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
在朋友聚會時,話題從美食、旅遊漸漸轉向社會議題,大家七嘴八舌地發表意見,你卻只是微笑點頭,生怕自己說錯話?
在辦公室裡,團隊討論新方案,你其實有不同的想法,卻選擇附和主管的意見,心想:「這樣比較安全吧。」
甚至某個安靜的夜晚,你想認真思考自己的立場,卻發現腦海裡全是別人的聲音,自己的意見在哪裡?
我們以為自己沒有立場,但事實上,我們只是習慣了逃避表達,習慣讓自己的觀點變得模糊。為什麼人會這樣?當我們遇到需要表達立場的時刻,我們又是怎麼不動聲色地讓自己迴避這個問題?
「嗯,我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
有時候,最簡單的逃避方式就是讓自己跟大家站在同一邊。當討論變得熱烈,而你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時,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順著大家的方向點頭。
常見場景:
這樣的回應,既不會讓自己陷入爭論,也不會顯得特別突兀,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不必真正面對自己的觀點。
「這個問題有點難聊欸,說說別的吧?」
當討論開始深入,當別人問你:「你的想法呢?」而你不想回答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話題轉向別的方向。
常見場景:
這樣的轉移,既讓自己避免尷尬,又能巧妙地閃過需要表態的瞬間。但問題是,你的選擇只是暫時逃避,並沒有真正解決內心的模糊與不安。
「我再多看看,還沒辦法確定啦。」
有些人對於自己的觀點,不是沒有,而是總覺得自己「還不夠確定」,於是一直延後決定,直到某天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拖延。
常見場景:
這種「還不確定」的狀態,其實是一種心理安全機制。因為只要不確定,就不必承擔後果,也不必面對選擇帶來的風險與責任。
「這問題其實很複雜啊,每個角度都值得思考……」
有時候,人們並不是真的沒有想法,而是選擇用模糊的方式表達,讓自己的立場變得難以捉摸。
常見場景:
這樣的回應,讓別人難以確定你的立場,而你也能成功避開進一步的追問。這不是真正的中立,而是一種讓自己保持在安全地帶的策略。
「現在不急,先放著吧。」
當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的想法時,最直覺的反應就是延後決定,讓未來的自己去處理這個問題。
常見場景:
「再看看」的問題在於,它並沒有讓我們真正做決定,而只是讓我們把問題推到未來,直到有一天,時間替我們做了選擇,而我們只能被動接受。
「這件事我懶得談,真的很爛!」
有時候,人們並非沒有觀點,而是選擇用情緒性的話語,來避開理性的討論。
常見場景:
這種反應,其實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用情緒性的結論來避免深度思考。因為真正思考,需要承擔理解與選擇的責任,而直接用憤怒或冷漠回應,則可以讓自己跳過這個過程。
我們以為自己「沒有想法」,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只是習慣了逃避。
我們用附和、轉移話題、拖延、模糊語言、情緒化反應,讓自己暫時遠離需要做選擇的時刻,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模式讓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聲音。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
📌 這真的是我內心的想法,還是我只是習慣了順從?
📌 我是真的還沒想清楚,還是只是不想面對選擇?
我們不必時時刻刻都要有確定的立場,但至少,我們可以開始學習,不再習慣性地迴避自己真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