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戰略性思維,破解「被針對」的職場困境

用戰略性思維,破解「被針對」的職場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情緒化的受害者,解決不了問題;戰略性的思考者,才能掌握主導權。

前陣子,一位來訪者向我傾訴他的職場困擾。他覺得自己被主管特別針對:

🔹 同事也會晚進辦公室,但主管只找他談話。

🔹 下午去買咖啡,卻只有他被主管當眾詢問「為什麼出去不報備?」

🔹 無論做什麼,似乎都被特別關注,讓他倍感壓力。

這些經歷讓他感到憤怒與委屈,甚至產生了「是不是主管故意要整我?」的想法。

這種情緒,許多職場人都曾有過。但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我是受害者」的思維裡,結果往往是陷入無助,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相反地,當你用「戰略性思維」來分析,就會發現新的突破口。

1️⃣ 先搞清楚,對方為什麼這樣對你?

🔍 這些人是誰?

主管為什麼特別關注你?是因為你表現突出,還是有過失誤?是個性問題,還是某些隱藏的因素?

🔍 他們的偏見是什麼?

主管對你的不滿來自何處?是對你的工作方式有意見?還是你的資歷、背景、溝通風格與他的期待不符?

🔍 他們的動機是什麼?

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純粹不喜歡你,還是想透過「管控你」來達成某種目的?

🔍 他們什麼時候特別針對你?

是在公開場合還是私下談話?是在績效評估時,還是日常工作中?

🔍 這種局勢會持續嗎?

這是主管短期壓力下的行為,還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你該適應、改變,還是考慮換個環境?


2️⃣ 感受不公,沒用;想清楚策略,才有解方

🔸 如果主管關注你的遲到問題,你可以反向觀察——這是他一貫的標準,還是只針對你?如果是普遍要求,那麼嚴格自律、提前到公司,便能化解這個問題。

🔸 如果主管對你的行動管理特別嚴格,那麼試著主動報備,看看是否能讓他放心。如果這樣做還無法改變對方態度,那你就要思考更深層的原因——他是否在測試你?還是這就是他的領導風格?

🔸 如果你總是在會議上被刁難,那麼不妨準備更充分,甚至提前與主管溝通,讓他知道你的觀點與邏輯,而不是在公開場合被動應對。

3️⃣ 戰略性應對,而不是情緒性反應

了解對方的動機,而不是只專注於自己的情緒。

找到應對的策略,而不是等待環境自己變好。

讓自己在職場上被尊重,而不是只能爭取同情。


🔹 你可以選擇當受害者,或是選擇成為局勢的掌控者。

🔹 你無法控制別人怎麼對待你,但你可以選擇如何回應這一切。


職場不總是一片和諧,但擁有戰略性思維的人,永遠能找到生存之道。 與其沉浸在情緒裡,不如抬頭看清局勢,做出更好的選擇。

avatar-img
Jia’s CurioJourney
8會員
35內容數
我是 Jia👋 背景橫跨社會學、行銷、專案管理、職涯諮詢 正在一邊自學、一邊用 AI 完成自己的開發計畫 聊聊諮詢、AI 應用,偶爾記錄開發踩坑 📌 職涯教練服務 🔗www.jiacuriojourney.io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ia’s CurioJourney 的其他內容
有沒有過這種經驗——當別人還在分析某個行銷活動是否有效時,你已經「直覺」地知道它會成功或失敗?這種判斷力,並不是天賦,而是可以培養的技能。我原本以為這是資深專家才有的能力,直到某次工作經驗,才讓我真正理解:「案例累積」才是培養敏感度的關鍵。
許多人都有改掉壞習慣的困擾,例如熬夜。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成長並非直線,而是螺旋式上升,即使失敗重覆出現,也代表持續在不同高度上學習和進步。鼓勵讀者以更溫柔的角度看待自身進步,並相信即使過程曲折,持續努力終能有所成長。
許多人因為害怕與父母的期待不符,而在職涯選擇上感到掙扎。本文探討原生家庭對個人選擇的五種隱形影響,包含過度順從、依賴權威、否認父母缺陷、害怕衝突以及複製父母模式等,並提供擺脫這些影響的方法,例如意識到父母的價值觀並非絕對正確、建立自己的價值標準、練習做決定並承擔結果,以及允許自己與父母不同等。
本文提供六大標準,協助讀者評估 AI 工具的長期使用價值,避免陷入資訊焦慮。這六大標準包含:學習曲線與適應期、與現有工作流程的整合度、長期支援與社群活躍度、市場競爭與獨特性、付費模式與經濟可行性,以及需求深度與使用頻率。
本文探討父母神格化現象,從其形成原因、行為模式、對成人人際關係的影響,到如何察覺與調適,提供一系列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擺脫父母神格化的限制,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AI時代快速變遷的職場中,許多人感到焦慮,擔心跟不上時代腳步。本文鼓勵讀者正視焦慮,將其轉化為成長動力,透過持續學習AI工具、強化軟實力、建立學習閉環等方式,逐步提升自身競爭力,最終在職場中獲得成功。文章以種子成長的比喻,闡述紮實基礎的重要性,並強調AI並非敵人,而是可以放大個人價值的工具。
有沒有過這種經驗——當別人還在分析某個行銷活動是否有效時,你已經「直覺」地知道它會成功或失敗?這種判斷力,並不是天賦,而是可以培養的技能。我原本以為這是資深專家才有的能力,直到某次工作經驗,才讓我真正理解:「案例累積」才是培養敏感度的關鍵。
許多人都有改掉壞習慣的困擾,例如熬夜。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成長並非直線,而是螺旋式上升,即使失敗重覆出現,也代表持續在不同高度上學習和進步。鼓勵讀者以更溫柔的角度看待自身進步,並相信即使過程曲折,持續努力終能有所成長。
許多人因為害怕與父母的期待不符,而在職涯選擇上感到掙扎。本文探討原生家庭對個人選擇的五種隱形影響,包含過度順從、依賴權威、否認父母缺陷、害怕衝突以及複製父母模式等,並提供擺脫這些影響的方法,例如意識到父母的價值觀並非絕對正確、建立自己的價值標準、練習做決定並承擔結果,以及允許自己與父母不同等。
本文提供六大標準,協助讀者評估 AI 工具的長期使用價值,避免陷入資訊焦慮。這六大標準包含:學習曲線與適應期、與現有工作流程的整合度、長期支援與社群活躍度、市場競爭與獨特性、付費模式與經濟可行性,以及需求深度與使用頻率。
本文探討父母神格化現象,從其形成原因、行為模式、對成人人際關係的影響,到如何察覺與調適,提供一系列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擺脫父母神格化的限制,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狀態。
在AI時代快速變遷的職場中,許多人感到焦慮,擔心跟不上時代腳步。本文鼓勵讀者正視焦慮,將其轉化為成長動力,透過持續學習AI工具、強化軟實力、建立學習閉環等方式,逐步提升自身競爭力,最終在職場中獲得成功。文章以種子成長的比喻,闡述紮實基礎的重要性,並強調AI並非敵人,而是可以放大個人價值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