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學習新知識或解決問題時,感覺「嗯,我懂了」,但一動手就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又或是在高手的討論裡,只能像個迷失的旅人,滿腦子都是「他們在說什麼?」這樣的困惑?
這種情況,不是因為你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你缺乏關鍵的 「前知識」——就像蓋房子沒打好地基,再怎麼努力搭建都搖搖欲墜。
結果就是:
🚧 學得越多,越覺得自己不會
🚧 記了一堆理論,卻無法靈活應用
🚧 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轉頭就忘
學習,不是無止盡地塞進新知識,而是找到自己「缺什麼」!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5 個超實用、輕鬆好上手的方法,讓你能快速查找 前知識缺口,把學習變成一場充滿發現感的冒險!
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就代表你還沒真正理解!
這個方法的核心概念來自「費曼學習法」。試試看——選擇一個你正在學習的知識點,然後:
✅ 向完全不懂的人(朋友、家人、小孩)解釋
✅ 不能用專業術語,必須用簡單易懂的話
✅ 對方聽完後能正確理解,才代表你真的懂了!
📌 如果你發現這些情況,代表你還不夠懂:
🚨 你無法清楚講解,只能背誦公式或定義
🚨 你講得很模糊,自己都覺得繞來繞去
🚨 對方一問「為什麼這樣?」你就卡住
💡 為什麼這個方法好玩?
因為當你真的能用讓小孩都聽得懂的方式解釋時,你會有一種「啊哈!原來如此!」的快感,甚至會覺得自己像個學習大師!
你會做 A,不代表你知道為什麼 A 會成立!
當你學習一個新知識時,別只是被動吸收,而是要主動去拆解!試著從結果 倒推回去,看看中間的邏輯是否順暢:
✅ 你可以問自己:
✔ 這個結果是怎麼來的?
✔ 要達成這個結果,中間有哪些步驟?
✔ 每個步驟需要哪些前提知識?
📌 舉例:學數學公式
很多人會直接背公式,但當你問自己:「這個公式的推導過程是什麼?」如果你說不出來,那就代表你缺乏這部分的前知識!這時候就應該回去補強基礎,避免「記憶型學習」導致的短期理解錯覺。
🔎 這個方法像什麼?
它就像拆解魔術一樣,你看見一個魔術師變出一隻兔子,你不只要問「怎麼變的?」還要追問「這個手法背後的物理原理是什麼?」真正的高手,都是擅長這種拆解過程的學者!
學習最怕「看起來會,做起來不會」!
📌 很多人學習新東西時,會有這樣的感覺:
🧠 讀書時覺得懂了,關書後就忘了
🧠 影片看起來很簡單,自己操作就做不出來
🧠 理論都學過,但應用時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
這代表你缺乏關鍵的 應用前知識!最好的解法,就是 先動手試試看,看看哪裡卡住,就知道要補強哪裡!
你學的知識只是表面,還是掌握了高手的核心思維?
我們在學習時,很多時候不知不覺只學到了「結果」,但沒有學到「過程中的思維」。這時候,你可以觀察高手怎麼做,然後問自己:
✅ 高手決策時,他是怎麼思考的?
✅ 他考慮了哪些關鍵因素?
✅ 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為什麼不同?
📌 舉例:商業決策
假設你正在學習投資股票,你可以去看巴菲特的投資案例,然後問自己:
✔ 為什麼巴菲特會選這家公司?
✔ 他做這個決策時,考量了哪些風險?
✔ 如果換成我,我會怎麼判斷?為什麼?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思維和高手有很大差距,那就代表你缺乏某些前知識!這時候,就可以去補強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讓自己的思維模式更接近專家!
最好的學習,不是找答案,而是問對問題!
當你學習一個新概念時,試著問自己:
✔ 如果我要教別人這個概念,我該怎麼說?
✔ 這個概念適用在哪些情境?有沒有例外?
✔ 如果這個東西錯了,會發生什麼事?
📌 舉例:學語言
假設你在學英文,你可以問自己:
✔ 「Do」和「Make」的用法有什麼不同?
✔ 如果我用錯了,會讓人誤解意思嗎?
✔ 這個文法規則有例外嗎?什麼情況下不能用?
📌 如果你回答不出來,就代表你還不夠懂,該補強前知識!
很多人以為「學習」就是不斷吸收新知識,但真正有效的學習,其實是先找到自己「缺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補足!
📌 快速總結:
🔹 教小白測試法 → 能夠講清楚,才是真的懂!
🔹 逆向拆解法 → 倒推知識需求,找出知識缺口!
🔹 嘗試就卡住法 → 直接做,卡住的地方就是盲點!
🔹 高手怎麼想法 → 對比專家思維,發現思考落差!
🔹 問題拆解法 → 用好問題檢測自己是否真正理解!
🔥 真正的學習,不是學更多,而是找到你還缺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