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又開始忙了起來,各種提案簡報的邀約也隨之而來。
以前的我接到提案任務時,就會開始打開PPT蒐集資料,準備構思各種簡報畫面內容。但到了實際提案時,客戶或的表情卻越來越微妙,最後來一句:「嗯,你的想法不錯,但好像不太符合我們的需求。」
這種感覺真的超崩潰對吧?辛辛苦苦做的簡報,最後卻被一句「不符合需求」給結束了。那問題出在哪?其實,簡報的關鍵不在於你講了什麼,而是對方到底要聽什麼。簡報前的功課,讓你少走冤枉路
很多人做簡報,都是從「我要說什麼?」開始,但其實應該先問:「對方想聽什麼?」這邏輯聽起來很簡單,但真正做到的人卻不多。
在開始製作簡報之前,先試著做這幾件事:
1️⃣ 研究對方公司背景
👉 進對方的官網、社群媒體,看看最近在關注什麼議題?他們的企業文化、願景是什麼?如果你能在簡報中呼應這些,他們會覺得你真的有用心。
2️⃣ 觀察對方的痛點
👉 不是每個客戶都會直接告訴你他們的需求,有時候需要你自己去找線索。從產業新聞、競爭對手的動態,甚至是他們近期發的貼文,都可能透露出一些資訊。
3️⃣ 搞懂對方的角色
👉 你的簡報對象是誰?是決策者還是執行者?老闆想聽的是「這件事能帶來多少價值?」,執行者更關心「這怎麼落地執行?」,不同角色關心的點不同,簡報的重點也要有所調整。
提案簡報的黃金邏輯
當你搞清楚對方的需求後,接下來簡報要怎麼架構,才能讓對方聽得懂、聽得進去?這裡有一個超實用的「SPIN 提案法」,幫助你抓住對方的關注點:
🔹 S(Situation):先描述現況
讓對方知道現在的市場狀況或是他們的公司現狀,這樣他們才會有共鳴。例如:「近年來,消費者對永續產品的需求增加,越來越多品牌開始投入 ESG。」
🔹 P(Problem):指出問題點
直接點出對方目前的挑戰,讓他們有感。例如:「但目前市場上的永續產品價格較高,導致消費者轉單率低,品牌難以提升轉換率。」
🔹 I(Implication):強調影響
告訴對方如果這問題不解決,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例如:「如果品牌無法降低消費者的購買門檻,可能會影響營收成長,甚至流失部分客群。」
🔹 N(Need-Payoff):提出解決方案
最後再來講你的方案,並讓對方看到明確的價值。例如:「我們的解決方案是透過分期付款與會員制優惠,降低購買門檻,提高品牌忠誠度。」
這樣的邏輯不僅能讓對方更有代入感,還能有效帶出你的解決方案,讓你的簡報更有說服力!
簡報不只是講清楚,而是讓人願意買單
最後,簡報不是在展示你的努力,而是要說服對方採取行動。所以在結尾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Call to Action」(行動呼籲),讓對方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 你希望他們跟你約下一次的會議嗎?
✔ 你希望對方現在就做決策嗎?
✔ 你要提供試用方案或更多細節嗎?
不要講完簡報就等對方說話,主動帶出下一步,成功機率才會大幅提升!
現在每次接到新案子,我都會先放下PPT,花個半天時間做這些前期功課。雖然看起來很花時間,但其實是在幫自己省時間,因為方向對了,做起來就順多了!
那麼問問大家:你們準備提案時最常遇到什麼困擾呢?或是有什麼獨門秘笈要分享的嗎?快來留言跟我分享你的經驗吧!讓我們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