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管理者應該都讀過 John Doerr 的《OKR:做最重要的事》。Google、Intel 等科技巨頭都採用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績效系統)取代 KPI。我們近期正在評估是否導入,因此我重讀了這本書。
跟新進人資討論時,容易聽到這個疑問:「這不就是換湯不換藥的 KPI 嗎?」一開始我也這麼想,但 OKR 的特色在於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
舉例來說:如果用傳統 KPI,我們可能會設定「降低系統故障率 20%」;用 OKR 的思維,則會設定「降低系統故障率 70%」這種高難度目標。即使最後只達成 50%,也遠超用 KPI 時的成效。
推薦閱讀:商業週刊〈為什麼目標定高反而更容易實現?低目標讓困難放大、高目標刺激創新〉
長話短說,從書本和其他公司的實務經驗,我整理出 3 個重要原則:
OKR 必須透明,讓每個人都能看到其他人的目標。老實說,台灣職場的主管級員工多半不喜歡以身作則,會影響到底下員工的向心力。台灣職場在各方面都不是很「透明」,導入 OKR 要謹慎處理。
每週一次進度會議、每月一次深度檢討。同樣的問題,台灣職場講究實際成效,員工更是討厭「沒意義的會議」,如果要實踐 OKR 系統,必須設計有效率的會議流程,並與各部門主管順暢溝通。
市場瞬息萬變,OKR 系統有靈活調整的彈性,這就是 OKR 這套管理比傳統 KPI 更適合科技公司的原因。
最近特別找了幾間導入 OKR 的台灣科技公司請教——正好都是新創——發現他們都提到三個問題:
兩位同業都說,剛開始很多人寫出來的 KR 都是「提升使用者滿意度」這種無法量化的指標,之後參考實際數據,改成「將使用者平均停留時間從 15 分鐘提升到 25 分鐘」這種具體指標,效果就好很多。
OKR 絕對不是增加「量化目標」而已。好比寫部落格,文章數量增加、寫作品質下降,那提升數字也是枉然。
設定太有挑戰性的目標、達成率太低,會不會影響年終考核?這一定是員工最擔心的事情。把 OKR 的達成率與考核適度脫鉤,或改成額外的獎勵制度,是值得參考的做法。
導入 OKR 的第一步,當然是再想想、多討論(笑)。
真要導入的話,會先在小規模團隊試行,聽取主管和底下員工的回饋。這個過程肯定會有挫折,但就跟 OKR 的本質一樣:重點不是結果,而是追求目標的過程,我們得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