萊蒂的那一「回首」,呈現她抵達韓國「爾後」的生命變化,徘徊在「自我認同」的巷弄間,撿拾著「能夠返家」的歸屬感。喜歡導演對於色彩的運用,打在演員身上的光賦予一種特異的美感,又被牆壁滿版的色塊給襯托,七年後重返韓國的片段則像是進入另一風格的幻境
Thumbnail
全片透過清冷的影像氛圍、動人如詩的配樂,娓娓道來一段韓裔法籍女子回到故鄉的尋根之旅,與原生家庭父母,擺盪在語言隔閡、東方注重傳統禮節束縛,與西方個人追尋自由的文化歧異衝擊之間,隨著歲月輾轉,細細描摩了了女主角抗拒掙扎、冷靜自省,到坦然接受放下的心路歷程,旁及了她對自我身分與性別的摸索與認同。
Thumbnail
說也奇怪的,明明新竹是我的出生地,我卻是在大學畢業重回這個城市,才開始認識它。
Thumbnail
如果不知道對方為什麼要分開,像這樣瞎子摸象不但很難達到效果,反而容易造成對方的反感,你當然可以運用許多心理上的技巧,像是鯰魚效應、拆屋效應、曝光效應…等,但如果你不知道原因,高機率只會弄巧成拙,有時候反而更真誠的方法才管用,而現實是真誠往往需要加上一點線索與心機,去了解對方對這段感情或婚姻不滿的地方
Thumbnail
在閱讀完原野守弘先生的「創意入門」後,我開始不斷思考自身經驗和觀察到的趨勢,這是我的個人筆記,是動腦,也是碎碎念。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中文片名:回到首爾 英文片名:Return to Seoul 原文片名:Retour à Séoul 年份:2022 國家:法國 / 韓國等地 語言:法語 / 韓語 片長:115 min 導演:Davy Chou **有雷慎入,內容包含部分劇情透露,介意者請勿閱讀**
Thumbnail
Roads? Where we're going, we don't need roads.只要出現了一絲絲對現有框架合理性的懷疑,你就會得到一個嶄新被其他框架束縛的世界!! 想知道YCC的前世今生,做USDJPY event trade? 看完這篇文章吧! 致可敬的對手-Kuroda桑
Thumbnail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筆者以為,周戴維在《回到首爾》達成了一種走出傳統離散敘事,卻與「反離散」套路大相徑庭的灰色地帶姿態。女主角弗萊蒂總是在翻譯自己的身份政治行為,並不是尋找原初、固態的身份政治與性別角色實體,以進行依附動作。弗萊蒂像是一場在「灰色地帶」圍牆上跳舞的行為藝術,既是挑釁也是頌歌。
Thumbnail
翻遍Letterboxd,發現《回到首爾》好評都集中在法國以外的族群,法國人都很不喜歡這部電影,原因是「主角弗萊蒂太討厭。」部分觀眾看完並沒有很理解弗萊蒂兒時被拋棄的創傷與她長大後的個性有何關聯,反而覺得她的作為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人品表現,扣回到這部電影想要闡述的「文化衝突」,讓弗萊蒂這樣的角色代表
Thumbnail
《回到首爾》,私心更愛《回首爾後》的港譯片名,忘不了海報上弗萊蒂的那一「回首」,呈現她抵達韓國「爾後」的生命變化,徘徊在「自我認同」的巷弄間,撿拾著「能夠返家」的歸屬感。喜歡導演對於色彩的運用,打在演員身上的光賦予一種特異的美感,又被牆壁滿版的色塊給襯托,七年後重返韓國的片段則像是進入另一風格的幻境
Thumbnail
全片透過清冷的影像氛圍、動人如詩的配樂,娓娓道來一段韓裔法籍女子回到故鄉的尋根之旅,與原生家庭父母,擺盪在語言隔閡、東方注重傳統禮節束縛,與西方個人追尋自由的文化歧異衝擊之間,隨著歲月輾轉,細細描摩了了女主角抗拒掙扎、冷靜自省,到坦然接受放下的心路歷程,旁及了她對自我身分與性別的摸索與認同。
Thumbnail
說也奇怪的,明明新竹是我的出生地,我卻是在大學畢業重回這個城市,才開始認識它。
Thumbnail
如果不知道對方為什麼要分開,像這樣瞎子摸象不但很難達到效果,反而容易造成對方的反感,你當然可以運用許多心理上的技巧,像是鯰魚效應、拆屋效應、曝光效應…等,但如果你不知道原因,高機率只會弄巧成拙,有時候反而更真誠的方法才管用,而現實是真誠往往需要加上一點線索與心機,去了解對方對這段感情或婚姻不滿的地方
Thumbnail
在閱讀完原野守弘先生的「創意入門」後,我開始不斷思考自身經驗和觀察到的趨勢,這是我的個人筆記,是動腦,也是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