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立場:人們如何習慣性迴避觀點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微壓力微習慣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引言:你的想法,是真的嗎?還是只是順應環境?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

在朋友聚會時,話題從美食、旅遊漸漸轉向社會議題,大家七嘴八舌地發表意見,你卻只是微笑點頭,生怕自己說錯話?

在辦公室裡,團隊討論新方案,你其實有不同的想法,卻選擇附和主管的意見,心想:「這樣比較安全吧。」

甚至某個安靜的夜晚,你想認真思考自己的立場,卻發現腦海裡全是別人的聲音,自己的意見在哪裡?


我們以為自己沒有立場,但事實上,我們只是習慣了逃避表達,習慣讓自己的觀點變得模糊。為什麼人會這樣?當我們遇到需要表達立場的時刻,我們又是怎麼不動聲色地讓自己迴避這個問題?

raw-image

1. 附和別人,讓自己「安全無害」


「嗯,我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

有時候,最簡單的逃避方式就是讓自己跟大家站在同一邊。當討論變得熱烈,而你不確定自己的想法時,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順著大家的方向點頭。


常見場景:

  • 同事們討論某個主管的決策時,你不想捲入,於是簡單地附和:「是啊,確實是這樣。」
  • 朋友在聊最近的時事,你其實有不同的看法,但擔心破壞氣氛,於是順勢說:「對對對,我也覺得是這樣。」


這樣的回應,既不會讓自己陷入爭論,也不會顯得特別突兀,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們不必真正面對自己的觀點


2. 轉移話題,讓問題消失


「這個問題有點難聊欸,說說別的吧?」

當討論開始深入,當別人問你:「你的想法呢?」而你不想回答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話題轉向別的方向


常見場景:

  • 朋友問:「你覺得這次選舉怎麼樣?」你回:「哎呀,這話題太沉重了,我最近比較關心哪家餐廳好吃!」
  • 家人問:「你還沒決定換不換工作嗎?」你趕緊說:「欸,你不是說最近要去旅行?機票訂好了沒?」


這樣的轉移,既讓自己避免尷尬,又能巧妙地閃過需要表態的瞬間。但問題是,你的選擇只是暫時逃避,並沒有真正解決內心的模糊與不安


3. 讓「還不確定」成為永遠的藉口


「我再多看看,還沒辦法確定啦。」

有些人對於自己的觀點,不是沒有,而是總覺得自己「還不夠確定」,於是一直延後決定,直到某天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拖延。


常見場景:

  • 你對某個議題已經看了很多資料,卻還是對別人說:「我還要再研究一下,現在不適合表態。」
  • 朋友問:「你到底想不想換工作?」你回:「我還不確定,等再多一點時間吧。」


這種「還不確定」的狀態,其實是一種心理安全機制。因為只要不確定,就不必承擔後果,也不必面對選擇帶來的風險與責任


4. 說話模糊,讓立場變得「有也等於沒有」


「這問題其實很複雜啊,每個角度都值得思考……」

有時候,人們並不是真的沒有想法,而是選擇用模糊的方式表達,讓自己的立場變得難以捉摸。


常見場景:

  • 朋友問:「你支持哪個政策?」你回:「其實每個政策都有它的優缺點啦,事情不是那麼簡單的。」
  • 同事問:「你覺得我們該換新制度嗎?」你回:「嗯……其實現在的制度也有它的好處,但新制度也有潛力。」


這樣的回應,讓別人難以確定你的立場,而你也能成功避開進一步的追問。這不是真正的中立,而是一種讓自己保持在安全地帶的策略


5. 讓「再看看」變成一種拖延習慣


「現在不急,先放著吧。」

當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的想法時,最直覺的反應就是延後決定,讓未來的自己去處理這個問題。


常見場景:

  • 你一直考慮換工作,卻總告訴自己:「再看看,搞不好公司環境會變好。」
  • 你想學新技能,但一直拖著沒行動:「等我空閒一點再來規劃吧。」


「再看看」的問題在於,它並沒有讓我們真正做決定,而只是讓我們把問題推到未來,直到有一天,時間替我們做了選擇,而我們只能被動接受


6. 用情緒掩蓋真正的思考


「這件事我懶得談,真的很爛!」

有時候,人們並非沒有觀點,而是選擇用情緒性的話語,來避開理性的討論


常見場景:

  • 朋友問:「你怎麼看這次的社會事件?」你回:「這社會爛透了,不想討論!」
  • 同事問:「你覺得這次專案的調整方向如何?」你回:「反正公司就是亂搞,說了也沒用。」


這種反應,其實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用情緒性的結論來避免深度思考。因為真正思考,需要承擔理解與選擇的責任,而直接用憤怒或冷漠回應,則可以讓自己跳過這個過程。


結語:你在逃避自己的觀點嗎?


我們以為自己「沒有想法」,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只是習慣了逃避。

我們用附和、轉移話題、拖延、模糊語言、情緒化反應,讓自己暫時遠離需要做選擇的時刻,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模式讓我們越來越難以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聲音。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

📌 這真的是我內心的想法,還是我只是習慣了順從?

📌 我是真的還沒想清楚,還是只是不想面對選擇?


我們不必時時刻刻都要有確定的立場,但至少,我們可以開始學習,不再習慣性地迴避自己真正的觀點。

avatar-img
13會員
207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別人心情不好,你也跟著低落;收到批評,整天悶悶不樂;答應請求後才後悔,但又不好意思拒絕。這些問題,說到底是情緒邊界不夠清楚,讓我們容易陷入內耗。本篇文章分享五個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幫助你認清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不該揹在身上。學會守住界線,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不讓情緒綁架自己!
職場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因為我們害怕變動、無法掌控結果,結果信任感下降、溝通變得混亂,讓人開始推卸責任、壓力倍增。當不確定感蔓延,團隊就會變得各自為政,向心力也逐漸瓦解。其實不確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資訊不透明、缺乏溝通,讓大家只能靠猜測行動。讓關係更透明、資訊更清楚,才能讓團隊在變化中依然穩健前行。
在職場上,最讓人焦慮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猜不透別人在想什麼」。當主管的態度不明確、同事的意見模糊、標準說不清、決策沒解釋,團隊就會陷入無止境的猜測與內耗。透明的情緒、觀點、期待和決策,才能讓團隊建立真正的信任與安全感。別讓不透明的溝通成為職場裡最大的心理壓力,說清楚、講明白,才能讓合作更順暢!
工作上,不是你說了,對方就能理解。如果你的表情、話語、標準或決策不夠透明,團隊只能靠猜的,結果往往是誤解、不信任、甚至白忙一場!情感透明讓對方知道你的真實感受,觀點透明確保你的想法被正確接收,期待透明讓目標清晰,決策透明則減少不確定性。別讓溝通變成猜心遊戲,說得清楚、讓人理解,才能真正提升效率!
為什麼明明開了會,大家還是理解錯誤?為什麼做出來的成果,跟你的期待差很多?關鍵在於關係透明。好溝通不只是說話,而是讓對方理解你的思考與標準。掌握四個面向很重要:情感透明(別讓對方猜測你的情緒)、觀點透明(清楚表達你的立場)、期待透明(讓對方知道你在乎什麼)、決策透明(說明決策依據,讓團隊更信任)。
透明溝通不是「說得多」,而是「讓對方真正理解」。往往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表達清楚,但對方的理解卻完全不同,這往往是因為缺乏覺察。好的透明關係,應該讓自己被理解、也努力理解對方,同時意識到彼此的認知落差,並根據情境調整溝通方式。透明不是無條件地公開一切,而是確保資訊被正確接收,讓溝通更順暢,關係更有信任。
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別人心情不好,你也跟著低落;收到批評,整天悶悶不樂;答應請求後才後悔,但又不好意思拒絕。這些問題,說到底是情緒邊界不夠清楚,讓我們容易陷入內耗。本篇文章分享五個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幫助你認清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不該揹在身上。學會守住界線,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不讓情緒綁架自己!
職場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因為我們害怕變動、無法掌控結果,結果信任感下降、溝通變得混亂,讓人開始推卸責任、壓力倍增。當不確定感蔓延,團隊就會變得各自為政,向心力也逐漸瓦解。其實不確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資訊不透明、缺乏溝通,讓大家只能靠猜測行動。讓關係更透明、資訊更清楚,才能讓團隊在變化中依然穩健前行。
在職場上,最讓人焦慮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猜不透別人在想什麼」。當主管的態度不明確、同事的意見模糊、標準說不清、決策沒解釋,團隊就會陷入無止境的猜測與內耗。透明的情緒、觀點、期待和決策,才能讓團隊建立真正的信任與安全感。別讓不透明的溝通成為職場裡最大的心理壓力,說清楚、講明白,才能讓合作更順暢!
工作上,不是你說了,對方就能理解。如果你的表情、話語、標準或決策不夠透明,團隊只能靠猜的,結果往往是誤解、不信任、甚至白忙一場!情感透明讓對方知道你的真實感受,觀點透明確保你的想法被正確接收,期待透明讓目標清晰,決策透明則減少不確定性。別讓溝通變成猜心遊戲,說得清楚、讓人理解,才能真正提升效率!
為什麼明明開了會,大家還是理解錯誤?為什麼做出來的成果,跟你的期待差很多?關鍵在於關係透明。好溝通不只是說話,而是讓對方理解你的思考與標準。掌握四個面向很重要:情感透明(別讓對方猜測你的情緒)、觀點透明(清楚表達你的立場)、期待透明(讓對方知道你在乎什麼)、決策透明(說明決策依據,讓團隊更信任)。
透明溝通不是「說得多」,而是「讓對方真正理解」。往往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表達清楚,但對方的理解卻完全不同,這往往是因為缺乏覺察。好的透明關係,應該讓自己被理解、也努力理解對方,同時意識到彼此的認知落差,並根據情境調整溝通方式。透明不是無條件地公開一切,而是確保資訊被正確接收,讓溝通更順暢,關係更有信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你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嗎? 有時候會好奇別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怎麼會做出這麼荒謬又不合理的行為?你百思不得其解,想像不到在什麼情況下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完全超出你的理解範圍,但它確實發生了,還不是從別人嘴裡聽說,而是你的真實經驗。
Thumbnail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Thumbnail
常與大部分的社會意見分歧,不自覺會認為"自己是否符合?"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裡,被情緒擱淺了,動彈不得, 其實只是因為我把"重心"放錯了... 我需要輪流讓"不同情緒面向的自己"釋放出來, 用"好奇心"去看待自己。
Thumbnail
用極度開放的心態有助於全面看待分歧,並做出明智的決策。避免因自負或害怕而拒絕他人意見,這限制知識吸收且導致思維狹隘。主管應引導員工挑戰信念,聽取不同聲音,促進建設性對話。Adam Grant指出,開放心態在團隊建設、書籍選擇和意見接受上具不同重要性。重要的是享受了解真相的樂趣,而非執著於一定要是對的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Thumbnail
你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呢? 內向者都不善表達、冷漠難以親近? 我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你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嗎? 有時候會好奇別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怎麼會做出這麼荒謬又不合理的行為?你百思不得其解,想像不到在什麼情況下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完全超出你的理解範圍,但它確實發生了,還不是從別人嘴裡聽說,而是你的真實經驗。
Thumbnail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Thumbnail
常與大部分的社會意見分歧,不自覺會認為"自己是否符合?" 在"自問自答"的過程裡,被情緒擱淺了,動彈不得, 其實只是因為我把"重心"放錯了... 我需要輪流讓"不同情緒面向的自己"釋放出來, 用"好奇心"去看待自己。
Thumbnail
用極度開放的心態有助於全面看待分歧,並做出明智的決策。避免因自負或害怕而拒絕他人意見,這限制知識吸收且導致思維狹隘。主管應引導員工挑戰信念,聽取不同聲音,促進建設性對話。Adam Grant指出,開放心態在團隊建設、書籍選擇和意見接受上具不同重要性。重要的是享受了解真相的樂趣,而非執著於一定要是對的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Thumbnail
你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呢? 內向者都不善表達、冷漠難以親近? 我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