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吃好吃滿!告別瞎忙,專家級增肌減脂的武功秘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健身房裡的迷惘與蛋白質的江湖傳說


走進任何一家健身房,總能看到揮汗如雨的身影。有人想甩掉幾公斤,有人想練出迷人線條,有人則追求更強健的體魄。目標各有不同,但許多人的路徑卻驚人地相似:瘋狂有氧、拚命節食,偶爾舉幾下啞鈴,然後望著鏡子感嘆「怎麼都沒變」。


這背後往往忽略了一個極其關鍵的角色——蛋白質。關於蛋白質的說法五花八門,從「吃多傷腎」到「增肌聖品」,各種「聽說」滿天飛,讓人不知所措。到底蛋白質是何方神聖?它在身體裡扮演什麼角色?又該如何聰明地攝取,才能讓健身效果事半功倍,而不是瞎忙一場?今天,就來好好聊聊蛋白質這門深奧又有趣的學問,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這趟蛋白質探索之旅,不僅僅是為了增肌減脂,更是關乎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的提升。理解蛋白質的運作原理,就像拿到一張身體運作的藏寶圖,能更精準地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再只是盲目地跟風,而是真正掌握身體的需求,做出明智的選擇。從細胞的基礎建構到荷爾蒙的精密調控,從飽足感的維持到免疫力的屏障,蛋白質無處不在,默默支持著生命的運轉。


蛋白質:不只是肌肉,更是生命的建築師


提到蛋白質,多數人腦中浮現的大概是肌肉猛男或是健身餐盤上的雞胸肉。這沒錯,蛋白質確實是構成肌肉的主要原料,但它的重要性遠不止於此。把身體想像成一座極其複雜精密的城市,蛋白質就是建造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建材」和「多功能工人」。


從構成細胞膜、骨骼、皮膚、毛髮的基本結構,到負責催化體內成千上萬種化學反應的「酵素」(酶),再到傳遞訊息、調控生理機能的「荷爾蒙」(如胰島素),甚至是對抗外來病原體的「抗體」,蛋白質幾乎參與了所有生命活動。少了它,這座城市就會運作失常,甚至崩塌。


構成這些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胺基酸」,就像是不同形狀的樂高積木。人體需要約 20 種不同的胺基酸來組裝成各式各樣的蛋白質。其中有 9 種胺基酸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稱為「必需胺基酸」。這就像是某些特殊形狀的樂高積木,工廠(身體)無法自己生產,只能從外面購買(食物)。


如果缺乏任何一種必需胺基酸,許多重要的蛋白質就無法順利合成,身體機能就會受到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攝取「足夠」且「高品質」的蛋白質如此重要的原因——確保身體有充足且種類齊全的胺基酸積木,來建造和維護這座生命之城。


除了結構和功能上的角色,蛋白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非常「有感」的作用。它在維持飽足感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相較於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蛋白質需要更長的時間消化,並且能更有效地刺激身體分泌抑制食慾的荷爾蒙,讓人感覺比較不容易餓。


對於正在進行體重管理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大福音,有助於控制食慾,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同時,蛋白質對於穩定血糖也有幫助,避免血糖快速飆升後又急速下降,造成精神不濟或想吃甜食的渴望。從這個角度看,蛋白質不僅是建築師,還是個能讓市民(我們)安居樂業的城市管理者。


肌肉的秘密語言:解鎖蛋白質合成的開關


既然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主要原料,那麼身體是如何利用吃進去的蛋白質來「長肌肉」的呢?這個過程稱為「肌肉蛋白質合成」(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MPS)。可以把肌肉想像成不斷在進行「拆除」與「重建」的建築工地。運動(尤其是阻力訓練)就像是下達了拆除舊結構、準備蓋新大樓的指令,會造成肌肉纖維的微小損傷。而攝取的蛋白質,就是運送到工地的鋼筋水泥等建材。MPS 就是建築工人利用這些建材,修復受損結構,並且把新大樓蓋得更強壯、更宏偉的過程。只要重建的速度大於拆除的速度,肌肉就會增長;反之,則會流失。


在這個重建過程中,有一種胺基酸扮演著如同「工頭」般的關鍵角色,那就是「亮氨酸」(Leucine)。亮氨酸不僅是建材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能啟動 MPS 的訊號通路,就像工頭拿起大聲公,通知所有工人「開工了!」。科學家發現,要有效啟動 MPS,每一餐需要攝取足夠的亮氨酸,達到所謂的「亮氨酸閾值」。這個閾值大約是每餐攝取 2.5 到 3 克的亮氨酸。一般來說,攝取約 30 至 45 克的高品質蛋白質(像是雞胸肉、魚肉、雞蛋、乳清蛋白等),通常就能達到這個門檻。這解釋了為什麼「一次吃足夠量」比「少量多次」更能有效刺激肌肉生長。如果每餐只吃一點點蛋白質,就像工頭聲音太小,工人聽不到指令,重建工程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對於亮氨酸的敏感度可能會下降,這種現象稱為「合成阻抗」(Anabolic Resistance)。也就是說,老年人可能需要攝取比年輕人更多的蛋白質或亮氨酸,才能達到同樣的 MPS 刺激效果。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長輩容易面臨「肌少症」(Sarcopenia)的困境——肌肉量和肌力隨年齡增長而流失,影響活動能力和生活品質。了解 MPS 和亮氨酸閾值的概念,對於各個年齡層的人,特別是希望維持肌肉量、延緩老化的族群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確保每一餐都有足夠的蛋白質火力支援,是維持肌肉健康、對抗歲月痕跡的重要策略。


吃多少才夠?破解蛋白質攝取量的秘密


了解蛋白質的重要性之後,下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每天該吃多少才夠?這個問題的答案眾說紛紜。目前的官方建議攝取量(RDA)是每天每公斤體重 0.8 克蛋白質。這個標準主要是為了預防「缺乏」,確保一般靜態生活的成年人不會出現明顯的蛋白質不足症狀。但對於追求更佳體態、希望增肌減脂,或是活動量較大的人來說,這個量可能只是「低標」,而非「最適量」。


許多運動營養專家,包括 Dr. Gabrielle Lyon,提出了更高的建議:每天攝取每磅「理想體重」1 克的蛋白質(換算成公制,大約是每公斤理想體重 2.2 克)。這個建議量是 RDA 的兩倍以上,目標是「優化」身體組成和機能,而不僅僅是「避免缺乏」。


這裡的關鍵詞是「理想體重」。為什麼是用理想體重,而不是當前體重呢?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來說,身體多出來的重量主要是脂肪組織,而非需要大量蛋白質來維持的肌肉組織。蛋白質的需求量與「瘦體組織」(Lean Body Mass, LBM)的關係更為密切。用理想體重來估算,可以更貼近身體實際的蛋白質需求,避免因為過多的脂肪重量而攝取遠超實際需要的蛋白質。


那「理想體重」該如何估算?沒有絕對標準的公式,可以參考 BMI(身體質量指數)的健康範圍(18.5-24 kg/m²)來反推;或者設定一個務實、健康的體脂率目標,再計算出對應的體重;也可以評估自己感覺最舒適、活動力最佳的體重範圍。重要的是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而非追求極端的低體重。若不確定,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會是更精準的方式。


每磅理想體重 1 克蛋白質(或每公斤 2.2 克)是一個相對較高的攝取目標,是否適用於所有人?需要一些彈性考量。對於頂尖運動員、健美選手,或是在嚴格減脂期希望最大限度保留肌肉的人,這個量可能非常合適。但對於活動量普通、沒有特定增肌減脂目標的一般健康成年人,或許不需要吃到這麼高的量,稍微提高攝取量(例如每公斤體重 1.2-1.6 克)可能就足以獲得蛋白質帶來的許多好處,像是更好的飽足感和血糖穩定性。關鍵在於根據個人的目標、活動量、年齡和整體健康狀況來調整。與其糾結於一個絕對精確的數字,不如先確保自己的攝取量「高於」最低標準,並觀察身體的反應,逐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甜蜜點。


蛋白質界的都市傳說大破解


一談到要提高蛋白質攝取量,很多人心中立刻警鈴大作,腦中浮現各種「聽說」:聽說吃太多蛋白質會傷腎?聽說會讓骨質疏鬆?聽說容易得痛風?甚至聽說會致癌?這些流傳已久的說法,讓許多人對蛋白質望而卻步。


是時候來檢視一下這些「都市傳說」,看看它們到底有多少根據。首先是「傷腎」的說法。這個觀念可能源於對「已有」腎臟疾病患者的飲食建議。對於腎功能已經受損的人,限制蛋白質攝取確實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


但對於「腎臟健康」的成年人,目前並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顯示,攝取較高量的蛋白質(即使達到每公斤體重 2 克以上)會損害腎功能。身體會自然調節,將多餘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尿素)排出體外。當然,前提是腎臟功能正常,並且攝取足夠的水分來幫助代謝廢物排出。


再來是「骨質疏鬆」的擔憂。早期有些理論認為,蛋白質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會增加鈣質從骨骼中流失。但後續更全面的研究發現情況並非如此。蛋白質實際上是構成骨骼基質的重要成分,並且有助於促進鈣質吸收。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於維持骨密度和骨骼健康是「必要」的。問題往往不在於蛋白質本身,而是整體飲食是否均衡,鈣質、維生素 D 等其他骨骼所需營養素是否充足。所以,不用擔心吃足夠的蛋白質會讓骨頭變脆,反而應該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來支持骨骼的強健。


至於「痛風」,這是一種因體內尿酸過高,形成結晶沉積在關節引發的疾病。尿酸是普林(Purine)代謝的最終產物。確實某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像是動物內臟、部分海鮮(如沙丁魚、貝類)、肉湯等,普林的含量也較高。但並非所有蛋白質食物都富含普林(例如雞蛋、乳製品的普林含量就相對較低)。


痛風的成因複雜,與遺傳、肥胖、飲酒、整體飲食模式等都有關。將痛風完全歸咎於「吃太多蛋白質」是過於簡化的說法。對於沒有痛風病史的人,攝取適量、來源多樣化的蛋白質,通常不會引發問題。已有痛風者則需注意選擇低普林的蛋白質來源,並遵循醫囑控制。


最後,關於癌症的疑慮,特別是紅肉,目前科學界的共識是,加工肉品(如香腸、培根)確實與較高的癌症風險相關,但「未加工」的紅肉,在適量攝取(每週不超過 500 克)且搭配均衡飲食(富含蔬果纖維)的情況下,與癌症風險的直接因果關係尚不明確,且常受到其他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缺乏運動、肥胖)的干擾。關鍵在於「適量」與「整體飲食模式」,而非將單一食物妖魔化。


好蛋白壞蛋白?蛋白質的品質與來源大解析


知道了該吃多少蛋白質,接下來的問題是:該吃「什麼樣」的蛋白質?是不是所有蛋白質都一樣好?答案是否定的。蛋白質的「品質」主要取決於其組成的「胺基酸種類」和「身體的吸收利用率」。前面提到,人體需要 9 種必需胺基酸。如果一種蛋白質來源含有全部 9 種必需胺基酸,且比例符合人體需求,就稱為「完全蛋白質」或「高品質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牛、豬、雞、羊)、魚類、海鮮、雞蛋、乳製品(牛奶、優格、起司),通常都屬於完全蛋白質。它們提供的胺基酸種類齊全,身體可以直接利用來合成所需的各種蛋白質。


相對地,大多數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如豆類(黃豆除外)、穀物、堅果、種子,則可能缺乏一種或多種必需胺基酸,稱為「不完全蛋白質」。這並不代表植物性蛋白質不好,只是需要更聰明的搭配。不同的植物性蛋白質,其缺乏的必需胺基酸種類不同。透過「蛋白質互補」的原則,可以將不同種類的植物性食物組合在一起吃,補足彼此缺乏的胺基酸,達到接近完全蛋白質的效果。


傳統飲食中其實充滿了這種智慧,像是「紅豆飯」(豆類+穀類)、「鷹嘴豆泥配口袋餅」(豆類+穀類)。對於素食或純素者來說,了解如何搭配不同植物性蛋白質來源(穀物、豆類、堅果種子、蔬菜都要攝取),確保攝取到所有必需胺基酸,就顯得格外重要。黃豆及其製品(豆腐、豆漿、天貝等)是個例外,它被認為是植物界中少數的完全蛋白質來源。


除了胺基酸組成,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也是評估品質的指標之一,指的是吃進去的蛋白質有多少能被身體有效消化吸收和利用。一般來說,動物性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通常高於植物性蛋白質,因為植物性食物中可能含有一些抑制消化吸收的因子(如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劑),且植物細胞壁的結構也可能影響蛋白質的釋放。


評估蛋白質品質的指標有 PDCAAS(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評分)或更新的 DIAAS(可消化必需胺基酸評分),分數越高代表品質越好。這是否意味著一定要吃動物性蛋白?並非如此。植物性飲食只要注意總量攝取足夠,並且來源多樣化、善用互補原則,一樣能滿足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選擇蛋白質來源時,除了品質,也應考量個人的飲食偏好、過敏狀況、倫理考量以及食物的其他營養價值(如魚類的 Omega-3 脂肪酸、豆類的纖維和植化素等)。


吃對時機更有效?蛋白質攝取時機與分佈的藝術


知道了吃多少、吃什麼之後,還有一個常被討論的話題:什麼時候吃蛋白質最好?是不是一定要在運動後 30 分鐘內趕快灌一杯乳清蛋白,錯過就沒效了?


關於「蛋白質攝取時機」的討論,最著名的就是所謂的「合成代謝窗口」(Anabolic Window)。這個理論認為,運動的一段短時間內(通常指 30-60 分鐘),肌肉對於營養素(特別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最高,此時補充營養有助於最大化肌肉的修復和生長。這個說法有其道理,運動後肌肉確實處於需要補充能量和修復材料的狀態。來一杯含有蛋白質和適量碳水的點心或飲品,像是香蕉配豆漿、地瓜配茶葉蛋,或是方便的乳清蛋白飲,的確能幫助身體啟動恢復機制。


不過,後續的研究讓科學界對這個「窗口」的看法有所調整。現在普遍認為,這個窗口可能比想像中更長,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更久。對於大多數非職業運動員的一般健身愛好者來說,更重要的可能是「全天蛋白質總攝取量」是否達標,以及蛋白質是否「均勻分佈」在各餐之中,而非過度糾結於運動後那短短的幾十分鐘。


一項有趣的研究比較了兩種蛋白質攝取模式:一種是典型的早餐午餐少量、晚餐大量的模式;另一種則是將蛋白質較平均地分攤在三餐中。結果發現即使總蛋白質攝取量相同,蛋白質分佈較平均的那組,在維持肌肉量和促進脂肪減少方面表現更好。這再次呼應了前面提到的「亮氨酸閾值」概念——確保每一餐都有足夠的蛋白質來刺激 MPS,似乎比把所有蛋白質集中在一兩餐更有效。


那麼,比較務實的建議是什麼?首先確保全天攝取的蛋白質總量達到個人目標。其次是盡量將蛋白質均勻分配到三餐(或包含點心的四到五餐)中,目標是讓每一餐都含有至少 20-40 克的高品質蛋白質,以持續穩定地刺激 MPS。


至於運動後,不需要過度焦慮,只要在運動結束後合理的時間範圍內(例如 1-2 小時內)安排含有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正餐或點心即可。對於習慣在晚上運動的人,運動後的補充可能剛好就是晚餐。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探討「睡前攝取蛋白質」(特別是消化較慢的酪蛋白)對於促進夜間肌肉修復和合成的潛在益處。雖然效果可能因人而異,但對於希望最大化增肌效果的人來說,在睡前一小時左右補充一杯酪蛋白飲或吃些茅屋起司,或許是個可以考慮的策略。


蛋白質與運動的完美組合


前面花了許多篇幅討論蛋白質本身,但若想達到最佳的體態改善效果,絕對不能忽略它的最佳拍檔——運動,特別是「阻力訓練」。蛋白質提供了建造肌肉的原料,而阻力訓練則是下達「建造」指令的訊號。


兩者結合,才能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驚人效果。想像一下,光是把一大堆鋼筋水泥(蛋白質)堆在工地,卻沒有工人去施工(阻力訓練),那也蓋不起大樓。反之,工人空有施工指令,卻沒有足夠的建材,工程也無法順利進行。唯有原料充足且指令明確,才能有效率地建造強壯的肌肉。


一些研究清楚地展示了這種協同效應。在一項比較不同飲食對減重效果的研究中,即使在沒有安排額外運動的情況下,攝取較高蛋白質(佔總熱量 30%,分佈較平均)的那組,相較於攝取標準蛋白質(RDA 量,集中在晚餐)的組別,不僅減去了更多的總體重,更重要的是,他們減掉了顯著更多的「脂肪」,並且流失了更少的「瘦體組織」(肌肉)。這顯示了蛋白質本身的「保護肌肉」效果,在熱量赤字的減重過程中,能盡量避免身體分解寶貴的肌肉來獲取能量。這對於維持代謝率和避免復胖至關重要。


另一項研究則直接比較了蛋白質攝取量與運動的結合效果。研究對象是體重過重的中年女性,她們被分成四組:低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運動、高蛋白飲食、高蛋白飲食+運動。這裡的「高蛋白」定義為每天每公斤體重 1.6 克,而「運動」內容其實非常基礎,僅包含每週五天 30 分鐘的步行,加上兩天簡單的徒手阻力訓練(像是瑜珈動作、深蹲、弓箭步等)。


結果令人矚目:單純提高蛋白質攝取,就能比低蛋白組減去更多脂肪、保留更多瘦肉。而「高蛋白飲食+運動」這一組的效果更是驚人,相較於「低蛋白飲食+運動」組,她們多減掉了將近一半的總體重(46% more),多減去了六成的脂肪(60% more),並且少流失了四成的非脂肪組織(40% less)!這強烈證明了,即使只是非常簡單、容易執行的運動,只要結合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能對身體組成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這給了所有想改善體態的人一個強心針:不需要成為健身狂魔,聰明吃、規律動,效果就能看得見。


實戰演練:把蛋白質知識變為日常習慣


理論知識再豐富,終究要落實到每天的餐盤和生活中才有意義。如何將這些關於蛋白質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可行的日常習慣呢?關鍵在於「規劃」與「選擇」。


試著估算一下自己目前的蛋白質攝取量與目標攝取量。可以使用一些飲食記錄 App 或網站來輔助,了解自己常吃的食物大概含有多少蛋白質。接著思考如何在三餐中更均勻地分配蛋白質,並確保每餐的份量足夠。早餐常是容易忽略蛋白質的一餐,試著加入雞蛋、無糖豆漿、希臘優格、或是前一晚剩下的雞肉或魚肉。


午餐外食時,自助餐可以選擇蒸魚(或鯖魚便當之類得)、滷雞腿、炒肉片、豆腐等;便當中主菜的份量要足夠;吃麵時多加一份燙青菜和滷蛋或豆乾。晚餐相對容易攝取足夠蛋白質,但要注意烹調方式,避免油炸或過度勾芡。


除了正餐,善用「點心」來補充蛋白質也是個好方法。下午肚子餓時,與其吃餅乾、麵包,不如選擇一顆水煮蛋、一小把堅果、一杯無糖優格、一小份毛豆,或是方便的即飲乳清蛋白。這些點心不僅能提供蛋白質,也能增加飽足感,避免下一餐暴食。學會看食品標示上的蛋白質含量,對於做出更聰明的選擇很有幫助。超市裡的雞胸肉、鮪魚罐頭(水煮)、冷凍毛豆、盒裝豆腐、無糖豆漿等,都是方便取得且蛋白質含量不錯的選項。自己備餐時,可以一次多準備一些蛋白質食物(如烤雞胸、滷牛肉、水煮蛋),分裝冷藏或冷凍,忙碌時就能快速搭配食用。



重點摘要:

  • 蛋白質是生命基礎: 不只建構肌肉,還參與酵素、荷爾蒙、免疫等多種生理功能。
  • 肌肉合成靠刺激: 蛋白質(尤其亮氨酸)是原料,阻力訓練是訊號,兩者結合才能有效增肌。
  • 吃夠是關鍵: RDA 僅為低標,追求優化體態者可考慮提高至每公斤理想體重 1.6-2.2 克。
  • 理想體重估算: 蛋白質需求與瘦體組織相關,用理想體重估算對過重者更合理。
  • 破除迷思: 對健康成人,適量高蛋白飲食不傷腎、不損骨、未必引發痛風或癌症,重點是來源與整體飲食。
  • 品質與來源: 動物性蛋白通常為完全蛋白,植物性需互補搭配,來源多樣化很重要。
  • 均勻分佈: 將蛋白質均勻分配至各餐(每餐 20-40 克),可能比集中攝取更能持續刺激肌肉合成。
  • 運動神助攻: 蛋白質結合阻力訓練(即使是輕度)能顯著提升減脂、保肌效果。
  • 落實生活: 規劃三餐與點心,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搭配規律阻力訓練,持之以恆是王道。



加入羊羹學堂,解鎖專屬知識與成長機會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文章會有試閱開放期,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專屬會員福利與成長旅程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前往鎖定當前通行證活動方案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avatar-img
迷途的羊羹
27會員
286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迷途的羊羹 的其他內容
想過「吃」不只是為了飽足,更是關乎「何時吃」與「如何吃」嗎?斷食,並非挨餓,而是一種古老又強大的養生之道。透過策略性地限制飲食,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帶來超越體重計數字的驚人改變。從細胞更新到代謝調節,探索斷食如何影響身體的運作,並了解各種斷食方法,以及如何安全地將其融入生活。
我們探討了晝夜節律對健康的影響,從大腦中的主時鐘如何調控身體節奏,到每個器官的最佳運作時間,晝夜節律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睡眠、飲食、新陳代謝和藥物療效。我們也討論了如何透過增加自然光照、規律作息、調整飲食時間等方法來優化晝夜節律,達到更健康的生活。
想知道食物除了填飽肚子,還能怎麼幫助我們更健康嗎?其實,身體裡有五大防禦部隊,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健康!從血管新生到免疫系統,每一個都和我們吃的息息相關。透過吃對食物,就像幫這些部隊補充能量、升級裝備,甚至還能「餓」死壞細胞!
一起探索超加工食品的真相吧!我們將揭開這些食物如何利用食品科學、行銷策略和神經科學,操控我們的味蕾和心智。 此外,我們還會探討社會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習慣,並提出政策法規和個人行動的建議,幫助我們選擇健康的食物,逃離超加工食品的陷阱!
我們將探索腸道與心理健康之間的深層關聯,了解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情緒、行為和整體健康。討論飲食多樣性和發酵食品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並分享如何通過調整早餐和逐步改變飲食習慣來改善心理狀態。同時,思考台灣早餐文化的挑戰,鼓勵創新以支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是覺得睡不飽、白天沒精神嗎?來看看光線跟我們身體裡那個「生理時鐘」的關係吧!搞懂早上曬太陽有多重要,還有光線怎麼影響那些讓我們想睡、想醒來的激素。從怎麼曬太陽才對,到晚上滑手機的藍光到底有什麼影響,都一次告訴。還有一些小撇步,像是固定時間睡覺、讓房間暗暗的,都能幫打造好作息。
想過「吃」不只是為了飽足,更是關乎「何時吃」與「如何吃」嗎?斷食,並非挨餓,而是一種古老又強大的養生之道。透過策略性地限制飲食,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帶來超越體重計數字的驚人改變。從細胞更新到代謝調節,探索斷食如何影響身體的運作,並了解各種斷食方法,以及如何安全地將其融入生活。
我們探討了晝夜節律對健康的影響,從大腦中的主時鐘如何調控身體節奏,到每個器官的最佳運作時間,晝夜節律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睡眠、飲食、新陳代謝和藥物療效。我們也討論了如何透過增加自然光照、規律作息、調整飲食時間等方法來優化晝夜節律,達到更健康的生活。
想知道食物除了填飽肚子,還能怎麼幫助我們更健康嗎?其實,身體裡有五大防禦部隊,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健康!從血管新生到免疫系統,每一個都和我們吃的息息相關。透過吃對食物,就像幫這些部隊補充能量、升級裝備,甚至還能「餓」死壞細胞!
一起探索超加工食品的真相吧!我們將揭開這些食物如何利用食品科學、行銷策略和神經科學,操控我們的味蕾和心智。 此外,我們還會探討社會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習慣,並提出政策法規和個人行動的建議,幫助我們選擇健康的食物,逃離超加工食品的陷阱!
我們將探索腸道與心理健康之間的深層關聯,了解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情緒、行為和整體健康。討論飲食多樣性和發酵食品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並分享如何通過調整早餐和逐步改變飲食習慣來改善心理狀態。同時,思考台灣早餐文化的挑戰,鼓勵創新以支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是覺得睡不飽、白天沒精神嗎?來看看光線跟我們身體裡那個「生理時鐘」的關係吧!搞懂早上曬太陽有多重要,還有光線怎麼影響那些讓我們想睡、想醒來的激素。從怎麼曬太陽才對,到晚上滑手機的藍光到底有什麼影響,都一次告訴。還有一些小撇步,像是固定時間睡覺、讓房間暗暗的,都能幫打造好作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想減重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嗎?在這篇減重攻略中,將探討如何透過調整飲食習慣、改變日常生活方式、進行適當運動以及提高基礎代謝率來達到減重目標。不論你想透過增加運動來燃燒脂肪,還是希望透過飲食控制來減少熱量攝取,這篇文章都能幫助你在減重之路上事半功倍。 【減重必看】一文看懂什麼是基礎代謝率|為什麼有
各位晚安,感謝你閱讀此篇文章 最近在ig部落格經營得越來越順暢 四月春暖花開,我進行減肥活動也已經一陣子了 飲食控制也有了兩個月多 我收集了一些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資訊 分享給大家,讓我們腹肌出現體脂肪再見 1、盡量吃原型食物或是少加工食物 原型食物指的就是看得出原本是什麼的,例如肉類/蔬
Thumbnail
了解熱量在體內運作的方式,嚴格控制碳水的重要性。關於進食順序的方法,建議在進食前喝水500cc,優先吃含蛋白質的食物,加上運動後,可以有效控制體重。最重要的是尋找屬於自己一套可以長期執行的減重方式。
Thumbnail
今天量了inbody, 體重少一公斤,肌肉少一公斤,脂肪多一公斤!!教練說:少了運動就要增加飲食=蛋白質。但能運動是最好的。可能想想要如何規劃運動?卻又不影響我的身體還有人工血管的部分,也不能太激烈。 回家跟媽媽說,她只聽到我體重少一公斤,叫我要多吃顧好身體,多喝飲品,然後要勇敢,說土城大阿姨很勇
Thumbnail
還要記得追蹤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時時提醒你關於健康的點點滴滴,累積健康就靠郭師妙營養師→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Thumbnail
減肥重要的不僅只是運動,其中搭配飲食更為重要,只要你能搭配好瘦身飲食菜單,那麼你在減肥的道路上就會更加的順利,當然要怎麼吃?吃什麼?這一些都非常的重要,以下小編不僅要告訴你瘦身飲食菜單,還要告訴你三大飲食的原則,這些東西不吃才會更容易瘦身成功!
這幾天遇到了一位正在進修營養師的朋友 與她聊天我獲益良多,這邊與大家分享,讓我們一起脂肪消失腹肌出現! 營養師,我建議的健康飲食計畫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1. 多樣化飲食 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至少 約400克,選擇多種顏色和種類,以攝取不同的營養素。 全穀物:選擇全麥麵包、糙米、燕麥等,而非
Thumbnail
這段文字探討了瘦子增肌增重的困難。作者提出問題:為何吃很多卻難增重?強調了食量應與身體反應結合,而不僅看份量。最後鼓勵瘦子多吃以實現目標。
Thumbnail
很多人以為想減肥,就要拼命「動滋!動滋!」動起來,以為動得多就會瘦得快, 其實真的是大錯特錯啊,以飲食與運動的關係看來,飲食大概佔7成,而運動是佔3成,所以如果運動完依然大吃不喝沒有節制,還是無法下降體重的啊! 所以,要瘦還是要忌口,趕快學起來! 切記1. 不要暴飲暴食,尤其是外食人更是要
Thumbnail
來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你不只喝湯還有料!~還能知道運動前後怎麼吃才能健康又營養!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想減重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嗎?在這篇減重攻略中,將探討如何透過調整飲食習慣、改變日常生活方式、進行適當運動以及提高基礎代謝率來達到減重目標。不論你想透過增加運動來燃燒脂肪,還是希望透過飲食控制來減少熱量攝取,這篇文章都能幫助你在減重之路上事半功倍。 【減重必看】一文看懂什麼是基礎代謝率|為什麼有
各位晚安,感謝你閱讀此篇文章 最近在ig部落格經營得越來越順暢 四月春暖花開,我進行減肥活動也已經一陣子了 飲食控制也有了兩個月多 我收集了一些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資訊 分享給大家,讓我們腹肌出現體脂肪再見 1、盡量吃原型食物或是少加工食物 原型食物指的就是看得出原本是什麼的,例如肉類/蔬
Thumbnail
了解熱量在體內運作的方式,嚴格控制碳水的重要性。關於進食順序的方法,建議在進食前喝水500cc,優先吃含蛋白質的食物,加上運動後,可以有效控制體重。最重要的是尋找屬於自己一套可以長期執行的減重方式。
Thumbnail
今天量了inbody, 體重少一公斤,肌肉少一公斤,脂肪多一公斤!!教練說:少了運動就要增加飲食=蛋白質。但能運動是最好的。可能想想要如何規劃運動?卻又不影響我的身體還有人工血管的部分,也不能太激烈。 回家跟媽媽說,她只聽到我體重少一公斤,叫我要多吃顧好身體,多喝飲品,然後要勇敢,說土城大阿姨很勇
Thumbnail
還要記得追蹤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營養師時時提醒你關於健康的點點滴滴,累積健康就靠郭師妙營養師→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Thumbnail
減肥重要的不僅只是運動,其中搭配飲食更為重要,只要你能搭配好瘦身飲食菜單,那麼你在減肥的道路上就會更加的順利,當然要怎麼吃?吃什麼?這一些都非常的重要,以下小編不僅要告訴你瘦身飲食菜單,還要告訴你三大飲食的原則,這些東西不吃才會更容易瘦身成功!
這幾天遇到了一位正在進修營養師的朋友 與她聊天我獲益良多,這邊與大家分享,讓我們一起脂肪消失腹肌出現! 營養師,我建議的健康飲食計畫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1. 多樣化飲食 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至少 約400克,選擇多種顏色和種類,以攝取不同的營養素。 全穀物:選擇全麥麵包、糙米、燕麥等,而非
Thumbnail
這段文字探討了瘦子增肌增重的困難。作者提出問題:為何吃很多卻難增重?強調了食量應與身體反應結合,而不僅看份量。最後鼓勵瘦子多吃以實現目標。
Thumbnail
很多人以為想減肥,就要拼命「動滋!動滋!」動起來,以為動得多就會瘦得快, 其實真的是大錯特錯啊,以飲食與運動的關係看來,飲食大概佔7成,而運動是佔3成,所以如果運動完依然大吃不喝沒有節制,還是無法下降體重的啊! 所以,要瘦還是要忌口,趕快學起來! 切記1. 不要暴飲暴食,尤其是外食人更是要
Thumbnail
來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讓你不只喝湯還有料!~還能知道運動前後怎麼吃才能健康又營養! ↓↓↓↓↓↓↓↓ https://www.facebook.com/kuodietitian 郭師妙營養師的心靈雞腿加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