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要抓住確定,越陷入對不確定的恐懼中。」——
我們總以為人生像解數學題,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只要找到它,就能確保萬無一失。
但現實更像是一場即興演出——變數不斷,腳本未定,沒有誰能百分百確定每一步。如果你一直等待「完全準備好」,你只會錯過登台的機會。
因為這個世界從來不是確定的,真正的問題是,你還要等多久?
當你越想掌控一切,內心的焦慮就越強烈,因為你的目光全放在不可控的變數上。
但如果你換個視角,專注於當下能做的事,這份焦慮會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我害怕這麼做會後悔,我擔心自己沒準備好……」
這是我們面對未知時,最常出現的內心獨白。焦慮的本質,是我們的大腦在提醒:「這件事很重要,請多加注意!」
但大多數人都會錯把焦慮當成停止行動的理由,認為「如果我現在不安,就表示時機還不夠成熟」,然後選擇拖延、逃避、再蒐集更多資訊……結果呢?焦慮並不會消失,甚至還會變得更強烈。
其實,不安不是讓你停下來,而是讓你更清楚自己重視什麼。
如果你能勇敢覺察不安,問自己:「這份焦慮想告訴我什麼?」你會發現,它可能是因為你太在意結果、害怕犯錯、擔心別人的看法。但這些擔憂,真的有那麼嚴重嗎?你真的會因為這次決定而徹底失敗嗎?還是你只是還沒習慣站在不確定之中?
當我們開始接受「不安是一種訊號,而非危險」,我們就能用更穩定的心態去行動,而不是被焦慮困住。
「如果我不夠了解這個領域,怎麼能做決定?」
「如果我現在不確定,就代表我還不夠好。」
這些念頭,其實是我們在對抗「不明」——一種對未知的恐懼。不明並不是指無知,而是指我們還沒看到的盲點與可能性。人們常以為「先弄清楚一切,再開始行動」,但現實卻是——很多事,只有開始做了,才會慢慢變得清晰。
想像你要開車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但地圖只能顯示你目前的路段。你可能會不安:「如果前面有岔路怎麼辦?」、「如果導航錯了呢?」但真正讓你到達目的地的,從來不是手上的地圖,而是你開著車前進的過程。
學會承認不明,才能讓我們真正開始探索。
你不需要等到「完全準備好」才開始,因為「完全準備好」只是幻覺,真正的學習和突破,都是在行動中發生的。
「我希望確定這條路是對的,才敢走下去。」
這是許多人卡住的地方。面對變數,最常見的反應是:「我等確定了再決定。」但真正的問題是——確定性可能永遠不會來。
一段感情關係,會不會穩定?
一份新工作,會不會適合自己?
一個創業決定,會不會成功?
這些問題,沒有人能在起點時就給你答案。唯一的方式,就是開始走,透過過程去驗證、調整,甚至改變方向。
真正讓人焦慮的,不是不確定性本身,而是我們抗拒不確定的心態。如果我們願意接受「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滿變數」,就會發現不確定其實是機會的來源——因為變數,才讓我們有學習、適應和改變的空間。
如果一切都已經確定,人生就不會有任何成長的可能。
「我不夠好,所以我不能開始。」
許多人總覺得自己還不夠聰明、能力不夠強、準備不夠充分,所以遲遲不敢行動。但現實是——沒有人是因為準備好才開始,而是因為開始了,才慢慢變得更好。
回想你小時候學騎腳踏車的經驗。你一開始不會保持平衡,跌倒很多次,但每次跌倒後,你的身體會記住怎麼調整重心,直到有一天,你可以不再依賴輔助輪,輕鬆騎行。
這就是成長的本質——你一定會有不足,但這並不代表你不該開始,而是代表你正在學習。當你願意正視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讓它成為逃避的藉口,你就能真正踏上進步的旅程。
我們無法掌控世界的變數,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與它共處。
當我們覺察不安、承認不明、看清不確定、面對不足,我們的內在智慧就會開始發揮作用,引導我們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
與其害怕未知,不如試著這樣思考:
「我雖然不確定,但我願意嘗試。」
「我雖然還不完美,但我願意學習。」
「我雖然感到不安,但這正是我成長的機會。」
內在先知的力量,不是來自全知全能,而是來自接受未知,並願意在其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