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涯-有時候,我們不能太過「做自己」!如何在社群媒體上經營個人品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最近,我看到以前的同事在自己的臉書上發了一則貼文,開頭是他想要找工作,內容則是因為受不了現在公司內部的鬥爭,提到有一個部門總是針對自己,讓他感到身心俱疲。最後,他還表示自己早就寫好履歷,歡迎任何工作機會前來詢問。

這則貼文是公開的,任何訪問他頁面的人都可以看到。

之前因為公司招募的關係,我看了很多人的履歷,而剛好自己的動態回顧中也恰好刷到了以前自己發的一些無病呻吟的感慨,這讓我有了一些反思,算是一種警惕。

在公開的社群,有時候也不能太過公開

先說結論,我認為在個人臉書頁面上過於情緒化的抱怨是不太好的。

臉書的覆蓋率很大,幾乎每個人都有臉書。因此,從招募者的角度來看,我在收到履歷時,都會習慣搜尋一下這個人的臉書頁面。

如果我站在招募端,看到這樣的貼文會有什麼想法呢?

或許我的思維比較老派,但我會覺得這名發文者情緒化,將來配合起來可能需要額外照顧他的情緒。

此外,如果他在臉書上公開公司內部的負面情緒,那麼可以推斷,如果他在新公司對工作有任何不滿,也可能會用類似的方式發洩,這對公司的品牌會造成影響。

簡單來說,這會讓招募者失焦,將重點放在你宣洩情緒的行為,而非你的工作能力。

或許有人會想:「那就不要讓他不滿就好了!」

但我得說,一間公司很難滿足每個人的需求,經過幾年的工作經驗,我對招募和職場有了一些體悟,那就是大部分公司對於有經驗的求職者「只篩選不教育」。

與其花大量時間教育一名求職者,或者調整自己以滿足對方的需求,不如一開始就找到合適的人,除非對方的專業能力非常強,或是公司急需的人才。

那如果我是原本公司的人,甚至是被抱怨的那個部門的員工,心裡又會做何感想呢?

這樣的內容很可能會讓自己成為他人的攻擊目標,甚至會惡化部門之間的關係。

另外,從自己部門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也會感到「現在是在指責我管理不當嗎?」即使短期內不一定會有直接影響,但給人的印象會相當不佳。

所以,在自己的社群上公開發表過於情緒化的內容,我覺得對於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來說並非是件好事,因為這樣做會讓自己不論在現職還是未來的職涯選擇變得有限,我覺得是很不划算的。

尤其是自己的工作多以社群行銷為主,對方會更加看重我如何經營自己的社群形象。

raw-image


那麼,該如何發關於工作的想法?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在我自己的空間,難道我就不能發表任何想法嗎?」

我認為,發表關於工作的內容是可以的,但我會習慣遵循以下幾點。

1.避免情緒化的用字

在表達意見或想法時,我會盡量避免使用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字眼,或者將比較負面極端的用字改成比較中性的說法,例如避免提到自己想要離職,或將身心俱疲改成面臨挑戰等等,這樣可以保持言辭的客觀性,避免引發不必要的衝突或誤解。

2.避免涉及公司狀況

在社交媒體或公開場合發言時,應避免談論具體的公司內部情況或政策,例如薪資、部門合作狀況、產品開發計劃等,這樣可以避免造成不良影響或損害公司形象,甚至可能違反保密協定。

3.盡量連結回自己的專業

在分享工作相關內容時,可以多從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經驗角度出發,談論自己如何看待這件事,如何運用專業能力解決問題,或是從中學到了什麼。這樣不僅能提升自己的專業形象,也能讓他人更好地理解你的價值。

4.如果想抱怨,就轉換陣地

不得不說,由於臉書的覆蓋率很高,無形中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弱連結。即使你設定貼文僅限好友可見,我認為這也不是一個好方法,因為無法保證你的朋友當中沒有認識未來的利害關係人。只要對方有心,仍然有可能找到你的帳號,甚至查看你的貼文。因此,如果必須表達不滿或抱怨,應尋找更合適的渠道,比如私下與可信賴的朋友或專業顧問交流,而不是在公開平台上發表,以免影響個人形象或職業關係。

raw-image


經營個人品牌的核心在於「你希望別人如何看待你」

總結來說,在社群媒體快速發展與普及的背景下,我們很多時候需要在社群上維持某種「人設」,因為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被社會接納。

而這其中的核心在於,你如何設定「別人對你的看法」,並基於這一認知去經營每一篇貼文。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做很累,甚至顯得虛偽,因為必須維持某種形象。

但面對臉書這樣的大眾平台,我們無法阻止陌生人瀏覽我們的頁面,如果你「做自己」就能被大家喜歡,那當然是最好,可這無疑是幸運的,

當然,你可以選擇謹慎地篩選加入臉書的好友,也可以設置不讓他人查看你的貼文。

但我認為,在未來的職涯中,我們會遇到許多不同的人,他們可能通過臉書或其他社群媒體第一次認識你。如果能藉此讓他們對你的專業留下深刻印象,或至少形成積極正面的形象,那麼他們願意向你推薦機會或與你合作的可能性無疑會大大增加。

因此,如何善加利用社群媒體建立個人形象,增加自己未來的選擇,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與研究的議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致淮的職涯寫作筆記
8會員
39內容數
我是一名有社群行銷經驗的課程規劃師,也是一名職涯諮詢師。 曾在媒體擔任社群行銷,並撰寫與職場相關內容。過去也曾於大人學負責課程製作,參與 LinkedIn 經營與主管管理相關課程的設計。 我將在這裡,分享自己對職場寫作與職涯諮詢的觀察與想法!
2025/04/21
許多人認為MBTI外向者熱愛社交,但作者卻在社交中感到疲憊。作者以自身經驗和蓋洛普人格分析,說明其社交疲憊源於潛意識中扮演「好人設」的渴望被喜歡,卻又缺乏自信。文章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如何影響社交,並鼓勵讀者接納真實的自己,從喜歡自己開始,建立自信,改善社交關係。
Thumbnail
2025/04/21
許多人認為MBTI外向者熱愛社交,但作者卻在社交中感到疲憊。作者以自身經驗和蓋洛普人格分析,說明其社交疲憊源於潛意識中扮演「好人設」的渴望被喜歡,卻又缺乏自信。文章探討了這種矛盾性格如何影響社交,並鼓勵讀者接納真實的自己,從喜歡自己開始,建立自信,改善社交關係。
Thumbnail
2025/03/30
本文探討裸辭的掙扎與克服方法,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心理建設、財務規劃與階段性目標,減輕裸辭的焦慮,並鼓勵讀者勇敢追尋理想生活。
Thumbnail
2025/03/30
本文探討裸辭的掙扎與克服方法,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心理建設、財務規劃與階段性目標,減輕裸辭的焦慮,並鼓勵讀者勇敢追尋理想生活。
Thumbnail
2025/03/15
團隊合作中,流程的增減應以是否達成目標為依歸,而非單純的「用心」。主管與同事的衝突源於對流程必要性及決策邏輯的不同理解,如何在決策前釐清問題、確認需求,避免不必要的程序增加,是團隊協作的關鍵。
Thumbnail
2025/03/15
團隊合作中,流程的增減應以是否達成目標為依歸,而非單純的「用心」。主管與同事的衝突源於對流程必要性及決策邏輯的不同理解,如何在決策前釐清問題、確認需求,避免不必要的程序增加,是團隊協作的關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社群軟體常營造成功假象,讓人產生自卑和焦慮;透過理解本質,設定個人指標調整心態。 別再與他人盲目比較!學會活在當下、照顧自己,認清不足並積極成長,走出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社群軟體常營造成功假象,讓人產生自卑和焦慮;透過理解本質,設定個人指標調整心態。 別再與他人盲目比較!學會活在當下、照顧自己,認清不足並積極成長,走出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讀者留言:「當哥布林不好嗎 為什麼自身價值一定要社會評價」 ​ 你要當誰我沒意見,你也不需要被社會評價。 ​ 但當你做自己同時又因為得不到好處讓心情不好。 ​ 要修正的是你自己。 ​ 你可以選擇放棄自己的渴望。 ​ 或是改變做自己的心態。 ​ 「做自己」的心態公司來比喻。
Thumbnail
讀者留言:「當哥布林不好嗎 為什麼自身價值一定要社會評價」 ​ 你要當誰我沒意見,你也不需要被社會評價。 ​ 但當你做自己同時又因為得不到好處讓心情不好。 ​ 要修正的是你自己。 ​ 你可以選擇放棄自己的渴望。 ​ 或是改變做自己的心態。 ​ 「做自己」的心態公司來比喻。
Thumbnail
淡化他人的評價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和數位平台使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接觸到他人的意見和評價。我們的行為、選擇甚至想法,似乎都置於一個公開的舞台上,時刻面臨著眾人的審視。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對他人看法的過度在意中,逐漸失去自我。然而,要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我們
Thumbnail
淡化他人的評價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和數位平台使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接觸到他人的意見和評價。我們的行為、選擇甚至想法,似乎都置於一個公開的舞台上,時刻面臨著眾人的審視。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對他人看法的過度在意中,逐漸失去自我。然而,要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我們
Thumbnail
聽一些朋友講,想經營個人粉專發表理財投資心得,不過怕被網路酸民砲轟,不敢做這件事情。 我是鼓勵大家勇於發表自己的心得想法,這就是一個內化跟成長的過程,並沒有不好。講自己的想法或創作,在自己的自媒體平台上,沒什麼問題。 大部分的人,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很正常,但是人有一種特性,1
Thumbnail
聽一些朋友講,想經營個人粉專發表理財投資心得,不過怕被網路酸民砲轟,不敢做這件事情。 我是鼓勵大家勇於發表自己的心得想法,這就是一個內化跟成長的過程,並沒有不好。講自己的想法或創作,在自己的自媒體平台上,沒什麼問題。 大部分的人,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很正常,但是人有一種特性,1
Thumbnail
社群媒體的興起帶給我們很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了很多的壓力。在不斷的比較中,我們可能會忽視了自己的光彩,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不要用別人的閃光點來照自己不足的地方,記住你自己也有很棒的閃光點,只是你自己尚未發覺而已。
Thumbnail
社群媒體的興起帶給我們很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了很多的壓力。在不斷的比較中,我們可能會忽視了自己的光彩,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不要用別人的閃光點來照自己不足的地方,記住你自己也有很棒的閃光點,只是你自己尚未發覺而已。
Thumbnail
在自媒體時代,展現個人品牌需要勇氣。正確的心態是,首先要認識並接受自己獨特的價值,然後過濾掉負面的評論,勇敢地分享真實故事,建立真誠的連結。同時,尋找支持的社群,持續學習成長,將幫助你勇敢地展現真實的自我。
Thumbnail
在自媒體時代,展現個人品牌需要勇氣。正確的心態是,首先要認識並接受自己獨特的價值,然後過濾掉負面的評論,勇敢地分享真實故事,建立真誠的連結。同時,尋找支持的社群,持續學習成長,將幫助你勇敢地展現真實的自我。
Thumbnail
在個人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爲了人際的和諧做出一些遷就,只要是基於良善的動機而不過於勉強自己的情況下,我覺得在群體生活中是需要的。 但若是出於目的性的討好和迎合,對自己和他人來說,就不是那麼恰當了。 在這個講究包裝行銷的時代,爲了塑造個人品牌,似乎只能呈現出一個化妝過的形象來示人,這或許是因時代潮流不得
Thumbnail
在個人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爲了人際的和諧做出一些遷就,只要是基於良善的動機而不過於勉強自己的情況下,我覺得在群體生活中是需要的。 但若是出於目的性的討好和迎合,對自己和他人來說,就不是那麼恰當了。 在這個講究包裝行銷的時代,爲了塑造個人品牌,似乎只能呈現出一個化妝過的形象來示人,這或許是因時代潮流不得
Thumbnail
為什麼需要建立個人品牌! 何謂品牌?也就是您對外的「自我形象」。形象重要嗎?當然非常重要。 您想吸引甚麼樣的人就會有甚麼樣的吸引力。 我們為什麼需要建立個人品牌,其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建立品牌。 你出門有打卡分享嗎?初次見面場合需要自我介紹嗎? 在外行事有個人特色嗎?您有職場風格嗎?
Thumbnail
為什麼需要建立個人品牌! 何謂品牌?也就是您對外的「自我形象」。形象重要嗎?當然非常重要。 您想吸引甚麼樣的人就會有甚麼樣的吸引力。 我們為什麼需要建立個人品牌,其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建立品牌。 你出門有打卡分享嗎?初次見面場合需要自我介紹嗎? 在外行事有個人特色嗎?您有職場風格嗎?
Thumbnail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象,總想讓自己有存在感,能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
Thumbnail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象,總想讓自己有存在感,能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
Thumbnail
在開始公開自己貼文之後,有時候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所說的話,所提出的見解,真的有在傳達對受眾有用且正面的價值嗎?我所說的話,所提出的見解,真的有在傳達對受眾有用且正面的價值嗎?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Thumbnail
在開始公開自己貼文之後,有時候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所說的話,所提出的見解,真的有在傳達對受眾有用且正面的價值嗎?我所說的話,所提出的見解,真的有在傳達對受眾有用且正面的價值嗎?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