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企業的組織與制度困境:從《首席組織官》組織績效V模型看企業成功關鍵

成長企業的組織與制度困境:從《首席組織官》組織績效V模型看企業成功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什麼成長中的企業會遇到組織與制度的問題呢?自己不論外派印尼或是到新創,主要都是協助組織與制度的建立。

過去我覺得,組織在快速成長或是轉型的過程中,需要以規模化的方式,有效率、有品質的執行業務,所以依賴需要制度引導而這個過程中,主要的挑戰是引導主管與同仁適應、理解組織與制度的設計緣由,進而放下過去習慣、提高執行意願。

然而,《首席組織官》的作者房晟陶,從「組織績效」的角度來說明制度的重要性。畢竟,這些制度最重要的就是達成公司的營收或是市場目標,不只是講求做事的方法。

他認為多數的領導者在日常管理中,認為組織管理只要有「策略」、「組織架構」、「獎酬」就足夠了。換句話說,組織如果無法發揮績效,不是調整組織結構、就是增加獎酬激勵。然而這樣的方式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沒有辦法解決組織的問題。


因此,房晟陶進一步提出「組織績效V模型」,從三個層次來說明企業發展階段與組織成功間的關係。

第一個層次成功:環境與結果

第一個層次成功適用於創業或是公司發展初期,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機會主義。這個階段的公司只要根據市場環境的改變,投入眼光、勇氣、行動、資源、幾個合夥人,就可以取得短期財務目標的成果。

然而,如果沒有辦法實現公司目標或是缺乏人才,公司就很難做大。這個階段常希望可以藉由從外面找幾個厲害的人來立即解決問題。

第二個層次成功:目標戰略與能力文化

第二個層次的成功適用於發展中期或是中等規模的組織。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公司已經發展出商業模式、投資策略、營運方法等目標策略,若再加上招募好的人才與團隊進到公司,就可以獲得成功。

然而,這個階段的決策權可能還是聚焦在領導者身上。雖然領導者可以號召員工對於公司的向心力,但如果沒有授權決策的話,如果外部環境的複雜度或挑戰性增加,過度的人治會影響公司發展速度,導致組織效率下降

第三個層次成功:流程機制系統

當組織建立起流程、機制與系統,公司的目標與戰略以及能力與文化,兩者之間就可以透過流程、機制與系統深度匹配。

進一步的說,第三層次的組織,可以應對環境的變化或是產業的競爭,透過流程、機制、系統,轉化為人員的能力與文化、達成公司目標策略,最後獲得成功的結果

作者認為,這樣的組織是打通血管的組織,是真正有價值的組織,因此位在行業巨頭的公司,至少都能把這三個層次匹配起來。

然而作者也提醒,這樣的組織也很容易僵化,如果不能夠常保居安思維、無法保持對於外部環境的敏感度、反應的速度變慢,也很容易令組織退化。

最後,作者認為可以透過五個步驟來評估目前組織在「組織績效V模型」的問題是什麼。

  • 第一步驟:對比當前取得的「結果」是否滿足了「環境」的要求。了解外部環境對組織的要求以及組織結果的差異。
  • 第二步驟:談究目前「結果」差距背後的「能力與文化」的原因。了解關鍵的能力與文化與現有的差異。
  • 第三步驟:分析組織「流程、機制、系統」層面的原因。進一步了解是哪一項流程、機制、系統出現問題無法賦予組織能力。
  • 第四步驟:從目前「能力與文化」和「流程、組織、系統」的實際設計中,推斷整個組織的「目標與戰略」。了解現況造就的組織目標戰略與理想的目標戰略間差異。
  • 第五步驟:找到「目標與戰略」與「環境」之間的差距。了解現況的目標與戰略並無法滿足市場環境的要求,

因此,從「組織績效V模型」來看,組織要獲得持續的成功,關鍵就在於是否有完整的制度支持。唯有完整的制度,才會有良好的組織能力完成公司目標,完成公司目標,預設的財務結果才可能達成。

raw-image


avatar-img
衛斯理 Wesley的沙龍
129會員
143內容數
HR Lab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新鮮人進入職場常感到焦慮不安,本文提供三句職場咒語:「你沒這麼重要」、「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能力」、「你擔心的都不會發生」,幫助新鮮人放下壓力,提升自信,快速適應職場文化。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家布希亞的擬像理論如何解釋AI技術的發展,並將AI的演進過程與擬像的四個階段相對應:第一階段(真實的反映)、第二階段(虛構的掩飾)、第三階段(真實的喪失)以及第四階段(超真實)。文章分析不同階段的技術案例,並探討AI對人類現實與認知的影響,最終呼籲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監管之間取得平衡。
新鮮人進入職場常感到焦慮不安,本文提供三句職場咒語:「你沒這麼重要」、「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能力」、「你擔心的都不會發生」,幫助新鮮人放下壓力,提升自信,快速適應職場文化。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家布希亞的擬像理論如何解釋AI技術的發展,並將AI的演進過程與擬像的四個階段相對應:第一階段(真實的反映)、第二階段(虛構的掩飾)、第三階段(真實的喪失)以及第四階段(超真實)。文章分析不同階段的技術案例,並探討AI對人類現實與認知的影響,最終呼籲在技術創新與倫理監管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