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迷惘故不懂取捨,與貪玩所以不想捨,是兩回事喔。不要在那邊說愛玩就給他玩,讀書學習以後也找不到好工作所以沒差了。我們待過補教業看得很明白,那些嘴巴最愛說讀書無用的家長,逼自己孩子最大力。這感覺比較像是鼓吹別人躺平,他家寶貝的前方才會一片坦途。 要讓學生明白取捨,不是逼他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是讓他大量的接觸實務,曉得社會運作的真實樣貌。越慢理解這些運作,越大就越會變成憤世嫉俗,全世界都應該為他服務的巨嬰。下一篇來談責任。
學生會抱持幻想,扣掉不清楚未來,其他的部分多為不知道要負責。不只是知道法律責任,還包含對自己人生的責任。
自己負責說的簡單,學生連工作都不行,怎麼替自己的行為負責?弄壞別人東西是父母在賠,在學校霸凌別人找爸媽來談,本人會意識到自己需要負責?
學生連要怎麼負責都不知道。身教言教與成本概念,培養小孩的責任感
責任是該你做的事情,就應該去執行將之完成,而當你沒有完成、放棄後會有相對應的後果。例如,工作不當導致出錯被扣薪水,無故不到被扣假,根據不同場合會有不一樣的承擔。
然而連大人都很難做到,明知今天不做往後會後悔,就是沉溺於眼前的享樂,先做了再說。如果家長就是這種性格,就不要怪小孩會跟著照做,依照學校看到的,家長越是會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小孩跟著學會負責的比例也高。
意思很簡單,責任可以教,最好的方式是身教言教,並讓小孩知道需要付出的代價。
不願意洗碗?父母幫忙洗太久了啦,讓他自己去動手,不願意就拿油膩的餐具去學校,光是同學酸言酸語就夠促使他學會了。不願意清理自己座位的垃圾,那就等著被同學修理,不會肢體霸凌也會被語言問候。一般來說,這種屬於一般技能的項目,同儕的制衡力就很大了,他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學習的責任呢?不想上課,成績低落,爛就放給他爛,要罵就罵,會走到這步的學生很少,多數有個不負責任的父母。家長的責任在於,從小就該在孩子學習意願低落時鼓勵,太過輕易的放棄時責罰,放任不會有好結果。等到上中學,身邊已經有擺爛的例子,那就會跟著一起爛。
努力不會沒用:破除非富即貧的迷思
這裡有個誤解,腦袋不好,努力也沒有用啊,那為何要努力?
沒這種事,不管是聯考還是現在的會考,分數差別就在那裡,幾分上哪間學校,只有算分跟算區間之差,學生自己很清楚彼此的差異。風評較好的技職,訓練出去的學生,日後工作平均起薪也較高,這點學生明白,但又不是那麼明白,那就是我們師長共同的責任,要讓學生及早認識這點。
說不客氣點,讓學生早點知道,社會就是有分階層,而且很多階,你的努力在哪,未來大致就會在哪一個範圍。如果都不說,放任他自己去找,依學生心理,十之八九會找兩個極端值去比較,這就是我們近年在各國都看到的一種現象,有一些青少年覺得,沒有暴富就是赤貧,他的人生只有發大財跟窮困潦倒兩種。
仔細去看,就會發現這類學生對於人生很迷惘,他沒有任何價值,所以只看價格,以為錢夠多就會變上等人。
- 編:一個是「價格」,一個是「價值」。
不信的老師可以在學校做個實驗,找個輕鬆的時候,好像突然想到,問問班上同學一個問題:「你覺得有錢人的生活是怎樣?吃什麼、用什麼?」對世界想像越扁平的,就會說餐餐吃幾千,買車都超跑,住在億萬豪宅中,還有學生說過什麼三妻四妾後宮爭寵傳,八成是小說電視劇看太多。
社會經驗不足,不懂價值只看價格
不能說這樣想像是錯誤的,但不符合多數有錢人的樣子,人的生活品味跟成長歷程有關,好比說筆者突然中彩卷幾億,會突然窮奢極慾?不會啊,我們的生活習慣就那樣了,有錢會讓我們吃東西時不再想價格,換車不會想太多,買房可以挑喜歡的地段。
但,這不代表專挑貴的啊。
有價值的人跟只看價格不一樣,意義就在這裡,沒見過億萬富翁每天吃巷口麵攤的學生,很難想像這種行為,這麼有錢還去吃麵攤?
「習慣了,而且好吃。」
要學會負責任,筆者的想法是,先懂得分辨價值跟價格。而這需要大量的資訊,了解社會實際運作的樣貌,有怎樣價值的人,他的生活會符合這個價值,沒錢要看價格決定,有錢可以不看價格決定,但不會超出這個價值以外。
當學生明白價值,才會去找尋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每當有學生來問筆者,怎樣的才能讓生活過得好,筆者都會反問他想吃什麼、用什麼,實際的東西攤開來,然後我們來算帳。
切分權責消除巨嬰邏輯,學習替自己的未來負責
在這當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又是非必要的。
必要,是你自己要替自己負責的;非必要,是別人不該替你負責的。
必要之物,食衣住行等一般開銷;非必要者,品質品味等屬於你自己想要的。
所以有學生付不出學費好可憐,我們願意出錢部分負擔,或是給予低利貸款,由國家出錢,納稅人買單。但這名學生說他必要的開銷,包括每月定期染髮、刺青、咖啡機、大麻……
正常人都會說NO。
簡單說,我們看看現在台灣的情況,是不是有一些人長大了,還在要求別人替自己的生活品質負責?選了排班工作,每天上網抱怨不能周休二日?
學生也是,多的是自己挑的工作,但面對該承擔的又不願意,只想要閃躲。

學校其實可以提供他學習「責任」該有的一切工具,只要他願意,老師就會提供相關協助。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化,學校要幫忙,家長更要去推。
責任不是件簡單的事,說可以很容易,去擔起來很難。
擔起來後,才會看見另一個世界,才不會迷惘。
下一篇來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