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鬧鐘響了,明明決定今天要早起,但手指還是熟練地按下了貪睡鍵;
決定少吃垃圾食物,但看到甜點時,還是忍不住告訴自己「算了,明天再開始」;
告訴自己今天一定要專心念書,結果坐下來不到五分鐘,手機就莫名其妙地跑到了手上。
然後呢?我們開始自責,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意志力太薄弱,甚至覺得「我根本沒救了」……
但,這真的只是你的問題嗎?還是說,「我不要」本來就很容易戰勝「我想要」?
你可能以為,只要下定決心,就能讓自己改變。但真相是——大腦不會輕易放過你。它天生更傾向於維持現狀,而不是改變。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時候我們的「我不要」總是佔上風。
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你的大腦不喜歡消耗能量。意志力就像手機電池一樣,用久了會耗盡。如果改變太難、門檻太高,當意志力耗完,「我不要」就會大獲全勝。
我們都知道運動、健康飲食、早起對我們有好處,但「知道」不代表「願意」。改變帶來的痛苦是立即的,而好處往往要很久以後才看得到——我們的大腦更習慣選擇短期舒適,而非長期回報。
就算你真的很想變得更好,也可能會有「不想行動」的時候。這並不代表你不夠想要,而是改變的過程總是伴隨著不確定感、焦慮感,甚至對失敗的恐懼。
讓我們來看看,這場內心角力到底長什麼樣?
「我不要」:「再躺五分鐘,現在起來真的太痛苦了……」
「我想要」:「如果早點起來,我今天會比較從容。」
✅ 破解方法:
「我不要」:「少吃一塊真的沒差吧?人生這麼苦,為什麼要剝奪快樂?」
「我想要」:「我希望自己變健康,讓身體輕盈有活力。」
✅ 破解方法:
「我不要」:「這麼多頁,好累啊……還是刷一下社群好了。」
「我想要」:「如果我今天能讀完這一章,考試時就不會那麼緊張。」
✅ 破解方法:
當你發現自己總是在「我不要」(不樂意)與「我想要」(我願意)之間拉扯時,不要急著自責,而是試試這三步驟:
1️⃣ 覺察「我不要」的聲音——它為什麼這麼大聲?它擔心什麼?
2️⃣ 強化「我想要」的吸引力——具體想像改變後的好處,讓它不只是個「概念」,而是一種可以感受到的期待。
3️⃣ 降低改變的阻力——別要求自己100%完美改變,先試試「五分鐘法則」、「替代選擇」,或是給自己一些緩衝時間。
改變,不是靠逼迫,而是透過理解自己的內在拉扯,讓「不樂意」與「我願意」共存,慢慢前進。
如果你曾因為沒辦法堅持改變而對自己失望,不如現在就試試——讓改變變得「一點點容易」,或許,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