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提到,心理諮商師蘇洵慧將關係界限失守的十個類型中,自己覺得最優先適用的,是她歸納出第1種類型”自我犠牲者”,接著她提出的第2種類型”失衡者”,我覺得自己佔比重的成份為第二高。
所謂的”失衡者”,典型的特徵說白了就是”討拍型”,習慣用別人的讚賞來填補內心的缺憾,也可以說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深怕自己的行為會遭到別人議論,習慣把別人的人生當成自己的,或是說好像是在為別人而活。
心理師認為,一個人很容易被他人的行為影響,那麼這個人一定很容易崩潰,所以她建議:「這個世界沒什麼道理,你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對於這類型的人,首先需要練習的是,要會先肯定自己,而不是從他人身上獲得成就。
知名的主持人吳淡如在導讀這部份時,她特別提到這個”他人”,有可能是自己的父母,比如說,小孩子從小到大,就是一直在滿足父母的期望,要是目標一致那也就算了,若是相反,那麼這小孩子可能活的很痛苦。當時聽到這段解說時,心中在想,長大後的我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