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我正在進行連續30天發文的自我挑戰。
如今賽道進行到75%,我在上一篇文章《方格子自我挑戰鐵人賽:50%完結小記》提到,賽程到一半時我開始領悟了一些能幫助自己完賽的技巧,但如今我在賽道上的心情又改變了,從最初對完賽技巧的關注,轉換到如何在寫作的過程中緩緩釋放人生課題,重點是,不要忘記自己當初為什麼而寫。精神上的疲憊感開始浮現。我依然不缺主題,總是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點,但每天需將發想與熟成壓縮在數小時內完成,漸漸失去了以往覺得所謂「自評80分」的寫作步調。當速度開始下降,我的心情也焦躁起來,我偷偷期待著這種降速感只是暫時的,我可以在「明天」拉回來。
而我現在停在1/3,發覺自己必須要捨棄一些東西才能繼續前進。
這讓我想起以前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有關四國遍路的故事。
日本有一位年輕的攝影師,因為父親年老,要求攝影師兒子要回家接家業。對這位年輕攝影師來說,攝影就是他喜愛的工作,無法輕易說放棄就放棄。他在自己的人生和家族的期待中左右為難,最後他決定帶上相機開始遍路之旅,期待在旅程中找到答案。
四國遍路總共有88間寺廟,橫跨四個縣,其中「難所」(意即所在處交通不變,十分不好到達的寺廟)眾多。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行走,為了堅持到最後,途中他不得不開始減少行李,把不需要的東西寄回家。最後他連相機都寄回家了。當他完成遍路旅行之後,他最終決定回家接家業。
人生也許就是這樣,一切平順時你覺得什麼都很重要,但直到精神和體力的挑戰接踵而至,你被迫在放棄與前進的岔路做出選擇,直到選擇之後,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一頁新的篇章。
我本來覺得字數很重要、每一篇帶出一個學習很重要、圖片很重要。可是比賽進行到這裡,我突然發現這些都不是很重要。
如我的個人檔案所寫的,我想說故事。說會讓人有共鳴的、會讓人反思自身的、會讓人感到安慰療癒的故事。
那麼我從故事中提煉出的個人學習便不是最要緊的,每個人都可以從故事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獲得。而字數更不要緊,要字數長的話找 chatGPT 補就可以了,可長度又能為這故事增添什麼色彩呢?抑或是稀薄了我在這故事中想呈現的色彩?
又或許,我在文中所書寫的每個真實故事,不只是因為我認為這些故事會帶來一些思考,更是從這些故事中發現自己生命中還有仍待處理的人生課題。不只是故事吸引了我,更是我潛意識吸引了這些故事來到我的生命裡。
這是一場發生在腦內的自我修行。
或許,我應該放開那朵花。
賽事進行到此,當我感到疲憊,「選擇」的時刻兵臨城下,真正的轉化才要開始。
註:關於「那朵花」的寓意,請參照《金峯山寺|千人結緣灌頂儀式後記 - 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