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返貧的陷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非常喜歡查理蒙格的一句話:「要是知道我會死在那裡,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 詼諧卻又非常樸素的一種智慧。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看過一些朋友,在經歷他人生的一段成功經驗之後,日子過得挺順遂,但數年之後再見,也許沒有更上一層樓,卻不知為何無法保持,還漸漸地又落入了貧窮的困境。

而我們這些中產階級,理應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多半沒有深厚的家底,靠的是自己抓住某次機會,跨越貧窮線。可能是進了有前景具趨勢性的產業、找到好工作、又或是遇到胼手胝足、相知相惜的好伴侶,所以得以快速地累積資產。

那麼究竟是甚麼原因讓某些中產階級的幸運兒,在日後又漸漸變得貧窮呢?


我看到多是在成為中產階級之後,人生的決策出現了重大失誤。首先,太過放縱自己的慾望,再來又高看了自己的能力與掌握的資源。一但沒有對慾望進行可行性管理又沒做好風險管控。這樣上下夾攻,產生化學反應,變成埋在未來人生道路上的一顆地雷,時候到了業力引爆了而已。

換言之,很多中產返貧的個案,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對未來變化的認知不夠,對自己又過分地自信,最終以超出目前能力的方式,提前享受還不屬於這個階段的人生。


那麼怎樣的決策是錯誤的?有個從事房地產買賣的朋友舉的例子,我覺得特別生動,正好大部分的中產階級也都會遇到購賣房子,置產這個問題,很適合跟大家分享。


他說 —— 很多人買房子,其實並不太清楚自己的核心訴求是甚麼。剛開始覺得房型很重要,看了幾間又發現居住環境不能妥協,社區管理也必須要好,再過一陣子又認為地段才是關鍵,上下班不能塞車,還要在捷運附近,再等數周又覺得大坪數才舒服。但是在有限的預算之下,想要滿足這些條件是不可能的事,取捨就變得很重要,甚麼一定要具備,甚麼又是可以湊合的,而那些是可以捨棄的,買房子的人,如果心裡面沒有輕重緩急,看多了房子之後,只會更眼花撩亂,核心訴求開始自相矛盾。買不到房子事小,買錯了就後悔莫及。

通過觀察這些買家的行為,他甚至可以進一步推斷這個人的個性和做事的風格,平時工作上能不能做好事情,都能看個大概七八成。

例如,有的人看了幾間之後,可以決絕的放棄高樓層和附近的學區,就是堅定的要坐北朝南,和良好的社區管理水準,其他條件都可以妥協,自然是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喜歡宜居的房子。也有人很清楚現在要買的這間房子對他而言只是過客,「下一間」才是他理想的住居。所以,他更多的思考都是為了以後轉手好賣出去。於是就緊盯著路段和符合下一階段和自己類似的買家的需求與預算,把自己放在未來會買他房子的人的角度去想,什麼樣的房子以後才能更好地賣出去?他可能就會偏向選擇地段好又預算不用太高的中小房型。

像這些都是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的人,目標感相當明確,只抓核心,不拖泥帶水,更容易達到目標。


當然相反的典型就是既要、又要、想要,其實自己的經濟實力卻不足以支撐。

比如,看到社區大花園覺得好漂亮,多樣的公共空間也想體驗,看到豪奢的大廳裝潢兩腳就定住了。回頭再看看自己口袋裡的現金不多,沒關係,貸款槓桿開到最高,一切先享受了再說。

另一種,就是舉棋不定,核心訴求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例如:剛開始看房子非常關注居住品質,看著看著又覺得居住品質是其次的,唯有投資收益才是最重要,接著又去關心房子的行情漲跌。

但是在有限的預算下,要兼顧居住品質和極大投資回報,邏輯上面相當衝突,挑選的標準自然也大不相同,是很難混為一談的。


為什麼,我會覺得買房子這件事如此經典?因為它簡直就是我們人生眾多重大決策的一個縮影,不但是生活中的剛需,而且需要投入占比不小的資源。

它正好反映了我們前面所說的關鍵命題,那就是:一但擁有了資源,應該如何去合理分配,怎麼去規劃生產,又該怎樣去實現價值的最大化。這會是人生可以持續成功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時間的因素、環境的變化、中途可能的風險,進一步再考慮我們的獲利ROI。


那麼那些穩當的人會如何做呢?

恰好這幾年也正好遇上經濟大環境的不穩定,我身邊還是有一些逆勢高飛,持續增長的好朋友,而他們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越有錢,越不敢隨便花錢。


怎麼說呢?

也就是將物質享受永遠排在最後,因為這是消費。 而比消費更重要的,排在前面的,是投資。


投資什麼?

投資自己的職業生涯,投資自己的人脈圈,投資在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甚至持續積累在超長期的金融商品,像是ETF,績優股,保險信託,給自己一份長遠的保護傘......

在他們眼中,錢只是交換資源的工具,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是解決問題的門票,是防範風險的保護傘,唯獨錢就是不等於錢本身。

所以這些人花錢的習慣是,「一分錢一分貨」,花多少錢都講究ROI.

所以,本質上的區別就在於,很多人從來不會對自己的需求做一個系統性的分析,在決定花錢之前,就算是問問自己幾個簡單的問題也好:

  1. 這個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
  2. 它滿足了我什麼層次的需求,這個需求很重要嗎?
  3. 有更容易達成的替代方案嗎?

看到這些問題,或許大家會說,日子過得這麼辛苦還有意思嗎?就不能隨興一些,讓自己奢侈一下?不是的,問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大家過清心寡慾的生活,而是如果順利跨越貧窮線,成為中產階級之後,可以時刻反思,按照這個概念去規劃你的金錢,時間,資源,再投入。

舉例說明一下:如果我們有70分的「實力」,就應該把自己的「消耗」控制在60分,同時又追求80分的「成長」。永遠給自己留10分的盈餘,這才是最穩當,最不容易出錯的人生策略。


想清楚哪些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它能為你的人生保駕護航,帶給你長期安全感,每次的投入可以成為下一次的生產原料,成為下個階段的生命價值。當我們把這些最根本的東西牢牢抓在手裡,然後讓自己可以一直待在場上,不至於造成團滅。長久地活下去,一點一滴的把生活品質基礎向上提升,成為最後站在場上,笑到最後的人。


如果說這件事情的第一性原理( First Principle )是甚麼?

我想應該是 —— 事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也是一樣,一但領悟,或許一切就會豁然開朗。

avatar-img
6會員
30內容數
分享日常的閱讀和旅行的見聞。至於投資,就多分享一些失敗和錯誤的的經驗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紀錄與收藏 的其他內容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年輕人不喜歡的主管行為有以下三種: 掌握資訊落差,展現權力 話說不清楚要人揣摩 要對方照自己的方式辦事。 過往大家常常把這三種行為,簡稱為「帝王術」,也認為在現代來說,還用這種方式來馭下真的是很過時。畢竟現在的資訊這麼容易取得,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也是在彈指間鍵盤下就完成了,
找到「對的人」是主管永遠的議題。有人偏重「執行力」與立即的績效貢獻,也有人看重「學習力」來面對未知的挑戰。成功的企業主還會再加上第三個維度來衡量應該要側重那一邊來選用人才。 偏重績效導向 最典型的就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談到關於他面試高階經理人的觀點,他說:「應徵的時候,我們都會問你為甚麼要到
一個人想要過得幸福其實很簡單,困難的常常只是人們都想要過得比別人幸福
創業圈很喜歡拿「精實創業」來當作教導初次創業的人的一套入門教材,或許是因為創業是一件變化多端、沒有公式的事情。有這麼一套理論可以在一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觀念原則之外,提供可以實操的理論,確實令人覺得創業成功的機會好像有點提升。 但終究是源自於品管圈的概念,這套基於PDCA的試錯原理 —— 把觀點
「不懂」也分很多種:「真不懂」、「裝不懂」、「故意不懂」,也不要「不懂裝懂」。 出於好奇心的「真不懂」 我是個好奇寶寶,對新鮮的事物總是很有興趣,尤其是我不懂的事情,常常一頭鑽進去研究就廢寢忘食,但卻很少去請教別人。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自學能力很有信心,二方面因為我是個大寫的「I」人,所以也算是
投資新創的時候,如果創辦人不曾上過班,「畢業即創業」,在我心中就先多了幾分擔心。 記得開始接觸新創的時候,難免被一些中途輟學,車庫傳說,草根創業的美麗故事所迷惑。彷彿最有創意,最具破壞力的創新總是來自最純潔,沒有受到社會污染的校園之中。 隨著認識越來越多的創投老骨頭,也和海內外那些成功的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年輕人不喜歡的主管行為有以下三種: 掌握資訊落差,展現權力 話說不清楚要人揣摩 要對方照自己的方式辦事。 過往大家常常把這三種行為,簡稱為「帝王術」,也認為在現代來說,還用這種方式來馭下真的是很過時。畢竟現在的資訊這麼容易取得,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也是在彈指間鍵盤下就完成了,
找到「對的人」是主管永遠的議題。有人偏重「執行力」與立即的績效貢獻,也有人看重「學習力」來面對未知的挑戰。成功的企業主還會再加上第三個維度來衡量應該要側重那一邊來選用人才。 偏重績效導向 最典型的就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談到關於他面試高階經理人的觀點,他說:「應徵的時候,我們都會問你為甚麼要到
一個人想要過得幸福其實很簡單,困難的常常只是人們都想要過得比別人幸福
創業圈很喜歡拿「精實創業」來當作教導初次創業的人的一套入門教材,或許是因為創業是一件變化多端、沒有公式的事情。有這麼一套理論可以在一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觀念原則之外,提供可以實操的理論,確實令人覺得創業成功的機會好像有點提升。 但終究是源自於品管圈的概念,這套基於PDCA的試錯原理 —— 把觀點
「不懂」也分很多種:「真不懂」、「裝不懂」、「故意不懂」,也不要「不懂裝懂」。 出於好奇心的「真不懂」 我是個好奇寶寶,對新鮮的事物總是很有興趣,尤其是我不懂的事情,常常一頭鑽進去研究就廢寢忘食,但卻很少去請教別人。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自學能力很有信心,二方面因為我是個大寫的「I」人,所以也算是
投資新創的時候,如果創辦人不曾上過班,「畢業即創業」,在我心中就先多了幾分擔心。 記得開始接觸新創的時候,難免被一些中途輟學,車庫傳說,草根創業的美麗故事所迷惑。彷彿最有創意,最具破壞力的創新總是來自最純潔,沒有受到社會污染的校園之中。 隨著認識越來越多的創投老骨頭,也和海內外那些成功的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你知道嗎,本來只是5個人的家庭旅遊,最後因為一個揪一個,截至最後人數膨脹到25人,總共四個家庭,我真的嚇壞了。後來我這個建立群組的人變成了主揪兼聯絡人,我的老天鵝!」 每個人對於行程規劃從天數到逛哪些點都有不同意見、吃什麼更是一門大學問,還要配合請假時間,大家都想要符合自己的時間表,盡善盡美。
你有沒有發現,每到年底總有種「今年又過去了,目標還是一半沒完成」的無奈?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方法不對。新的一年,與其繼續用老方法努力,不如試試用更有效率的策略,真的掌控人生的主導權。 今天分享 3 個簡單步驟,讓我們一起用最少的精力,完成最多的目標!
「你知道嗎,本來只是5個人的家庭旅遊,最後因為一個揪一個,截至最後人數膨脹到25人,總共四個家庭,我真的嚇壞了。後來我這個建立群組的人變成了主揪兼聯絡人,我的老天鵝!」 每個人對於行程規劃從天數到逛哪些點都有不同意見、吃什麼更是一門大學問,還要配合請假時間,大家都想要符合自己的時間表,盡善盡美。
你有沒有發現,每到年底總有種「今年又過去了,目標還是一半沒完成」的無奈?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能力不夠,而是方法不對。新的一年,與其繼續用老方法努力,不如試試用更有效率的策略,真的掌控人生的主導權。 今天分享 3 個簡單步驟,讓我們一起用最少的精力,完成最多的目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分享了關於理財和投資的心得與祕訣,包括確立儲蓄目標,檢視消費習慣,釐清想要與需要,以及其他一些有關賺錢、儲蓄、投資的迷思和祕密。
Thumbnail
本文從多種「富者的態度」中,提煉出持續學習、專注和實事求是的三項原則,協助讀者培養「富者」的態度和習慣,成為真正的「富者」,享受財富自由、時間自由和關係自由。
Thumbnail
是一本關於理財的書,但它更多的是在談論人生。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有可能根本沒人知道答案。晃晃悠悠數十載,我們終究只是頂著一副日漸老去的皮囊來世間走一走。對此,作者給出了他的答案:「你的人生,就是體驗的加總。」
Thumbnail
聚焦你能聚焦、預判你能預判;何不承認,你其實很不會賺錢,而非人家不給。
Thumbnail
如果差這一點錢我就會過不下去,那我可能要檢討自己的問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分享了關於理財和投資的心得與祕訣,包括確立儲蓄目標,檢視消費習慣,釐清想要與需要,以及其他一些有關賺錢、儲蓄、投資的迷思和祕密。
Thumbnail
本文從多種「富者的態度」中,提煉出持續學習、專注和實事求是的三項原則,協助讀者培養「富者」的態度和習慣,成為真正的「富者」,享受財富自由、時間自由和關係自由。
Thumbnail
是一本關於理財的書,但它更多的是在談論人生。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有可能根本沒人知道答案。晃晃悠悠數十載,我們終究只是頂著一副日漸老去的皮囊來世間走一走。對此,作者給出了他的答案:「你的人生,就是體驗的加總。」
Thumbnail
聚焦你能聚焦、預判你能預判;何不承認,你其實很不會賺錢,而非人家不給。
Thumbnail
如果差這一點錢我就會過不下去,那我可能要檢討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