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一篇《我們真的是為了對方好,還是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焦慮?》獲得了很好的反響,裡面提到大多數人面對焦慮時會產生兩個反應:「戰」或是「逃」,並分享了我認為親密關係中,伴侶面對對方焦慮時應具備的三個認知。
其實,那篇想要傳達的核心概念就是:建議,是對方需要的時候再給。
然而,最近上了一堂職涯諮詢課程,讓我有了新的體悟。
即便對方真的需要建議,若我們過於直白地提出,對方不一定能接納,反而可能感到更加焦慮、被冒犯,甚至覺得我們不了解他,進而引發更大的情緒反應。
我們之所以會有焦慮,主要是因為對未知、潛在威脅或壓力情境的擔憂。在面對危險或不確定情況時,焦慮能激發我們的「戰」或「逃」反應,幫助我們應對威脅。
可焦慮同時也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心理反應。所以當我們尋求建議的時候,想要的不僅僅是是解決方案,而是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
如果對方少了理解,我們可能會覺得會感到自己的問題被簡化或低估,甚至覺得「對方沒聽懂我的問題」,進而產生沒有人了解自己的感覺。
如果少了情感上的支持,我們會感覺自己在某種程度上被評價或批判,甚至感到無力掌控自己的情況,進而產生抗拒或更深的焦慮。
不論是缺乏上面哪種,都有可能觸發我們心中的「防衛機制」。戰的人會選擇用更為強烈的情緒捍衛自己的立場,最後造成爭執;逃的人則會選擇更加封閉自己,最後造成什麼都不願跟對方說。
從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知道,紅方其實也是為了藍方好,所以給了他很多關於面試職缺的建議,但卻沒有處理到「藍方害怕自己表現不好」的焦慮,導致雙方也越講越激動。
因此,即使在對方真的需要我們給予建議時,我們也應該先思考如何緩解他們的焦慮,這樣才能讓建議不會傷害對方,且更容易被接受。
那該怎麼做呢?課程中提到了一個對我非常有幫助的方法,叫做「先跟後帶」,這裡我結合自己的理解來分享。
「先跟後帶」是一種在職涯諮詢中用來與個案建立信賴關係的技巧。
其核心概念是:先跟著對方的話題,讓對方在心中產生兩次以上「YES」的感覺,再帶出你的建議,這樣會更容易被接受。
什麼是 YES 的感覺呢?指的是讓對方在心中產生「對!就是這樣!」的想法,讓他感覺到你真正關注並理解他的處境。當他感受到你的同理,那對於你的建議自然會有比較高的接受度。
那該怎麼做呢?這邊有三個方法:
承認並認可對方的感受或行動,甚至可以將自己也帶進去,讓對方感受到你是站在他這邊的。比方説:「完全能夠理解你的焦慮,如果是我,我想我也會緊張死了!」
將對方的話簡短重述,確認你理解了他的意思,讓他感受到被傾聽。比方説:「你說你面試表現不好,是哪一個環節讓你這麼覺得?」
根據具體的情境描述客觀事實,避免主觀評價,並且在之後的建議不要使用過於肯定的語句,才不會讓人感覺很像說教。比方説:「感覺對方要求的這個職位,對於市場開發要有一定的敏銳度,那可能之後得多做一些調查。」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方式很麻煩,也不太可能隨時做到,因此我認為,如果對方並沒有主動詢問我們的建議,那我們只需認同對方的情緒即可。畢竟,當我們面對與自己無關的問題時,往往只想著如何解決「問題」本身,卻忽略了問題帶來的情緒影響。
然而,當對方認真詢問我們的意見時,我們也不該抱持著「是你要我說的」這樣的態度。仔細考慮對方的感受,不僅能提升建議被接納的機會,還能讓整個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摩擦與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