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同理你,但我可以尊重你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那天,百貨公司外正下著雨,逛街的客人寥寥無幾。

手邊的事務告一段落,我和同事聊起天來。

他開始抱怨公司的制度,抱怨行銷手法有多爛、多糟糕,導致他的業績受影響。

「我男友的公司就不會這樣!他們的制度超好,每月業績都能達標……」

我聽著,適時地點頭,但大腦卻飛速運轉:該怎麼回應才是適當的?

他忽然停下來,嚴肅地問:「你不覺得我說的沒錯嗎?」

我想了想,試探性地回應:「那你覺得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需要幫你向公司反應嗎?」

他的表情瞬間變了:「我怎麼知道,公司又不是我開的!」

我試圖與他溝通,想陪他一起找出辦法,撇除公司的缺點,看有沒有什麼我們可以先自行調整的地方。

但他雙手交叉在胸前,撇著頭、斜眼看我,語氣帶著不悅:「你覺得是我的問題嗎?」

那一刻,我的理智線差點就斷了。

「喔!我不是這個意思!」

可他擺出的姿態,讓我知道,這場對話已經無法繼續下去。

正巧,有客人進來,話題才被迫中斷。


我們真的需要「同理」對方嗎?

這場對話讓我懊悔,我無法真正「同理」他的不滿。

因為對我來說,每間公司都有不同的行銷策略與制度,沒有絕對的好壞。

但我待過的公司不多,無法比較哪一個更好,也沒辦法給他合適的建議。

在一個拒絕溝通的狀況裡,好像說什麼都是不對的。

但我知道——

每個人都是一座獨立的小宇宙,擁有各自的情感、思想與價值觀。

我們的經歷不同,視角不同,情緒也不同。

即使再努力去理解,我們能捕捉到的,往往只是對方情感的輪廓,而無法真正踏入他的內心世界。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無法好好溝通。

相反地,正因為我們無法完全同理,才需要學會尊重。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當我們沒有經歷過一個人的痛苦時,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輕易給出建議。

我有一位朋友,每年的某一天,她都會向公司請假,去祭拜她的前男友。

她的男友在一場車禍中離世,那年他才 23 歲。

這些年來,她努力讓自己好起來,一步一步地療癒自己,狀態也漸漸穩定。

但即便如此,她還是思念他。

所以,每年這個固定的日子,對她來說,是留給自己深度思念他的時刻。

可她的同事不理解——

「妳該走出來了吧?」

「人都會死,你們又沒結婚,幹嘛這樣放不下?」

「都過這麼久了,別這麼難過了啦!」

那一刻,我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悲傷。

因為,我的家人也有一樣的故事,我也曾經陪她送走一位男孩。

我知道,那種痛不是「時間久了」就能沖淡的。

更不是幾句勸說,就能讓人「放下」的。

她已經這麼努力地走出來了啊!

到底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對待一個正在努力活下去的人?


為什麼這個社會對悲傷的容忍度這麼低?

這真的只是個別人的冷漠嗎?還是整個文化習慣了對自我情感的壓抑?

亞洲的傳統教育,塑造了一種「堅強等於隱藏脆弱」的價值觀。

我們從小被教導:

  • 「男兒有淚不輕彈。」(悲傷是不該展現的)
  • 「遇到困難,要學會忍耐。」(痛苦應該藏在心裡,自己消化)
  • 「該放下的就放下,往前看才是對的。」(悲傷有時間限制,不能太久)

這些話,讓我們成長為一個習慣壓抑情緒的社會,彷彿一個人若還在痛苦,就代表他不夠堅強,不夠成熟,不夠積極向上。

但真正的問題是,壓抑悲傷真的會讓它消失嗎?


當我們無法同理時,該怎麼做?

允許悲傷存在,不急於撫平它。

改變對「堅強」的定義。

  • 堅強不是不哭,而是哭過後,仍然選擇繼續前進。
  • 堅強不是裝沒事,而是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

學會陪伴,而不是催促。

  • 當朋友經歷痛苦時,不一定要給建議或「解決」他的問題,
  • 但可以告訴他:「我不會催促你快點好起來,但我會陪著你,直到你準備好走下去。」

真正的勇敢,不是壓抑,而是接受

如果這個社會能允許人們有時間去療癒,而不是急著讓人「恢復正常」,我們是否能過得更自由、更真實?

真正的勇敢,不是逼自己忘記傷痛,而是允許自己擁抱它,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帶著它繼續前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留白森林
0會員
7內容數
這是留白森林,只有一棟小木屋 和一些高維度傳送到這裡的悄悄話。 我們在裡面玩著「當人類」的這場遊戲。
留白森林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這世界總希望我們變得「圓滑」。 磨去性格裡的棱角,讓自己適應每個人的期待。 於是,我們學會了壓抑,學會了縮小自己,學會了「別讓自己太突兀」。 我們削去了自己的銳利,卻發現,每削掉一塊,自我也跟著少了一部分。 滿地的破碎,都是曾經的我們。 有衝動的我們、有勇敢的我們、有夢想的我們、有眼淚的我們。
Thumbnail
2025/03/07
這世界總希望我們變得「圓滑」。 磨去性格裡的棱角,讓自己適應每個人的期待。 於是,我們學會了壓抑,學會了縮小自己,學會了「別讓自己太突兀」。 我們削去了自己的銳利,卻發現,每削掉一塊,自我也跟著少了一部分。 滿地的破碎,都是曾經的我們。 有衝動的我們、有勇敢的我們、有夢想的我們、有眼淚的我們。
Thumbnail
2025/03/06
裸辭至今三個月了。 整理家務到整理自己,該斷捨離的人事物,大部分都處理好了。 但心裡,還有一塊始終沒有真正觸碰。 其實,我知道答案。只是,還找不到動力。 也許是因為新的生活方式還不夠扎根,也許是因為那些舊的習慣與思想,已經深深刻在我的生命裡,這麼多年的痕跡,怎麼可能在短短三個月內完全消失?
Thumbnail
2025/03/06
裸辭至今三個月了。 整理家務到整理自己,該斷捨離的人事物,大部分都處理好了。 但心裡,還有一塊始終沒有真正觸碰。 其實,我知道答案。只是,還找不到動力。 也許是因為新的生活方式還不夠扎根,也許是因為那些舊的習慣與思想,已經深深刻在我的生命裡,這麼多年的痕跡,怎麼可能在短短三個月內完全消失?
Thumbnail
2025/02/18
愛,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體現,卻不容易。 愛一個人,可以靠感覺;但如果感覺沒了,就該分手嗎? 許多人認為,經營一段關係最重要的就是「共同興趣」,這樣才能有聊不完的話題、做不完的事情。 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遠,你會發現——世界上許多感情長久穩定的伴侶,興趣截然不同,甚至價值觀相差甚遠。
Thumbnail
2025/02/18
愛,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體現,卻不容易。 愛一個人,可以靠感覺;但如果感覺沒了,就該分手嗎? 許多人認為,經營一段關係最重要的就是「共同興趣」,這樣才能有聊不完的話題、做不完的事情。 但如果我們把目光放遠,你會發現——世界上許多感情長久穩定的伴侶,興趣截然不同,甚至價值觀相差甚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章探討同理心的重要性,並批判亞洲文化中壓抑情緒的價值觀。透過兩個例子:與同事溝通上的失敗以及朋友面對喪親之痛的經歷,作者反思在面對他人痛苦時,急於給予建議或催促對方「好起來」的態度是不可取的。作者提出,真正的同理心在於允許悲傷存在、改變對堅強的定義、以及學會陪伴而非催促。
Thumbnail
文章探討同理心的重要性,並批判亞洲文化中壓抑情緒的價值觀。透過兩個例子:與同事溝通上的失敗以及朋友面對喪親之痛的經歷,作者反思在面對他人痛苦時,急於給予建議或催促對方「好起來」的態度是不可取的。作者提出,真正的同理心在於允許悲傷存在、改變對堅強的定義、以及學會陪伴而非催促。
Thumbnail
共情不同於同情。同情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他人的困境表示關心或惋惜,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而共情則需要我們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共情不同於同情。同情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他人的困境表示關心或惋惜,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而共情則需要我們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人際相處存在差異是正常,摩擦不代表決裂。把別人情緒當成自己責任,是自私而不是體貼,因為會忽略對方需求而阻礙交流。
Thumbnail
人際相處存在差異是正常,摩擦不代表決裂。把別人情緒當成自己責任,是自私而不是體貼,因為會忽略對方需求而阻礙交流。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對他人的困境展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時,我們可能會說這個人很沒有「同理心」,然而「同理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必要的嗎?其實除非我們離群索居,否則只要處於需要人際互動的環境,在願意理解他人的前提下去傾聽並且展現出關懷,這便是同理心的表現,也能替自己與他人帶來幸福感。 舉例來說,當我們出門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對他人的困境展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時,我們可能會說這個人很沒有「同理心」,然而「同理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必要的嗎?其實除非我們離群索居,否則只要處於需要人際互動的環境,在願意理解他人的前提下去傾聽並且展現出關懷,這便是同理心的表現,也能替自己與他人帶來幸福感。 舉例來說,當我們出門
Thumbnail
不是當事者, 便無法體會當事者的經歷。 看別人容易, 把目光看向自己往往很難, 就因為目光看向自己很難, 也就更值得這麽做。 試著了解自己, 也試著理解他人。 了解自己的不足, 你會懂得謙卑; 理解他人的難處, 你會懂得慈悲。 培養同理心是這時代需要的。
Thumbnail
不是當事者, 便無法體會當事者的經歷。 看別人容易, 把目光看向自己往往很難, 就因為目光看向自己很難, 也就更值得這麽做。 試著了解自己, 也試著理解他人。 了解自己的不足, 你會懂得謙卑; 理解他人的難處, 你會懂得慈悲。 培養同理心是這時代需要的。
Thumbnail
當我們在面對他人焦慮時,先接住情緒再處理問題非常重要。我們可能會試著提供解決方案或鼓勵,但效果卻不如預期,因為當人們在情緒中時,他們更需要的是被理解和接納,因此如何同理對方,比給答案還更重要。
Thumbnail
當我們在面對他人焦慮時,先接住情緒再處理問題非常重要。我們可能會試著提供解決方案或鼓勵,但效果卻不如預期,因為當人們在情緒中時,他們更需要的是被理解和接納,因此如何同理對方,比給答案還更重要。
Thumbnail
所以什麼是同理心?為什麼它跟同情心非常不一樣? 同理心促成連結,同情心反而造成連結中斷。
Thumbnail
所以什麼是同理心?為什麼它跟同情心非常不一樣? 同理心促成連結,同情心反而造成連結中斷。
Thumbnail
大家是否有遇過當自己生氣時,旁人冷不防一句話讓你的怒火燃燒得更加旺盛?看似安慰的話語卻充滿批評與諷刺,甚至讓人覺得冷眼旁觀不被同理?
Thumbnail
大家是否有遇過當自己生氣時,旁人冷不防一句話讓你的怒火燃燒得更加旺盛?看似安慰的話語卻充滿批評與諷刺,甚至讓人覺得冷眼旁觀不被同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