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出書計畫,但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強、頭銜不夠偉、歷練還可累積,因此把零碎的想法、發表過的文章、演講的筆記、書摘、甚至金句先編纂成「出書計畫」系列文章,因為 Vocus 編輯器的單篇文章字數上限為 40,000 字,因此就分成多篇。
第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比較像是自我的對話、累積跟檢驗,只要有任何的貼文 / 素材 / 靈機一動的想法 / 讀書心得,都會更新這篇文章。說實在,不一定真的會出書,但我相信,一定有一些可以讓我跟你都會有的啟發。
其餘文章收錄或發表在:
交換學生經歷:
其餘文章收錄或發表在:
【需要主管裁示「同意」的信,你做了甚麼努力?這 7 點,下次試試看,好嗎?】
(發表於 Linkedln,累計 48 個讚、3,052 個觸及,後獲 Cheers 轉載:為何老闆總不回我的提案信件?寄送前做「這7件事」上級秒同意)
營運總監處女秀,最終一敗塗地,但至少做對了那件事......
【我從那幾位前公司頂尖 CEO 身上偷學,從而帶上一輩子的 9 件事】(獲商業週刊轉載:待過大企業小公司,他從老闆們身上學到的9件事:不忙著證明自己、專注突破)
(發表於 Linkedln,累計 202 個讚、16,335 觸及,後獲 Cheers 轉載:作為中階主管,為何我絕不開週會?有效會議的7大原則,累計 763 瀏覽數)
【所有的決定,都是最好的決定 - 聊聊我的 9 個人生十字路口】
其餘文章收錄或發表在:
其餘文章收錄或發表在:
【30 歲身價 40 億?《執行長日記》作者的水桶理論】
《執行長日記》作者,創業家 Steven Bartlett 提到,決定人是否成功以及能否發揮潛力的,就看如何填滿這 5 個水桶:知識、技能、網絡、資源、聲譽。
這5個水桶可以化成以下5個問題來思考:
▍知識 – What you know – 你知道什麼?
▍技能 – What you can do – 你會做什麼?
▍網絡 – Who you know – 你認識誰?
▍資源 – What you have – 你擁有什麼? ▍聲譽 – What they think of you – 外界如何看你?超茅塞頓開的ㄟ......
動機比方法重要。
有動機,沒方法,很可能只是慢;
但有方法而沒動機,那事情可能連開始都沒有。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Gipi其餘文章收錄或發表在:
遠離被情緒操控的人。
失控的人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
(假如你也是易怒的人,請先捫心自問。)
~《不執著的練習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2》
老愛炫耀自己很忙,
其實很丟臉。
因為,
對方也很忙。
~《不執著的練習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2》
大家都說,
「在日職二刀流」這件事從來沒有人做過。
正因如此,
我才要去做。
~大谷翔平
我不想把「心理狀態」當作藉口,
抗壓力也是「技術」的一部分。
~大谷翔平
追問過去,
是老去的表徵,
但也只是自然規律,
並不丟臉。
我甚至因此有了寫作的衝動,
想記錄自己的來歷,
以及人生的某些片段流連。
~《人生一瞬》,詹宏志
先降噪,
再聚焦。
~同名書籍
練習情商最重要的兩個立場:
「關我什麼事」與「關你什麼事」。
~蔡康永
馬斯克說:「生命太短暫,不應該長期積怨。」
我沒有多崇拜跟多喜歡 Elon Musk,但下面 14 句「金句」超有啟發性::
✅ 「除了你的想像力,沒有東西能夠攔住你。」
✅ 「回饋機制非常重要,它使你不斷思考做過的事,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 「我犯過的最大錯誤,就是過分重視某人的才華,而未充分考慮他們的個性。」
✅ 「真正解決問題的人,講得出細節,他們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麼。」
✅ 「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沒關係,只要你能控制籃子內發生的事情。」
✅ 「我並不介意被人討厭,討厭就討厭吧!渴望被人喜歡是一種真正的弱點,而我並沒有這種弱點。」
✅ 「當一件事情足夠重要,即使勝算不大,也值得去做。」
✅ 「生命太短暫,不應該長期積怨。」
✅ 「當一個人有清晰目標和為何奮鬥的原因時,他們會工作得更好。」
✅ 「大多數人都很懶,所以你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超過 60% 的人。」
✅「內心強大的秘訣,是我永遠喜歡我自己,我永遠不會因為別人的反應而惶恐不安,也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自我懷疑。」
✅ 「不斷尋求批評。」
✅ 「生於地球,死於火星,超棒!」
✅ 「『行銷』- 好像要騙人買東西。」
哲學家 Daniel Putnam 曾經說過:
「現在人想要自我欺騙,最常用的一招就是隨時保持忙碌。」
不要用一堆無關緊要的雜務騙自己很忙碌,最有生產力的人,往往顯得十分從容。
生產力不是做得更快,而是持續不斷地產出最有價值的事。
Source: 《高成效習慣》讀後心得:三個讓我感到共鳴的重點 by 說書人 瓦基
「生產力不是做得更快,而是持續不斷地產出最有價值的事。」這句話真是太有啟發性了。
✅ 高成效人士共同的好習慣有六種:
追求清晰、激發活力、提高必要性、增加生產力、發展影響力、展現勇氣。
✅ 高成效的人很刻意
✅《高成效習慣》說:「高成效人士並不會經過十年努力之後,在最後一刻才勝出。他們是穩定取勝、按部就班前進。高成效人士的表現會讓同儕覺得他們自已追不上,而且這種高水準的表現是持續性的。」
✅ 「在他們成功之後你再去觀察他們,會發現他們的成功並不令人意外。」
✅ 你要很「刻意」去養成。高成效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對待每個環節都十分刻意。他們的成功是刻意被創造出來的,才不是什麼沒讀書就考一百分。絕大部分的成功都是充滿了刻意,而不是意外。
✅ 你能夠登峰造極,只因為這是你的刻意選擇。
Source: 《高成效習慣》讀後心得:三個讓我感到共鳴的重點 by 說書人 瓦基
在 AI 時代,個人觀點是人類最有價值的東西之一。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Gipi
更多文章收錄或發表在:
(同步發表於 Linkedln:https://www.linkedin.com/posts/elvis-lin-a747b488_gogoromvanuphwkhujhwj-iwvoodillmsw-lixmgjojsjjphogloxllykhxkosimjmjnhweiew-activity-7296698583037222912-NbiA?utm_source=social_share_send&utm_medium=android_app&rcm=ACoAABKgr_gBIKqR_zkjf3NiPkW8nnPHT6JaKYM&utm_campaign=share_via)
(同步發表於 Linkedln:https://reurl.cc/XZKlWR,已累積 245 個讚、15,955 觸及)
【名言集錦】
其餘文章收錄或發表在:
【要成功一定得把自己逼到「毫無退路的懸崖」?有 B 計畫怎麼了嗎?】
《拋棄B計畫》書中有一個研究-
華頓商學院研究團隊曾經對兩組人做過相同的任務,其中一組特別被要求想出「備用方案」,也就是 B 計畫。結果是,這一組的表現遠遠不如沒有B計畫的一組。原因很簡單:光是擬定備用計畫這個行為,就會分散我們的專注力,啟動一個負面的心理循環,降低了我們對成功的渴望與決心。
————— 正片開始 ʕ·͡ˑ·ཻʔ♥︎ ————
2006 年秋初,我鬆開了交往不到三個月的女朋友(現任老闆娘)的手,動身前往巴黎。
經過了在巴黎一年的磨難,從最初的跌跌撞撞到最後的對談如流,曾有法國人與我聊完天後問:「我猜你學法文至少十年有了吧?」當我回答我只學了三年時,他們瞠目結舌的表情,十分逗趣。
回台灣後,我進一步深化法語的精進,考取了「DALF C1」的法語證書(第二高級的水平),也開始佈局如何重返巴黎。
35 歲以前,我嘗試了外交特考、法藍瓷、科技公司的歐洲駐地業務等,只為重返巴黎,但跟人生大部分事情一樣 - 未能如願,只能悄悄將巴黎深埋心中。
在上述嘗試中,最能夠孤注一擲、而且能一舉達標的,應該是「外交特考」。雖然法語組的錄取率比英語組高上數倍,但競爭者也十分強大。
我認真準備「外交特考」的那年,是利用當兵時的空檔,因為在陸軍官校擔任預官的關係,每晚 9 點巡房後到睡前,就是我的 K 書時間。這股猛勁與堅持,延續了 6 個月,當我分神開始投遞「世俗間」的快銷品公司職缺後,開始崩塌。
更進一步地說,當我手上獲得 1 個、2 個、5 個、8 個面試機會後,B 計畫漲得愈來愈像 A 計畫,而「遠颺巴黎」的夢想,變成了幻想。
後來,我成為統一企業的 MA。那一、兩年,工作時間並不長,5 點下班合理,5:30 下班是常態,6:00 後都算優秀員工擔當。理論上,吃個飯、追個具,7:30 後宿舍就可以當成「K 書中心」。不過,望著書架上 10 本外交特考用書 - 《比較政府與政治》、《國際經濟學 》、《近代外交史 》、《國際公法 》、《法語高等寫作》等,我一再逃避,欲振乏力,換上了短褲與慢跑鞋,走向跑步機的懷抱。
原本的 A 計畫變成了 B 計畫,最終落得「不在計畫之中」。
扣回題目說一下,原本的 B 計畫 - 「進入職場」變成了我人生後來 16 年的主軸,但怎麼了嗎?
一樣闖出一片天地,走出自己的風格,累積了一本彩色的作品集。
很可惜,我無法在下班之後,沿著塞納河左岸,望著艾菲爾鐵塔跑步,但可以在下班之後,沿著信義路的人行道,望著 Taipei Tower 101 跑步;
很可惜,我無法每天搭著臭臭的巴黎地鐵上班,但可以騎著香香的 Gogoro,安靜地馳騁,也不壞;
很可惜,我沒有辦法攜家帶眷到巴黎,讓我的孩子們享受歐洲的開放式教育,但他們在台灣度過的童年,無憂無慮、漸次學習,對於健康成長的茁壯,有一定把握;
很可惜,我無法繼續擅用自己法語的長才,在工作場域盡情揮灑,但可以在週末午後拿起法文字典,週五晚上踏入法文課的班級,躺在法語的溫床上,可不浪漫?
而因為商務出差之故,這幾年浮光掠影般 2 次重返巴黎,卻從此不帶遺憾了,畢竟,正如海明威所說,
「有機會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那麼,無論餘生在哪裡度過,巴黎都會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饗宴。」
當初,我離開了巴黎;餘生,巴黎卻從未離開我,如影隨形、如夢如幻、永難忘懷。
其餘文章收錄或發表在:
【需要主管裁示「同意」的信,你做了甚麼努力?這 7 點,下次試試看,好嗎?】
【所有的決定,都是最好的決定 - 聊聊我的 9 個人生十字路口】
林奐名,目前在餐飲新創擔任營運總監。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卻從未擔任一天的正職記者。過去 5 份工作皆任職於知名企業:統一、雀巢、85度C、Gogoro 和恆隆行。他是 Gogoro 首批開疆闢土的員工之一,前後 6.33 年,先在其首間實體門市 – 信義全球體驗中心擔任總店長,後成為 Gogoro資深車主社群經理,透過線上跟線下操作,轉動 Gogoro 社群,產生大量行銷內容與媒體效益,並創造正向改變,引領 1,303 位車主創下金氏世界紀錄;亦曾率領 Gogoro 用戶社群行銷團隊以「團隊名義」獲選為《經理人月刊》2020 年度「100MVP經理人」之一!更曾以英文向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執行簡報。加入 Gogoro 前,是貨真價實的咖啡職人,號稱血液裡的咖啡因濃度高達 95%,並擁有「巴西專業咖啡鑑定師」與「國際咖啡品質鑑定師」雙證照。就學時即任政治大學職涯發展中心中、英文履歷表寫作與面試顧問團團長,並擔任英國國家廣播電台 (BBC) 特約口譯員、美聯社 (Associated Press) 實習記者等,亦曾遠赴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攻讀交換學生學程一年。至今共累計超過 182 場教育訓練以及演講經驗,主題橫跨社群行銷、咖啡、履歷表/自傳/Cover Letter 撰寫、面試技巧與職涯諮詢等主題。
若有任何合作需求,歡迎來信:elvistaiwan202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