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 Vivian,目前是 Elite Prep唯安特美語的教育顧問,專注6-14歲孩子的學習與發展。當年我在連鎖教育機構工作,親身見證學生與家長在學習上的掙扎,特別是成績不理想的問題。今天,我想用25年的教育經驗,分享一個真實卻常被忽略的觀點:成績不好,真的只是孩子的問題嗎?不是的!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找出真正的原因,並找到解決之道吧!
📌 為什麼成績不理想?家長與學生的共同困惑
「去補習班還是學不會,請了家教也沒用,怎麼辦?」——這句話,我在連鎖機構聽過無數次,無論是家長的無奈還是學生的焦急,都讓我感同身受。
其實,成績不理想從來不只是孩子單方面的問題!身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觀察到,即使學生再努力補習、請家教,成績還是停滯不前,原因往往不是他們「不夠聰明」,而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我總結了多年來在教學現場觀察到的三大核心問題,來看看你是否曾遇到這些情況:
🚨 教育的三大核心問題:為什麼孩子學不會?
1️⃣ 學校老師為什麼教不進去?
- 問題:學校為了趕進度完成課綱,老師必須快速帶完所有內容,卻沒時間停下來確保學生真正理解。
- 我的觀察:我在連鎖機構看過許多學生聽課時只是抄筆記、機械式記住步驟,但從未真正理解背後的邏輯。特別是低年級孩子(小一至小三),他們需要更多互動與解釋,但課堂時間有限,結果知識淺薄,基礎不穩。
- 家長反饋:家長說,「學校老師教得很快,孩子回家問我,我也不懂怎麼解釋。」
2️⃣ 補習班為什麼還是學不會?
- 問題:補習班常靠無止境的題海戰術,讓學生機械式練習,但不允許思考,目標只是短期提升分數,而非培養理解力。
- 我的觀察:我在連鎖機構見過小四學生每天寫上百道數學題,考試能拿高分,但稍改題型就卡住,因為他們只記住解題步驟,沒掌握原理。家長在Dcard抱怨,「補了半年還是原地踏步!」
- 家長反饋:家長說,「補習班強調考試分數,但孩子不會靈活應用,壓力好大。」
3️⃣ 請家教為什麼效果有限?
- 問題:許多家教的重點是幫學生解題,而不是引導思考,學生依賴家教直接給答案,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我的觀察:我在連鎖機構指導過家教培訓,發現部分家教習慣直接講解標準答案,學生只是被動抄寫,沒有推理機會。結果,孩子學的只是「解法」,不是「知識」。家長說,「請了家教,孩子還是卡在基礎題上。」
- 家長反饋:家長提到,「家教教完孩子就忘了,感覺只是臨時抱佛腳。」
🤔 「機械式學習」的迷思:寫100次真的有用嗎?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學生透過大量練習能在考試中拿高分,但這樣的學習方式真的有效嗎?
事實上,許多學生並不是真正「學會」解題,而是記住了固定步驟。就像背誦考題,考試時遇到類似題目能快速答對,但稍微變化一下,馬上就卡住,因為他們從未理解概念的內涵。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補習班學生,雖然考試成績亮眼,但到了更高階段(如升學或職場),發現自己完全無法靈活應用知識——因為這些知識從來不是他們「學會」的,而是「記住」的。
我在連鎖機構觀察到,小五學生在題海戰術下,數學分數提升,但問到「為什麼這樣解法有效」,他們卻一臉茫然。家長也說,「孩子考試拿90分,但換個題型就無從下手,真讓人頭疼,到底該怎麼辦!。」
❌ 「沒有補習,成績就不會好?」這句話是錯的!
很多家長深信:「如果不補習,孩子的成績就不會好。」但你仔細想想,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補習班的「考試導向」學習方式,真的能讓孩子掌握知識應用嗎?大考的出題方式,從來不是考「你會不會解這類型的題目」,而是考「你是否理解這門科目的原理與原則」。
我在連鎖機構見過太多學生在補習班刷題拿到高分,但升上國中後,發現自己根本不會應對新題型。家長在X上說,「補了三年,孩子分數是好,但一遇到應用題就崩潰。」這種學習模式,長期看來,會讓孩子失去真正的競爭力。
⏳ 20年來,教育方式毫無進展
台灣的教育改革已經推動20多年,但現況仍然是:
- 學校:依舊趕進度,讓學生快速吸收大量知識,卻沒有時間培養思考能力。
- 傳統補習班:仍然靠無止境的考試與練習題維持教學,讓學生習慣刷題,而非真正理解。
- 普遍家教:還是在幫學生解題,提供標準答案,而不是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的學習方式,真的對孩子有幫助嗎?我曾在連鎖機構聽到家長說,「孩子補了這麼多,還是沒有進步,我真的很無奈。」這不只是學校或補習班的責任,而是整個教育體制、家長思維與社會觀念共同造成的問題。
🚀 真正的學習,該怎麼做?我的建議
身為教育顧問,我認為真正的學習應該從這裡開始:
- 建立「理解」的學習模式
不要只關注分數,而是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與「怎麼做」。例如,讓小二學生用簡單實驗理解數學公式,而不是直接背公式。 - 鼓勵獨立思考
不要只接受標準答案,而是讓孩子有機會發現自己的解法。我在連鎖機構設計PBL(專案式學習)專案,讓學生用雙語討論科學問題,效果驚人! - 減少填鴨式學習
避免無止境的題海戰術,改用互動活動,讓孩子學會舉一反三,真正運用知識。例如,我曾讓小四學生用積木建橋,結合數學與工程思考,孩子興趣大增。
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為了讓孩子「補習考高分」,而是讓他們擁有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對未來有幫助的學習!📚✨
💡 結論:學習不是「補」出來的,而是「想」出來的!
與其讓孩子在補習與家教之間疲於奔命,不如幫助他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思考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長久的競爭力!
家長們,你真的願意讓孩子繼續陷在「補習=成績好」的迷思裡嗎?還是願意幫助他們找到真正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不只是學生的問題,更是我們每個人——家長、老師、社會——該一起思考的未來!
如果你有類似的經驗或疑惑,歡迎留言告訴我,讓我們一起找到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