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要」總戰勝「我想要」?「自主改變」的內在拉扯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微壓力微習慣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引言:你也曾對自己失望嗎?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鬧鐘響了,明明決定今天要早起,但手指還是熟練地按下了貪睡鍵;
決定少吃垃圾食物,但看到甜點時,還是忍不住告訴自己「算了,明天再開始」;
告訴自己今天一定要專心念書,結果坐下來不到五分鐘,手機就莫名其妙地跑到了手上。


然後呢?我們開始自責,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意志力太薄弱,甚至覺得「我根本沒救了」……

但,這真的只是你的問題嗎?還是說,「我不要」本來就很容易戰勝「我想要」?

raw-image

「自主改變」的三個常見誤解

你可能以為,只要下定決心,就能讓自己改變。但真相是——大腦不會輕易放過你。它天生更傾向於維持現狀,而不是改變。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時候我們的「我不要」總是佔上風。

❌ 誤解1: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力,就能改變

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你的大腦不喜歡消耗能量。意志力就像手機電池一樣,用久了會耗盡。如果改變太難、門檻太高,當意志力耗完,「我不要」就會大獲全勝。

❌ 誤解2:只要改變是好的,我就應該願意做

我們都知道運動、健康飲食、早起對我們有好處,但「知道」不代表「願意」。改變帶來的痛苦是立即的,而好處往往要很久以後才看得到——我們的大腦更習慣選擇短期舒適,而非長期回報。

❌ 誤解3:真正想改變的人不會抗拒

就算你真的很想變得更好,也可能會有「不想行動」的時候。這並不代表你不夠想要,而是改變的過程總是伴隨著不確定感、焦慮感,甚至對失敗的恐懼。


「我不要」vs「我想要」── 內在拉扯的日常劇場

讓我們來看看,這場內心角力到底長什麼樣?

🛏️ 起床:溫暖的被窩 vs 充實的早晨


「我不要」:「再躺五分鐘,現在起來真的太痛苦了……」

「我想要」:「如果早點起來,我今天會比較從容。」

破解方法:

  • 不強迫自己一秒彈起來,而是先把手腳伸展一下,讓身體慢慢甦醒。
  • 設定「起床後五分鐘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例如泡一杯喜歡的咖啡、打開窗戶感受早晨的空氣。

🍰 節食:吃這口蛋糕 vs 健康的自己


「我不要」:「少吃一塊真的沒差吧?人生這麼苦,為什麼要剝奪快樂?」

「我想要」:「我希望自己變健康,讓身體輕盈有活力。」

破解方法:

  • 不要逼自己完全拒絕喜歡的食物,而是改成「每週一次滿足自己的小確幸」。
  • 想吃甜點時,先喝一杯水或吃點水果,給自己一點時間判斷「我是真的想吃,還是只是習慣性嘴饞?」

📚 念書:滑手機的誘惑 vs 想要學習的自己


「我不要」:「這麼多頁,好累啊……還是刷一下社群好了。」

「我想要」:「如果我今天能讀完這一章,考試時就不會那麼緊張。」

破解方法:

  • 設定「只讀5分鐘」的目標,讓開始變得更輕鬆。
  • 把學習變有趣,像是用筆記畫重點、和朋友討論,甚至錄下自己的學習心得,讓過程不那麼枯燥。

總結:讓「不樂意」與「我願意」對話


當你發現自己總是在「我不要」(不樂意)與「我想要」(我願意)之間拉扯時,不要急著自責,而是試試這三步驟:

1️⃣ 覺察「我不要」的聲音——它為什麼這麼大聲?它擔心什麼?

2️⃣ 強化「我想要」的吸引力——具體想像改變後的好處,讓它不只是個「概念」,而是一種可以感受到的期待。

3️⃣ 降低改變的阻力——別要求自己100%完美改變,先試試「五分鐘法則」、「替代選擇」,或是給自己一些緩衝時間。


改變,不是靠逼迫,而是透過理解自己的內在拉扯,讓「不樂意」與「我願意」共存,慢慢前進。

如果你曾因為沒辦法堅持改變而對自己失望,不如現在就試試——讓改變變得「一點點容易」,或許,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力量 💪✨

avatar-img
13會員
208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每次想改變,卻總停留在「想」的階段?運動、學習、轉職,總覺得還沒準備好,結果什麼都沒開始。 本文用「走路」解析內在賦能的四大關鍵:從行動開始(Action)、克服害怕(Courage)、專注過程(Tuning)、挑戰自我(Self-Challenge)。不管你想改變什麼,關鍵就在於踏出第一步!
「怎麼又搞砸了?」你責備自己不夠好,接著又強迫樂觀:「沒事的,我要正向思考!」但結果壓力更大,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救了。這就是「負面評論 ↔ 強制積極」的惡性循環—一邊攻擊自己,一邊假裝沒事,卻無法真正前進。成長不來自痛苦的鞭策,也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接受現狀、理解情緒。停止內耗,停止擺盪,才是前進的路!
你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批評成癮」?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犯了一個小錯,腦海裡立刻響起:「怎麼這麼蠢?」、「我就是不夠好!」、「早知道我應該…」這類話語?甚至,有時候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你就開始預設:「這一定會搞砸。」 本來,你以為這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聲音變成了一種習慣,
往往我們並不是沒有想法,而是習慣了逃避自己的觀點。為了不引起爭議、不讓自己陷入選擇焦慮,我們選擇附和別人、轉移話題、說話模糊,或是拖延決定。但迴避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確定自己的聲音。試著問自己:「這真的是我內心的想法,還是我只是習慣了順從?」找到自己的觀點,才是讓自己真正自由的開始。
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別人心情不好,你也跟著低落;收到批評,整天悶悶不樂;答應請求後才後悔,但又不好意思拒絕。這些問題,說到底是情緒邊界不夠清楚,讓我們容易陷入內耗。本篇文章分享五個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幫助你認清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不該揹在身上。學會守住界線,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不讓情緒綁架自己!
職場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因為我們害怕變動、無法掌控結果,結果信任感下降、溝通變得混亂,讓人開始推卸責任、壓力倍增。當不確定感蔓延,團隊就會變得各自為政,向心力也逐漸瓦解。其實不確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資訊不透明、缺乏溝通,讓大家只能靠猜測行動。讓關係更透明、資訊更清楚,才能讓團隊在變化中依然穩健前行。
每次想改變,卻總停留在「想」的階段?運動、學習、轉職,總覺得還沒準備好,結果什麼都沒開始。 本文用「走路」解析內在賦能的四大關鍵:從行動開始(Action)、克服害怕(Courage)、專注過程(Tuning)、挑戰自我(Self-Challenge)。不管你想改變什麼,關鍵就在於踏出第一步!
「怎麼又搞砸了?」你責備自己不夠好,接著又強迫樂觀:「沒事的,我要正向思考!」但結果壓力更大,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救了。這就是「負面評論 ↔ 強制積極」的惡性循環—一邊攻擊自己,一邊假裝沒事,卻無法真正前進。成長不來自痛苦的鞭策,也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接受現狀、理解情緒。停止內耗,停止擺盪,才是前進的路!
你真的在變好,還是只是「批評成癮」?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犯了一個小錯,腦海裡立刻響起:「怎麼這麼蠢?」、「我就是不夠好!」、「早知道我應該…」這類話語?甚至,有時候事情根本還沒發生,你就開始預設:「這一定會搞砸。」 本來,你以為這只是嚴格要求自己,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聲音變成了一種習慣,
往往我們並不是沒有想法,而是習慣了逃避自己的觀點。為了不引起爭議、不讓自己陷入選擇焦慮,我們選擇附和別人、轉移話題、說話模糊,或是拖延決定。但迴避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確定自己的聲音。試著問自己:「這真的是我內心的想法,還是我只是習慣了順從?」找到自己的觀點,才是讓自己真正自由的開始。
有沒有過這種感覺?別人心情不好,你也跟著低落;收到批評,整天悶悶不樂;答應請求後才後悔,但又不好意思拒絕。這些問題,說到底是情緒邊界不夠清楚,讓我們容易陷入內耗。本篇文章分享五個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幫助你認清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不該揹在身上。學會守住界線,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不讓情緒綁架自己!
職場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因為我們害怕變動、無法掌控結果,結果信任感下降、溝通變得混亂,讓人開始推卸責任、壓力倍增。當不確定感蔓延,團隊就會變得各自為政,向心力也逐漸瓦解。其實不確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資訊不透明、缺乏溝通,讓大家只能靠猜測行動。讓關係更透明、資訊更清楚,才能讓團隊在變化中依然穩健前行。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習慣黃金迴路」、「習慣堆疊法」、「環境設計」及「小步法則」等策略,養成好習慣並改變人生。文章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搭配生活化的例子與寓言故事,說明如何將好的習慣融入生活中,並強調持續性及環境佈署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習慣黃金迴路」、「習慣堆疊法」、「環境設計」及「小步法則」等策略,養成好習慣並改變人生。文章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搭配生活化的例子與寓言故事,說明如何將好的習慣融入生活中,並強調持續性及環境佈署的重要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想要寫些什麼,不想要對抗,想要接受,還在調整,我想要自己每天都是我所認為的好,但這不可能,做不到,因為我的情緒有起伏,狀態也有起伏,還在練習怎麼陪伴不同狀態的自己,練習接納中,慶幸的是現在對自己,批判少很多。 最近感覺進入另一種模式,反而是對別人批判很多,這樣是否眼光焦點都在別人身上呢,我很多
Thumbnail
有時候,應該說總是,我們都無法擺脫自己營造的那個世界。
Thumbnail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有股茫然感,很想要改變自己,卻又不知道這樣子是好還是不好,時常在內心裡告訴自己,不需要做改變了,安於現狀,這樣就好了。我總感覺自己是在欺騙自己,明明內心很想做點變化,卻又要不斷壓抑自己的想法。
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是我原本寫的訂單還是充滿小我的控制,充滿對願望走向的控制以及它其實內在有很多我不敢觸及的恐懼,於是我下意識地就覺得這根本不是我要的東西,所以才完全沒有動力去拜拜讓願望實現。  
我順勢而為, 甚至讓天來決定我的去路, 但我還是失敗了, 是因為我不夠勇敢去接受老天幫我安排的嗎?所以如果不選這選項,我將一無所有嗎? 所有錯誤的源頭是什麼呢? 我不夠了解自己的性質? 還是我不想去挑戰我不喜歡的事物? 如果一扇門關上了, 那麼一定會有另一扇門為你開啟, 那麼我要如何找到那扇門呢
Thumbnail
報復心態對自己百害而無一益,但是在發生的當下,自己卻很難脫身,彷彿順水推舟一般,劇情急轉直下進入報復心態的反射動作後,回過神來自己已經在懊悔中無法自拔。諸如此類的習慣,事後回想總下決心要改變,不再讓消磨自己的習慣影響自己,但是要改變積習已久的慣常,遠比想像中艱難,習慣的事情,就像例行公事的排程,因為
我討厭我自己 總是感到難過 卻又無法控制自己
Thumbnail
人 會為了一個想法 用行動去證明是正確的 人 會為了一句話 開心亦或者難過 人 會突然想到過去 情緒陷入負面亦或者正面 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 無法說和不想說出的心情 然而時間不會為你停留 事情好與壞皆有一體二面 淡薄去看淡許多不完美 人生總是在大起大落中 平淡和輝煌
我也不希望自己的情緒這樣被帶動的起起伏伏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想要寫些什麼,不想要對抗,想要接受,還在調整,我想要自己每天都是我所認為的好,但這不可能,做不到,因為我的情緒有起伏,狀態也有起伏,還在練習怎麼陪伴不同狀態的自己,練習接納中,慶幸的是現在對自己,批判少很多。 最近感覺進入另一種模式,反而是對別人批判很多,這樣是否眼光焦點都在別人身上呢,我很多
Thumbnail
有時候,應該說總是,我們都無法擺脫自己營造的那個世界。
Thumbnail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有股茫然感,很想要改變自己,卻又不知道這樣子是好還是不好,時常在內心裡告訴自己,不需要做改變了,安於現狀,這樣就好了。我總感覺自己是在欺騙自己,明明內心很想做點變化,卻又要不斷壓抑自己的想法。
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是我原本寫的訂單還是充滿小我的控制,充滿對願望走向的控制以及它其實內在有很多我不敢觸及的恐懼,於是我下意識地就覺得這根本不是我要的東西,所以才完全沒有動力去拜拜讓願望實現。  
我順勢而為, 甚至讓天來決定我的去路, 但我還是失敗了, 是因為我不夠勇敢去接受老天幫我安排的嗎?所以如果不選這選項,我將一無所有嗎? 所有錯誤的源頭是什麼呢? 我不夠了解自己的性質? 還是我不想去挑戰我不喜歡的事物? 如果一扇門關上了, 那麼一定會有另一扇門為你開啟, 那麼我要如何找到那扇門呢
Thumbnail
報復心態對自己百害而無一益,但是在發生的當下,自己卻很難脫身,彷彿順水推舟一般,劇情急轉直下進入報復心態的反射動作後,回過神來自己已經在懊悔中無法自拔。諸如此類的習慣,事後回想總下決心要改變,不再讓消磨自己的習慣影響自己,但是要改變積習已久的慣常,遠比想像中艱難,習慣的事情,就像例行公事的排程,因為
我討厭我自己 總是感到難過 卻又無法控制自己
Thumbnail
人 會為了一個想法 用行動去證明是正確的 人 會為了一句話 開心亦或者難過 人 會突然想到過去 情緒陷入負面亦或者正面 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 無法說和不想說出的心情 然而時間不會為你停留 事情好與壞皆有一體二面 淡薄去看淡許多不完美 人生總是在大起大落中 平淡和輝煌
我也不希望自己的情緒這樣被帶動的起起伏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