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於我們的生命是如此重要,學習時間管理自然變成成年人的重要課題。但,若我們沒有站在生命使用者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時間,很有可能會陷入「效率陷阱」之中。反而浪費的自己的時間。
最近讀了〈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它在討論的是時間之於我們一生而言,到底有何意義的書。書名的四千週代表什麼?如果我們用台灣的平均壽命男性81歲、女性84歲來算,那分別是四千兩百一十二週跟四千三百六十八週。可以說,運氣好的話,人生大概四千週那麼長。作者選擇用週來預期壽命,是比較少見的角度。一般人不太會用週來思考自己的生命。為此我還問了一圈身邊的有人,請大家不要計算給我一個預估,人的一生大概有幾週。你已經知道答案了,不過我可以跟你分享,我聽過最多的是一萬週。一萬週大概有兩世紀那麼長。從現在往回推,大概是1824年,也就是清朝的道光年間。
我覺得這就是作者要的效果,換一個我們不常見的單位,陌生化我們熟悉的東西,給我們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們能重新檢視,也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議題「時間管理」。
在談任何管理之前,不考慮手上有多少東西要分配,都是不講道理的。做為人生最重要的資產「時間」。在管理它之前,當然要先盤點盤點,看看還有剩多時間可以分配。這四千週,就是我們多數人的總籌碼。
作者選擇用週算,可能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仔細想想,週可以說是最能代表現代思想的時間週期。從小到大,不論在學校或者工作,週可以說是我們最常使用的週期單位。從排課表、業績結算、休假、約會,各種生活日常,我們都很習慣用週作為單位思考。所以用週來思考,對現代人來說,也許是最能實際感受,並且最能準確預估還有多少時間的單位。
這也反應了我們現代人看待時間的週期越來越短,我們的時間觀念跟比古人加速很多。我們看待生命的方式,也需要跟著時間關的改變作一些調整,重新檢視新老觀念的衝突就是這本書的重點。
其實不只是週,現在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朝九晚五,排修放假。把時間當成某種有價值的資源,也是非常現代的事情。
能說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話,直接概括了我們現代人的時間觀。若我們不把時間視為像金錢一樣可計算的資源,就沒有管理一說了。
所以「時間管理」的其實是專屬於現代人的概念。
那麼,把時間當金錢這種觀念,是怎麼來的呢?在談怎論怎麼管理我們剩餘時間前,我們必須先釐清,我們看待時間的方式是怎麼來的。
其實,在工業革命以前,大多數人對時間並不敏感,多數人甚至不需要錶。因為他們不需要對時間精確掌握到一分鐘、一秒鐘。他們的時間感主要是依靠外在事件變化而定。太陽出來就起床,春天到了就播種。
日常的行程安排大多都受到外界環境限制,種下去種子成熟要固定的生長時間,烤個麵包,發酵也要固定的時間。你不可能為了早點採收作物,冬天就先把種子撒下去,人只能依照自然節奏活動。沒有太多的人為加速空間,也沒有非要在某一天的某一秒把種子放下去才能生長的道理。
那事情是怎麼變成今天這樣的呢?
可以說是打工人的出現,讓人類時間觀念改變了。
以前你有一把鋤頭、一隻老牛跟一塊田,你應該就能養活自己了。但工業化、能源革命後,工作用的機械設備,已經不是個人能負擔的,社會開始出現資本集中的現象。
在流水線工廠出現後,生產工作更是變成人類必須要配合機器。為了更有效率的使用機器生產,集中大型工廠就出現了。大型工廠需要大量的人力參與。勞動人口也紛紛集中到工廠周邊的城市。多數人的工作不再是自己可以完成的。他們必須到工廠內配合機具生產。並且要配合其他工人的作息,才能從事生產工作。大量的工人聚集在一起,就需要管理技術了。經濟的分工與科學管理技能變得普遍。從此!早七晚八的打工人就誕生啦!
這種科學管理,為了最大化機械生產,開始幫工人排班。從此以後,你要當個合格的打工人,準時上班,變成你的基本素養。你七點的班,總不能因為太陽冬天比較晚出來,你十點才到吧。手錶的就像工作鐐銬一樣,漸漸銬在所有打工人的手腕上了。
很快,聰明的老闆,開始把人力當成資源。而計算人力資源最簡單的單位,就是你的工時。打工人一天在廠十個小時,這十個小時就老闆花錢買來的「人力資源」。而一旦企業主開始把你當成資源計算,那「效率」的概念就很自然會出現。畢竟,工人一天工作十小時,原本只生產十個成品,老闆要付工人100元。透過流程優化,讓效率提升,工人一天變成能生產三十個成品,通常還是付100元。就算給他績效獎金50塊,薪水加到150元,老闆還是大賺。
直到今天在更短的時間,生產更多的物品,都還是對「效率」這個概念的主流解釋。激烈的商業競爭,讓效率的概念被廣泛接受。企業主如果不向員工壓榨效率,在競爭市場中遲早會落敗倒閉。所以效率好的工人就是好工人,一旦管者這麼想時間久了,身為打工人的你我也會這麼想。因為提升自身的效率,被僱傭機會就更高。作為勞工培育機構的學校,更是認真努力的普及效率概念。
就這樣,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資源
這種效率至上的功績主義概念。漸漸成為我們世界的主流思想了。用「效率」或「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待我們花出去的時間。也就像預設的系統一樣,被植入我們腦袋裡面。
讓我們回到那四千週,稍微計算一下,看看我們還剩下多少週。看著剩下的格子,難免會感到焦慮。我們會思考已經過去的時間,自己是怎麼渡過的呢?那些時間到底給我帶來了什麼?也會去思考,即將到來的時間,我還能幹嘛,能創造什麼。畢竟,這就是人生僅存且最重要的「資源」不是嗎?
如果我們把這一生表格化,給每一週一個格子,製成一張表。每渡過一週,就劃掉一格。若你也想畫畫看,感受一下自己的渡過了多少週,你可以在資訊欄下載我做好的表格。看著剩下的格子,我們很自然的會想。完蛋了!我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為了善用這些時間,我們理所當然的會認為要盡量多的去完成更多事,去提高我的效率。
一旦意識到這點,我們變得更不敢隨意放鬆擺爛了。有的人假日再也不敢隨意放鬆出遊了。為了更有效率的利用剩餘時間,那些無法提高生產力的休閒都要被拒絕了。空閒時期我們寧願多讀點書,但不是隨便的書唷!文學、小說、漫畫這類對生產力沒有幫助的書是不能讀的。工作方法、投資理財、經濟趨勢這類才行。
以前會去的聚會漸漸不去了,改成去連結人脈的商會或者能拓展人脈的活動。無效的人脈連結漸漸不在你的考慮之中。沒辦法,為了活用剩下的格子。我們必須放棄所有無生產力的活動,讓自己的時間更有產值。
就連難得的長假,我們也被這種效率觀念驅使。我們可不希望人生白白度過,我們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塞入更多樣化的體驗,畢竟生命就是一切經驗的總和不是嗎?效率至上的思考方式,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只要我持續拓展自己的體驗,生命的密度也就會跟著上升了。生命的價值,彷彿也會跟著增加,對吧?
那我是不是有可能用一輩子活出三輩子的體驗呢?
追逐效率與生產力的生活雖然很累,但我們還一直投入,是因為周圍一直有一種聲音在鼓勵我們。它會跟我們說,你過得很充實。加油!再撐一下!現在最重要的是把握時間,有效率的運用這些時間。休息是不可能休息的!
等到我們升職加薪、財富自由、結婚生子、小孩畢業、光榮退休。
等到那一天,我就可以想幹嘛就幹嘛了。
等到那一天,我想躺平就躺平,想擺爛就擺爛!
愜意與平靜是留給成功人的,只要我成功就換我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作者認為,長期投入在這種生活中,總有一個時刻,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好像被困住了。
覺得,怎麼好像我效率越高,幸福快樂好像就越遠了呢?我們努力把效率提升,不斷學習各種工作方法。以為更快的完成事情,我就能有更多的時間。
畢竟我們之所以提升效率,不就是為了創造更多自己的時間嗎?
去做我真的想做的事情,不是嗎?我們是為了讓自己生活更輕鬆,才努力去學習時間管理的不是嗎?但你很快就發現,事情不是這樣運作的。
我們的效率更高了,工具變多了,學會很多任務管理工具。完成了更多事,但你發現你感覺更累了,任務清單越來越長。因為每件事都可以更好,一但我們發現可以更好的空間,效率主義是不會輕易放過我們的。一樣是工作,一樣一個月的時間,能領更高薪水我幹嘛不領呢?一天一樣是二十四小時,我多拿兩個小時出來工作,收入可以更高為何不呢?
任務清單就這樣像海水一樣湧來,因為當世界發現你有完成更多工作的能力
發現你是能完成工作的那個人。代辦事項就是會源源不絕地淹沒你。就因為你可以解決掉所有任務。
更糟糕的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覺得時間越來越快。小時候覺得一週無比漫長。現在一季的時間,就像一眨眼一樣,撲的就消失了。我們發現剩下的格子,用非常恐怖的速度急速消失。好像我們的生命也受通膨影響一樣,時間在生活中越來越薄。被貶值到難以支付工作與日常瑣事以外的事情。
我們再回頭看看那四千週,會發現說有四千週,可能還太樂觀了。最早的二十年我們能決定的事情很少。最後的五到十年,我們的身體行動力很弱。原來,我們真正有行動力的時間是這麼的少。到底要怎麼做時間管理,才能有效利用這段時間,讓它發揮最大價值呢?
哪一套時間管理系統,能幫我們?
你可能發現了,用效率視角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只會迎來無止盡的工作、工作、再工作
這條路只會引導我們無止盡的提升工作強度,作者認為,現在是說實話的時候了!
時間管理的真相!
就是,其實我們沒辦法管理時間,若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時間之於我們
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過去,未來跟現在。因為時光是無法倒流的。
所以關於過去的種種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時間跟我們沒有關係了,而關於未來的一切,我們無法預估。
我們開啟一項行動,不論是努力讀書、努力工作、投資理財,都希望未來的某天,這些努力能為我們帶來結果。但明天與意外到底哪個先來,你永遠說不准,生命的終點在哪每個人都不一樣。
就算我們能安安穩穩的活到預期壽命。但你付出的努力是否能如你預期的獲得回收?我們根本無從判斷,我們能決定的事太少。最後,關於現在。現在是最難被我們掌握的時刻。
當我們集中精神想要感受當下時,當下也就在那一刻,成為過去。現在,就像源源不覺流過我們的水流,我們永遠無法把握它
一旦我們仔細思考時間的這三個構成,很容易發現,我們其實無法擁有時間,或者可以說,其實我們就是一段時間。一段從出生到死亡,長度不明的時間段,就是構成我們的元素。
我們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顆引燃的炸藥,引線已經點著了,火星不斷向炸藥的方向前進,我們不知道這條引線的長度,只知道在終點一定有顆炸藥,最後的結局一定就是爆炸。
這個時間的真相,引出時間無法管理的原因。因為在管理某項資源時,有幾個重點
首先是我們要能掌握資訊的總量,既然我們不知道自身時間的盡頭在哪。
有可能在下週,也可能是十年後,無法掌握庫時間的存量,我們就沒辦法真的計算出,每段時間的價值。如果你知道今年底生命就要結束了,陪伴家人一定會比投入工作重要。
但如果知道自己還五十年健康人生可過,那這兩天熬夜加個班,換取升職加薪的機會,可能就顯得很明智。
但真相是,我們不知道。資源管理的第二個重點,是品質必須有可預期性
時間,在我們生命不同時段。價值跟樣貌都很不一樣,最後的幾年,跟二十三十歲的幾年,同樣是一年的時間。它們適合花用的方式就很不一樣,生命末期的活動力,顯然會低於青壯年時期。要我們85歲再去玩滑翔飛鼠裝,顯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我們就是時間,期望用效率提升的方式去作時間管理。逼迫自己去完成更多更多的工作,就好像一個大力士,想把自己練的更壯,試圖把自己憑空舉起一樣。
他再怎麼訓練這個目標都是不可能的
既然從整體人生視角來說時間管理,是不可能的。那為什麼我們整個社會都如此癡迷效率與時間管理呢?如果我們把這種視角,侷限的用在某些工作上可能沒關係。畢竟一筐髒衣服能快點洗乾淨,當然是好的。
到這裡我們也發現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提升「效率」的。問題不是我們把時間當成資源的視角。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只有把時間當資源的視角。我們被效率主義馴化成只有一種思考方式的人。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經發現,把我們的時間當成資源,是雇主的視角。是一種去人格化的視角,把我們當成商品的角度。若我們只有這種視角看待自己的時間,那我們就會成為自己的壓榨者。
一旦我們習慣把時間視為金錢或者一種生產力資源。在資本主義社會的 環境中。我很自然會認為資源就一定要投入到未來會有產值的事物上。一件事如果未來無法產生收益,那它現在就不值得投入資源。
我們就是在這種觀念下,放棄很多愛好。放下吉他,擱置運動。不為什麼,就因為這些活動沒有產值。我們必須要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
不管你做什麼,總有一天你個人的產值會歸零的。而且不要忘記,我們永遠不知道此生的盡頭在哪。不知道庫存,我們就永遠無法計算某個活動花費的時間是否划算。
稍微觀察我們就能注意到,對自身時間控制力越高的人,越是獨善其身。因為把時間當成資源來管理,是非常個人主義的觀點。在這種觀點下,若你想要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你只能盡量隔絕他人。可以說絕對的時間控制,等於絕對的孤獨。
一個我們不能忽略的現實,就是我們最多只能控制自己的時間安排。但生命中大多重要的、值得留戀的事物,都不是我們自己一人能完成的。很多讓我們幸福的事物,是牽涉到他人的。家庭聚會,總要配合大家的時間表吧?好友聚會也要彼此討論配合吧?要結婚要與另一半調配生命的時間表。
更不用說有了孩子我們的時間將更難控制,可以說合理的配合他人,是幸福與快樂的基本配方。但這些時間,有多少被我們拿去換成產值了呢?
它划算嗎?
我們可以想想,有多少本該發生的校園甜蜜戀愛,就因為因為一句浪費時間,無疾而終呢?不會結婚的戀愛,真的只是浪費時間嗎?
不!每一段認真投入的關係,都是生命中的重要組成。
少了這些部分,只考慮能不能為未來產生效益的話,那我們的生命還能剩什麼呢?
只剩生產力嗎?
所以真正有效的個人時間管理法,要從改變看待時間的觀點開始。我們要先分離出傳統將時間單純視作資源觀念。我們不用丟掉,我們跟人合作時還是用得上它。
傳統的效率觀念幾乎不把人類的死亡、意外、年老衰弱納入考慮。這種視角是抹殺個人性的,是把自己當成工具的視角。
因為對傳統工廠而言,時間是同質性的。作業線上有工人在運作就好,實際上是哪一個工人並不重要。站在資本與企業的角度,如此思考也許合理。
但只有吸血鬼,才會不去意識到自己總有一天會死亡。或者有可能會碰到意外。這種永生般的觀念,對我們凡人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一但用這種觀念看待自己,我們將會錯過許多重要但無產值的事情。
而且這個世界不是真空的,我們玩的不是單機遊戲。你可能想著我創業加班,熬過八年十年公司穩定了,我就可以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了。
但八年、十年後的市場,非常難說,有多少人能在八年前預料到2023年的AI大爆發?
又有多少創業者因為這波難以預料的爆發遭受衝擊?
若我們當下大多數的行動,都是幫未來遙遠的某個目標投資。最後我們很可能會大失所望,途中放棄的一切也都無法喚回了。在進入真正合理的時間管理思維前,讓我們先把傳統的吸血鬼思維往旁邊放一放。挪出空間準備放入新的視角
我們要引入,我們就是時間本身的視角。理解時間不能儲存、無法預估庫存量,就連我們現在在談論的四千週,也只是個理想值。畢竟,如果明年一顆彗星砸下來、戰爭爆發或者又出現什麼病毒。
假設人類開始大滅絕,你我的四千週可能都要提早結束了。誰都不敢說這不可能,對吧。一旦我們開始這樣看待自身時間,我們自然會發現,個人其實很渺小。
而真正有效的時間管理前提,就是要我們先接受個人很渺小,一生很短暫的現實。
只有如此,接下來才能討論怎麼辦。
我們今天討論了工業化後的時間觀念怎麼形成的,以及將時間視為資源的方式怎麼催生出效率主義。效率主義又是怎麼影響我們個人,讓我們開始自發的提升效率,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自動的去塞入更多更多的工作。
最後我們揭露了時間的真相,那就是其實我們無法真正地管理時間。因為作為個人,我們就是時間本體。其實我們對此生的總長,是一無所知的。這讓一昧追求效率的觀念變成陷阱。它可能讓我們來不及追求那些我們真正在乎的事物。
一生的時間就這樣結束了。
那怎麼辦呢?下篇我們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