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突襲的夜晚
過年期間,原本喜慶慶的日子,從幾個夜晚的噩夢驚醒,心跳加速,有股說不上來的不安與緊繃感,以往也曾經有過這樣做惡夢的經驗,但沒有持續性的發生好多天,這種焦慮感像是突如其來的黑霧,讓我最終在某個深夜裡喘不過氣,這距離上次憂鬱發作有一年多了。
剛開始,我並不明白原因,直到我靜下心來梳理這段時間的壓力——原來,這些壓力造成的情緒早已悄悄潛伏在生活中,而且已經堆積好多年,這段時間的夜晚驚醒,在一個早上突然加劇情緒如潮水般撲來,感覺無法掌控,好多擔心與失落,那一刻我意識到「我不太對勁」,我需要幫助。勇敢尋找支持
果真那天中午以後,我的情緒開始低落的流淚,我告訴自己,這次不能再獨自消化情緒,我需要尋求支持。
這是我第一次主動向身邊的朋友與家人坦承自己的狀態(但用line打字卻不是個好主意,安慰人還是要打電話,還是來點小小抱怨),我不再隱藏,而是直白地說:「我這幾天有點狀況,不太穩定,感覺我的憂鬱要發作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過去的我,習慣獨自承受,當然也不知道要跟誰說,總覺得別人無法接得住我的情緒也怕麻煩別人,這是心理有狀況的人最常有的想法。
當我嘗試說出來,卻意外地發現幾件事情,家人的回應讓我感到被理解,也感受到被支持,有些朋友也願意靜靜地陪伴我,聽我的焦慮擔心的事情,這帶來了一種安定感。

去曬太陽,讓陽光為身體製造血清素
過去,我知道大自然能夠帶來療癒,所以這次,我連續幾天的早上奔向住處後面的小山,並特別讓自己在陽光下待久一點,讓自己感受陽光的溫暖與呼吸的節奏,因為陽光是製造血清素很重要的元素,的確讓情緒有一點點鬆開的感受。
當然還有不壓抑自己的眼淚,讓自己盡情哭泣,這也是我非常舒服且讓情緒自然流動的方式,此外,我已經練習一年的感恩日記,這一陣子的確變成週記了,那幾天我很乖的想刻意的讓注意力放到直得感謝的事情,淡化因為對某些事情的不確定所產生的焦慮感,翻閱前幾天才買的幸福學的書籍,透過這些方法想讓自己逐漸回到平衡。
陪伴的真義:不是給建議,而是「在場」
這次的經歷,讓我對「陪伴」有了更深的體悟。
情緒低落的人真的並不需要過多的建議,道理都懂,他們只是需要有人在場!
有些朋友在線上傳訊息安慰我或鼓勵,或者給建議,其實這些對我是沒用的,真正有幫助的是,有位特地來見我的朋友——他沒有說太多話,只是靜靜地陪著我,問我和之前的經驗整理起來,有沒有共同的原因,這樣的好奇和存在感,遠比一句「別想太多」「你要加油」來得有力量。
學習表達需求,讓他人有機會理解你
這次,我也學到了一件重要的事——要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才能得到你的支持方式。
過去,當有人給我「我不需要的建議」時,我可能會覺得不被理解,甚至產生抗拒而發脾氣,但這次,我選擇不反彈,而是直接告訴對方:「我知道你在用你的方式關心我,但我現在其實只需要陪伴和支持。」
這次我發現了我的改變,我不再期待別人「自動理解」我的需求,而是主動告知;而對方也不會因為「不知道怎麼幫我」而感到壓力。
這句話我覺得很重要 “ 讓別人懂自已,是自己的責任 ”
焦慮不會消失,但我學會與它共處
我是個容易焦慮的體質,這次的低潮時間來得又快又猛,我的覺察能力也比以往更快而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有狀況了,也不在像以往獨自承受,而主動為自己做些什麽,才不會像之前整個憂鬱的時間拉得很長,這些都是這一年來因爲成為MHFA心理健康急救的講師,所以對心理疾病的成因,以及和生理及腦神經的關聯有了更多的認知,知道怎麼就自己,所以這次發作比以往短了一些。
當然,這還跟我過去一段時間學習心理學、幸福學有關,所以我選擇主動求助外、轉移注意力到感恩的事件、以及擁抱陽光有關。
我也知道焦慮與低潮,不會完全消失,但這次,我學會更快地調整自己,也學會了如何向世界尋求溫暖。
如果你正在經歷類似的情緒,我想告訴你——
你不需要一個人承受,你可以找你信人不會批判你的人說出來,你值得被好好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