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同理你,但我可以尊重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那天,百貨公司外正下著雨,逛街的客人寥寥無幾。

手邊的事務告一段落,我和同事聊起天來。

他開始抱怨公司的制度,抱怨行銷手法有多爛、多糟糕,導致他的業績受影響。

「我男友的公司就不會這樣!他們的制度超好,每月業績都能達標……」

我聽著,適時地點頭,但大腦卻飛速運轉:該怎麼回應才是適當的?

他忽然停下來,嚴肅地問:「你不覺得我說的沒錯嗎?」

我想了想,試探性地回應:「那你覺得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需要幫你向公司反應嗎?」

他的表情瞬間變了:「我怎麼知道,公司又不是我開的!」

我試圖與他溝通,想陪他一起找出辦法,撇除公司的缺點,看有沒有什麼我們可以先自行調整的地方。

但他雙手交叉在胸前,撇著頭、斜眼看我,語氣帶著不悅:「你覺得是我的問題嗎?」

那一刻,我的理智線差點就斷了。

「喔!我不是這個意思!」

可他擺出的姿態,讓我知道,這場對話已經無法繼續下去。

正巧,有客人進來,話題才被迫中斷。


我們真的需要「同理」對方嗎?

這場對話讓我懊悔,我無法真正「同理」他的不滿。

因為對我來說,每間公司都有不同的行銷策略與制度,沒有絕對的好壞。

但我待過的公司不多,無法比較哪一個更好,也沒辦法給他合適的建議。

在一個拒絕溝通的狀況裡,好像說什麼都是不對的。

但我知道——

每個人都是一座獨立的小宇宙,擁有各自的情感、思想與價值觀。

我們的經歷不同,視角不同,情緒也不同。

即使再努力去理解,我們能捕捉到的,往往只是對方情感的輪廓,而無法真正踏入他的內心世界。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無法好好溝通。

相反地,正因為我們無法完全同理,才需要學會尊重。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當我們沒有經歷過一個人的痛苦時,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輕易給出建議。

我有一位朋友,每年的某一天,她都會向公司請假,去祭拜她的前男友。

她的男友在一場車禍中離世,那年他才 23 歲。

這些年來,她努力讓自己好起來,一步一步地療癒自己,狀態也漸漸穩定。

但即便如此,她還是思念他。

所以,每年這個固定的日子,對她來說,是留給自己深度思念他的時刻。

可她的同事不理解——

「妳該走出來了吧?」

「人都會死,你們又沒結婚,幹嘛這樣放不下?」

「都過這麼久了,別這麼難過了啦!」

那一刻,我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悲傷。

因為,我的家人也有一樣的故事,我也曾經陪她送走一位男孩。

我知道,那種痛不是「時間久了」就能沖淡的。

更不是幾句勸說,就能讓人「放下」的。

她已經這麼努力地走出來了啊!

到底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對待一個正在努力活下去的人?


為什麼這個社會對悲傷的容忍度這麼低?

這真的只是個別人的冷漠嗎?還是整個文化習慣了對自我情感的壓抑?

亞洲的傳統教育,塑造了一種「堅強等於隱藏脆弱」的價值觀。

我們從小被教導:

  • 「男兒有淚不輕彈。」(悲傷是不該展現的)
  • 「遇到困難,要學會忍耐。」(痛苦應該藏在心裡,自己消化)
  • 「該放下的就放下,往前看才是對的。」(悲傷有時間限制,不能太久)

這些話,讓我們成長為一個習慣壓抑情緒的社會,彷彿一個人若還在痛苦,就代表他不夠堅強,不夠成熟,不夠積極向上。

但真正的問題是,壓抑悲傷真的會讓它消失嗎?


當我們無法同理時,該怎麼做?

允許悲傷存在,不急於撫平它。

改變對「堅強」的定義。

  • 堅強不是不哭,而是哭過後,仍然選擇繼續前進。
  • 堅強不是裝沒事,而是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

學會陪伴,而不是催促。

  • 當朋友經歷痛苦時,不一定要給建議或「解決」他的問題,
  • 但可以告訴他:「我不會催促你快點好起來,但我會陪著你,直到你準備好走下去。」

真正的勇敢,不是壓抑,而是接受

如果這個社會能允許人們有時間去療癒,而不是急著讓人「恢復正常」,我們是否能過得更自由、更真實?

真正的勇敢,不是逼自己忘記傷痛,而是允許自己擁抱它,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帶著它繼續前進。

avatar-img
0會員
5內容數
存在於兩個緩坡之間的空隙,那是一個既不屬於高處也不屬於低谷的靈魂棲息地;也是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柔坡之間 的其他內容
我一直都很喜歡那個沒有情緒的自己。 看著眼前的一切,觀察著,研究著,等待最適當的時機再行動。 但這個社會,似乎不是這樣運轉的。 當有人在你面前哭泣,你必須同理他; 當有人在你面前發怒,你必須與他爭論; 當你選擇保持平靜,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冷酷無情。 平靜,真的錯了嗎?
「拜託不要聊到我,但這麼安靜好尷尬……」 轟—— 彷彿為了打破那尷尬的沉默,有人突然丟出一句話,話題又被強行拉回到那些已經被討論過千百次的內容。那聲音的頻率再次響起,像是一種逃避,讓我們免於直視那份靜默背後的不安。
「我身體沒力氣了……」——這是阿嬤臨走前的最後一句話。 人生大概就是這樣吧? 即使靈魂想留下,這副有限的軀殼卻終究無法跟上。
我一直都很喜歡那個沒有情緒的自己。 看著眼前的一切,觀察著,研究著,等待最適當的時機再行動。 但這個社會,似乎不是這樣運轉的。 當有人在你面前哭泣,你必須同理他; 當有人在你面前發怒,你必須與他爭論; 當你選擇保持平靜,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冷酷無情。 平靜,真的錯了嗎?
「拜託不要聊到我,但這麼安靜好尷尬……」 轟—— 彷彿為了打破那尷尬的沉默,有人突然丟出一句話,話題又被強行拉回到那些已經被討論過千百次的內容。那聲音的頻率再次響起,像是一種逃避,讓我們免於直視那份靜默背後的不安。
「我身體沒力氣了……」——這是阿嬤臨走前的最後一句話。 人生大概就是這樣吧? 即使靈魂想留下,這副有限的軀殼卻終究無法跟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因為別人的回應與自己的期待有落差,感到不開心, 溝通成了情緒性的表達,就不能算是良好的溝通。
Thumbnail
合作存在異質性與自我思維模式的障礙,但同質性與共同認同感對於連繫社群重要。溝通與傾聽技能扮演重要角色,不要排斥和急著反駁他人,先傾聽才能達到有意義的溝通。
Thumbnail
身邊不乏經常抱怨的人,他們不斷抱怨只是想得到附和,對於別人提出的建議一律以各種合理或荒謬的理由否定。他們根本不想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直接跟問題來源溝通就好,何必跟完全無關的第三四五六者反覆訴說? 要是認為情人不夠體貼,直接告訴對方該怎麼做吧,每個人對體貼的定義也不同,他以為在你鬧情緒時讓你獨處是一種
Thumbnail
相處上起爭執也是難免的,不過有的人就會願意停下來好好解釋清楚,因為友誼重要,也很想好好的珍惜這一切。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誤解而感到挫折,渴望更和諧的交流方式? 你想在工作中更好地解決同事間的衝突嗎? 你想在在親密關係中,更理解對方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嗎?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Thumbnail
共感的背後可能是需要別人同樣這對待
Thumbnail
想建立有效且和諧的人際關係,就要學習尊重與體貼他人。 尋求協助前先考慮對方的立場和限制,並透過文章中的三個要點即可事半功倍。
Thumbnail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Thumbnail
不知道你在關係裡是否遇過這種狀況: 遇到和對方有意見上的分歧,因不知道怎麼溝通,害怕衝突, 於是,一遇到衝突就道歉,希望透過示弱來終結可能隨之而來的爭吵。 道歉,似乎成為 關係中的善意。 一種很在意對方,深怕對方受傷,關係因此有裂痕的顧念。 但這也似乎成為關係中的句點。
Thumbnail
如果因為別人的回應與自己的期待有落差,感到不開心, 溝通成了情緒性的表達,就不能算是良好的溝通。
Thumbnail
合作存在異質性與自我思維模式的障礙,但同質性與共同認同感對於連繫社群重要。溝通與傾聽技能扮演重要角色,不要排斥和急著反駁他人,先傾聽才能達到有意義的溝通。
Thumbnail
身邊不乏經常抱怨的人,他們不斷抱怨只是想得到附和,對於別人提出的建議一律以各種合理或荒謬的理由否定。他們根本不想真正解決問題,否則直接跟問題來源溝通就好,何必跟完全無關的第三四五六者反覆訴說? 要是認為情人不夠體貼,直接告訴對方該怎麼做吧,每個人對體貼的定義也不同,他以為在你鬧情緒時讓你獨處是一種
Thumbnail
相處上起爭執也是難免的,不過有的人就會願意停下來好好解釋清楚,因為友誼重要,也很想好好的珍惜這一切。
Thumbnail
你是否曾經因誤解而感到挫折,渴望更和諧的交流方式? 你想在工作中更好地解決同事間的衝突嗎? 你想在在親密關係中,更理解對方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嗎?
Thumbnail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Thumbnail
共感的背後可能是需要別人同樣這對待
Thumbnail
想建立有效且和諧的人際關係,就要學習尊重與體貼他人。 尋求協助前先考慮對方的立場和限制,並透過文章中的三個要點即可事半功倍。
Thumbnail
常有人問「你為什麼總是對大家都那麼好?」「為什麼不保護自己?」「那麼大愛是怎樣?」 甚至以前伴侶也會說「我沒辦法接受這麽大愛的另一半」 我從沈默到習慣苦笑著道 「對啊!為什麼呢?這麼奇怪呀~」 並感謝對方提點。 偶爾也有覺得過於善心很假的聲音,這些我則不予理會。
Thumbnail
不知道你在關係裡是否遇過這種狀況: 遇到和對方有意見上的分歧,因不知道怎麼溝通,害怕衝突, 於是,一遇到衝突就道歉,希望透過示弱來終結可能隨之而來的爭吵。 道歉,似乎成為 關係中的善意。 一種很在意對方,深怕對方受傷,關係因此有裂痕的顧念。 但這也似乎成為關係中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