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找答案」!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問題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為什麼我們總是急著找答案?


當遇到問題時,我們就像在迷霧中尋找出口,直覺地四處摸索,期待快速找到一條通往光明的道路。但如果我們只是憑直覺亂闖,而不試著看清周圍的環境,最終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轉。

我們的思維被訓練成尋找答案,而不是理解問題。這就像在拼一幅拼圖時,急著尋找「缺少的那一片」,卻沒有退後一步看看整幅畫是什麼樣子。於是,我們經常發現自己在解決問題,卻總是解決不完,甚至問題一再出現,彷彿無論怎麼努力,總有新的缺口需要填補。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大腦總是急著找答案?而真正的關鍵,是如何「看見問題」?

raw-image

找答案的思維,可能讓你錯失真正的解法

1. 快速結論,讓你忽略問題的本質


當大腦急於填補空缺時,我們就像是餓了三天的人,看到食物就狼吞虎嚥,根本來不及思考「這是不是毒蘑菇?」這種求快的思維,讓我們往往在沒看清問題全貌時,就急著做決定。

試著這樣做:先停下來問自己:「這真的是問題的核心嗎?」


🔹 日常例子:「我記不住這份資料,應該更努力背誦!」

👉 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沒有理解內容的邏輯,死記硬背才會容易遺忘。



2. 用舊方法解決新問題,忽略更好的選擇


人類的大腦習慣走熟悉的小路,因為它看似安全又可靠。然而,當世界已經變了,我們還在用舊地圖尋找方向,最後只能迷失在錯誤的路徑中。

試著這樣做:多問自己:「這次的情境和過去有什麼不同?」


🔹 日常例子:某家餐廳生意變差,老闆認為「應該是員工服務態度不好」,於是加強員工訓練,卻發現顧客流失的情況依舊沒有改善。

👉 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餐點口味不符合市場變化,顧客轉向新型態餐廳,而非單純因為服務品質下降。



3. 只想找到標準答案,導致創意受限


「標準答案」就像是一張過期的地圖,它或許曾經指引正確的方向,但如今世界已經改變,沿途的風景也不再相同。當我們一心想尋找「正確答案」,反而錯過了真正的探索機會。

試著這樣做:試著發散思考,問:「除了這個答案,還有其他可能嗎?」


🔹 日常例子:學生問:「這道數學題的正確解法是什麼?」

👉 但真正的學習應該是:理解解題邏輯,而不是死記硬背唯一的標準解法。



4. 忽略長期影響,只追求短期解法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找到了完美的答案,卻沒意識到,這只是個短暫的安慰劑,而真正的問題仍然潛伏在深處。就像用膠帶黏住裂開的水管,一時之間水流被堵住了,但沒過多久,水壓一大,整條管子可能會爆裂。

試著這樣做:問自己:「這個方法會帶來什麼長期影響?」


🔹 日常例子:一家公司發現員工流動率變高,於是決定發放留任獎金來降低離職率,短期內確實有效,但半年後情況又回到原點。

👉 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工作內容沒有成長性,員工覺得無法發展,即使短期內因金錢留下,長遠來看仍會離開。



如何轉變思維,學會「看見問題」?


1. 問更多的「為什麼」

**大多數問題的表象之下,都藏著更深層的原因。**如果我們只問一次「為什麼」,通常只能得到一個膚淺的答案,但如果我們持續追問,就能挖掘到問題的本質。

🔹 例子:「我為什麼總是拖延?」

👉 「因為我覺得這件事很難開始。」
👉 「為什麼覺得難開始?」
👉 「因為我沒有清楚的計劃。」
👉 真正的問題可能是:缺乏具體的行動計劃,而不是單純的拖延。



2. 拆解問題,找出真正影響的因素


問題就像一個巨大的結,當我們試圖一下子解開它,往往只會越拉越緊。但如果我們能找到幾個關鍵點,慢慢拆解,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 例子:「我的團隊溝通很差。」

👉 「問題是在開會時還是日常交流?」
👉 「是因為資訊太多還是太少?」
👉 這樣拆解後,就能針對真正的問題去改進,而不是直接給出『加強溝通』這樣空泛的答案。



3. 允許自己有「還不知道」的空間


真正的智慧,不是在於「總是知道答案」,而是在於能夠坦然面對「還不知道」,並願意花時間去探索答案。

當我們學會與不確定性共存,就不會急著給自己一個錯誤的答案,只為了填補心理上的空缺。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看清問題,找到更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結語:好的答案,來自對問題的深刻理解


找答案就像是在建造房屋,如果地基沒打穩,無論外表多麼華麗,終究會倒塌。當我們習慣停下來、看見問題、深入思考,真正的解法才會浮現。下次當你想問「答案是什麼?」時,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 人生最好的答案,不是來自快速的解決,而是來自深刻的理解。
avatar-img
12會員
177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別想太多,開心一點!」這句話你聽過多少次?但當我們壓抑負面情緒、強迫自己積極時,真的會變得更好嗎?事實上,真正的正向不是硬撐,而是適時停下來,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到真正能幫助自己的方式。休息不是懶惰,表達情緒不是脆弱,正視自己,才能真正前進。學會善待自己,你會發現,成長的路其實可以走得更穩、更遠。
你有沒有學新東西時覺得超卡,怎麼做都怪怪的,甚至懷疑自己根本學不會?其實不是你笨,而是大腦還在載入新技能!就像學騎腳踏車,一開始龍頭亂晃、腳踩不穩,全身都不協調,但只要練習幾次,身體自然就會了。這種「渾沌期」是學習的正常現象,因為大腦需要時間建立新的神經連結。只要拆解步驟、反覆練習...
😤「算了,我自己來比較快。」是不是很熟悉?當同事打斷你、推工作給你,甚至搶走你的功勞,你心裡一肚子火,卻沒開口說,最後只能自己悶悶不樂。結果呢?問題沒解決,關係卻變得更糟。其實,生氣沒錯,錯的是方式! 本文教你五種常見錯誤的「微生氣」反應,並告訴你如何正確生氣,讓合作變得更順暢,而不是越來越僵!
你以為的自責,其實是在消耗你前進的力量。 很多人把自責與負責混為一談,覺得自責能讓自己更有責任感。事實上,自責只會讓我們停留在對錯誤的悔恨中,而負責才是真正改變的關鍵。學會面對錯誤,用建設性的態度尋找解決方案,比陷入負面情緒更有意義。停止內耗,將注意力轉向可以改善的方向,是讓自己進步的關鍵。
人生的高光與挑戰就像是一個不斷起伏的曲線,讓我們既感到振奮又覺得疲憊。每次的挑戰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而高光則是我們努力的回報。面對困難時,我們可以學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而在高光時刻,我們也該保持謙虛和感恩。關鍵是要理解這些起伏,將每一次經歷都視為進步的積累,讓人生曲線變得更有意義。
原型策略就是用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不需要一開始就掌握所有細節,只要先抓住核心,快速行動就能起步。它還教你聚焦最重要的部分,避免被細節分心,用視覺化工具讓事情更清晰,快速試錯降低風險。除此之外,還能提升溝通效率,激發更多創意。記住:簡化框架,立刻開始,挑戰再大也能迎刃而解!
「別想太多,開心一點!」這句話你聽過多少次?但當我們壓抑負面情緒、強迫自己積極時,真的會變得更好嗎?事實上,真正的正向不是硬撐,而是適時停下來,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到真正能幫助自己的方式。休息不是懶惰,表達情緒不是脆弱,正視自己,才能真正前進。學會善待自己,你會發現,成長的路其實可以走得更穩、更遠。
你有沒有學新東西時覺得超卡,怎麼做都怪怪的,甚至懷疑自己根本學不會?其實不是你笨,而是大腦還在載入新技能!就像學騎腳踏車,一開始龍頭亂晃、腳踩不穩,全身都不協調,但只要練習幾次,身體自然就會了。這種「渾沌期」是學習的正常現象,因為大腦需要時間建立新的神經連結。只要拆解步驟、反覆練習...
😤「算了,我自己來比較快。」是不是很熟悉?當同事打斷你、推工作給你,甚至搶走你的功勞,你心裡一肚子火,卻沒開口說,最後只能自己悶悶不樂。結果呢?問題沒解決,關係卻變得更糟。其實,生氣沒錯,錯的是方式! 本文教你五種常見錯誤的「微生氣」反應,並告訴你如何正確生氣,讓合作變得更順暢,而不是越來越僵!
你以為的自責,其實是在消耗你前進的力量。 很多人把自責與負責混為一談,覺得自責能讓自己更有責任感。事實上,自責只會讓我們停留在對錯誤的悔恨中,而負責才是真正改變的關鍵。學會面對錯誤,用建設性的態度尋找解決方案,比陷入負面情緒更有意義。停止內耗,將注意力轉向可以改善的方向,是讓自己進步的關鍵。
人生的高光與挑戰就像是一個不斷起伏的曲線,讓我們既感到振奮又覺得疲憊。每次的挑戰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而高光則是我們努力的回報。面對困難時,我們可以學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而在高光時刻,我們也該保持謙虛和感恩。關鍵是要理解這些起伏,將每一次經歷都視為進步的積累,讓人生曲線變得更有意義。
原型策略就是用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不需要一開始就掌握所有細節,只要先抓住核心,快速行動就能起步。它還教你聚焦最重要的部分,避免被細節分心,用視覺化工具讓事情更清晰,快速試錯降低風險。除此之外,還能提升溝通效率,激發更多創意。記住:簡化框架,立刻開始,挑戰再大也能迎刃而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Thumbnail
「大家意見好多...要怎麼找到最佳解法?」 「叫我解決?根本沒想法啊!靈感枯竭啦!」 「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 「問題到底出在哪!?」 你是不是想找一套方法來解決問題或是構想創新方法呢? 「設計思考」也許就是你積極追求的解答,往下閱讀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思維!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熟悉的問題,那些我們曾經解決過的難題。面對這些問題,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那些已被證明有效的「正確答案」。然而,這些答案也可能成為我們創新思維的障礙。 當我們一再依賴過去的經驗和解決方案時,我們的思維便被固化在一個狹隘的框架內。這種成見會限制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
Thumbnail
作者的話: 當答案總是一致,是因為我們不斷被敷衍,還是那個同樣的答案就是我們疑問的回應呢?不只是在諮商中,在與宇宙的問答中,"請傾聽自己的心聲"也是常常出現的回答,其實不斷告訴我們的是,那些我們認為的"可是"、"但是"、"我不行因為..."都比不上我們真正的心意,我們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找最簡單的路
Thumbnail
遇到問題後,多數人會想在外面尋求幫助,這很正常,但要注意自己心裡是不是只想在外面找到答案。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有其深刻的道理,絕大部分人,總是不想真正改變,因此如果給予一些外在的道理或方法、他們會更緊緊的擁抱這些外在的東西,來藉此逃避真正的內在問題。
Thumbnail
無論是生活上或工作上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為何有些人面臨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而有些人卻能輕易迎刃而解呢? Why-Why分析,也被稱作5個為什麼分析,常被用來識別和說明因果關係鏈,透過不斷提問為什麼前一個事件會發生,直到回答 “沒有好的理由” 或,直到一個新的問題被發現時,才停止提問。
解決問題,其實答案往往不在問題裡面。就好像找不到鑰匙,你四處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結果發現它不是掉在沙發縫裡,而是一直在你的口袋。這就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太集中在問題上,反而看不見解決方案。生活中的問題也是一樣,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老老實實地面對問題,有時候反而找不到出路。這時,我們需要的是跳出來,
Thumbnail
你可能會好奇,要解決問題,不就要先知道問題根源? 但是你相信嗎?這個思考方法可能讓問題更難解決! 遭遇到困境的時候,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可以責怪的對象。 因為找出責怪的對象(無論是自己或他人),可以讓自己得到問題根源的確定感。 但是,探究問題根源對解決方法,常常使事情更糟糕。
Thumbnail
解決問題的藝術:從問題的多面向到解決的巧妙之道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深入問題的本質。"一個問題研究到精深,就能出師"。 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時,往往會急於尋找解決之道,但這並非有效的方式。問題是多面向的,它們存在著無數的可能性,而我們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像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而忽略了浸沒在水中的巨大
Thumbnail
「問題分析與解決」是經典不敗的職場暢銷課程 但仔細想想有時候「別去解決別人的問題」說不定比解決問題 還要難!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不少人會說 找到背後的 Why 很重要,的確這很重要。 但有時候在探索的時候,未必是一個好問題。
Thumbnail
「大家意見好多...要怎麼找到最佳解法?」 「叫我解決?根本沒想法啊!靈感枯竭啦!」 「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 「問題到底出在哪!?」 你是不是想找一套方法來解決問題或是構想創新方法呢? 「設計思考」也許就是你積極追求的解答,往下閱讀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思維!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熟悉的問題,那些我們曾經解決過的難題。面對這些問題,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往往是那些已被證明有效的「正確答案」。然而,這些答案也可能成為我們創新思維的障礙。 當我們一再依賴過去的經驗和解決方案時,我們的思維便被固化在一個狹隘的框架內。這種成見會限制我們的創造力,讓我們
Thumbnail
作者的話: 當答案總是一致,是因為我們不斷被敷衍,還是那個同樣的答案就是我們疑問的回應呢?不只是在諮商中,在與宇宙的問答中,"請傾聽自己的心聲"也是常常出現的回答,其實不斷告訴我們的是,那些我們認為的"可是"、"但是"、"我不行因為..."都比不上我們真正的心意,我們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找最簡單的路
Thumbnail
遇到問題後,多數人會想在外面尋求幫助,這很正常,但要注意自己心裡是不是只想在外面找到答案。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有其深刻的道理,絕大部分人,總是不想真正改變,因此如果給予一些外在的道理或方法、他們會更緊緊的擁抱這些外在的東西,來藉此逃避真正的內在問題。
Thumbnail
無論是生活上或工作上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但為何有些人面臨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而有些人卻能輕易迎刃而解呢? Why-Why分析,也被稱作5個為什麼分析,常被用來識別和說明因果關係鏈,透過不斷提問為什麼前一個事件會發生,直到回答 “沒有好的理由” 或,直到一個新的問題被發現時,才停止提問。
解決問題,其實答案往往不在問題裡面。就好像找不到鑰匙,你四處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結果發現它不是掉在沙發縫裡,而是一直在你的口袋。這就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太集中在問題上,反而看不見解決方案。生活中的問題也是一樣,當我們遇到困難時,老老實實地面對問題,有時候反而找不到出路。這時,我們需要的是跳出來,
Thumbnail
你可能會好奇,要解決問題,不就要先知道問題根源? 但是你相信嗎?這個思考方法可能讓問題更難解決! 遭遇到困境的時候,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可以責怪的對象。 因為找出責怪的對象(無論是自己或他人),可以讓自己得到問題根源的確定感。 但是,探究問題根源對解決方法,常常使事情更糟糕。
Thumbnail
解決問題的藝術:從問題的多面向到解決的巧妙之道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深入問題的本質。"一個問題研究到精深,就能出師"。 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時,往往會急於尋找解決之道,但這並非有效的方式。問題是多面向的,它們存在著無數的可能性,而我們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就像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而忽略了浸沒在水中的巨大
Thumbnail
「問題分析與解決」是經典不敗的職場暢銷課程 但仔細想想有時候「別去解決別人的問題」說不定比解決問題 還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