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對挫折與挑戰時,內心的力量往往是支持我們走下去的關鍵。然而,如何培養這種內在的穩定與自信?《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清晰的道路。瑞克·韓森與佛瑞斯特·韓森以科學為基礎,融合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洞見,帶領讀者探索如何以小而持續的練習,逐步強化內在力量,成為自己最堅實的後盾。
這本書不僅是一份行動指南,更是一份溫暖的陪伴,幫助我們在面對生活壓力時,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堅韌。而我將來分享其中3個對我最有感覺的技巧,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相信樹叢裡有一隻老虎,但其實沒有。
相信樹叢裡沒有老虎,但其實有。
在野外,犯第一種錯誤的代價是什麼?就是產生不必要的焦慮,這會令人感到不舒服,但卻不會致命。而犯第二種錯誤的代價又是什麼?很有可能是喪命。因此,我們的祖先發展出一種強烈的傾向,一次又一次地犯下第一種錯誤,以避免任何一次犯下第二種錯誤。事實上,我們因此成了紙老虎的偏執狂。
結果,大多數人因此高估了威脅,而低估了他們可以用來應付威脅的資源。這些偏見在潛意識中運作,往往很難被察覺,因而使它們威力強大。過去,我在學校裡一直是一個笨拙且害羞的孩子。成年之後,我理所當然地認為,如果我在一群人中脫穎而出,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後來,我意識到這個假設是不正確的,並且明白大多數人並不是刻薄或拒人於千里之外的,但這一點在我真正理解之前,已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一旦建立了偏見,我們就會把精力集中在可以鞏固它的訊息和經驗上,並且將它們內化,同時忽略或淡化任何可能與之矛盾的東西。直到我開始理解自己對於群體帶有偏見的心理預設,我才知道自己曾多次被熱情地擁抱,但卻認為那「不算數」。而少數幾次被排除在外的經驗,則似乎讓我印證了自己的恐懼是合理的。
威脅有多大?
具體化模糊的恐懼,將其縮小到可以處理的範圍。
與其說「我的健康很差」,不如明確指出:「最近體檢發現有高血壓,需要調整飲食。」這樣可以減少焦慮的泛化效應。
可能性有多高?
問自己:「這件壞事真的會發生嗎?發生的機率是多少?」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擔憂往往與實際可能性不符。
一次工作匯報表現不佳並不會導致失業。
後果有多糟?
假設最壞情況真的發生,你的生活會被影響到什麼程度?從過去的經歷中尋找例證,提醒自己其實有能力應對。
假設你害怕在會議上被批評,可以這麼做:
一位學生因擔心公開演講而不斷退縮,直到她嘗試用這種方法拆解恐懼後,發現最壞情況也僅僅是短暫的尷尬,這讓她終於有勇氣站上講台。
建立冷靜不僅在於分析威脅,還需要學會調動資源:
我們的行動往往由獎勵驅動,當大腦感知到愉悅或滿足時,就會釋放多巴胺,強化行動與成果的連結。有效利用獎勵,不僅能提升執行力,還能讓我們持續在成長的道路上前進。
行動前 – 預期獎勵
透過具體想像完成目標後的愉悅感來增強動力。
例如,在跑步前,想像運動後的滿足與放鬆。
行動中 – 放大愉悅
把注意力集中在過程中的快樂。
例如,工作時聽喜歡的音樂,讓單調的任務變得愉快。
行動後 – 品味成就
當完成目標後,給自己片刻時間享受成功的感覺,而不是急著進入下一件事。
假設你想養成閱讀習慣:
一位新手跑者為了準備馬拉松,把獎勵機制分階段應用在訓練過程中,從短期的音樂播放清單到長期的健康改變,最終成功完成比賽。
非暴力溝通強調用事實、情感與需求清晰表達自己,減少衝突,促進理解。其結構包括:
假設你對室友經常不洗碗感到不滿,可以這樣表達:
一對夫妻透過非暴力溝通改善了彼此的相處,避免了以往因爲誤解導致的爭吵,婚姻質量顯著提升。
力挺自己並不僅僅是應對壓力,而是要建立一套系統化的方法,幫助自己在挑戰面前更有信心與韌性。
當你感到迷茫時,不妨試著從這三個技巧入手。一點一滴的改變,最終將累積成你內心的力量,幫助你更自信地迎接人生的每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