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該做某件事,卻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行動,甚至放棄。像是運動、閱讀、創作,甚至是工作上的重要報告,總覺得「等等再說」,最後變成手忙腳亂。
拖延症不只是「懶」,它其實是一種心理習慣,是一連串的想法、情緒和行動糾纏在一起的結果。有些小拖延影響不大,但當拖延開始影響工作、生活,甚至讓你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時,那就該想辦法改變了。
一般來說造成拖延會有這幾個主因:
1. 大腦不喜歡改變,習慣待在舒適區
我們的大腦傾向選擇最輕鬆的事情,像是滑手機、看劇、打遊戲,因為這些活動不需要動腦。不拖延,意味著你要開始動腦、花精力去做事,而這對大腦來說,實在太累了。
2. 完美主義,讓你不敢開始
「如果做不好怎麼辦?」這種想法會讓我們一直拖,因為害怕結果不夠完美,寧願找藉口拖延,等到最後才隨便完成,這樣即使失敗了,也能對自己說:「反正我只是沒時間做得更好。」
3. 害怕失敗,索性不開始
有些人拖延,是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不夠聰明,怕做了之後會失敗。與其面對失敗的可能性,不如乾脆不開始。
4. 壓力太大,讓人卡住不動
有時候,壓力大到讓人無法動彈,感覺怎麼開始都不對,於是一直拖延,期待自己「準備好」的那一天。但事實上,那一天可能永遠不會來。
方法 1:改變想法,破解拖延的心理陷阱
關鍵在於改變「拖延」的想法,可以利用ABCDE 模型,幫助你重新思考:
A.事件(Activating Event): 你需要完成某件事,例如「下週三要交報告」。
B.信念(Belief): 你告訴自己「還有時間,等到週二再說」。
C.結果(Consequence): 週二才開始,導致趕工,品質不好,壓力爆表。
D.質疑(Disputation): 反問自己:「為什麼要等到週二?早點開始不是更輕鬆嗎?」
E.新行動(Effect): 你決定今天就開始寫,分段完成,週三交件前可以輕鬆修改。
實際應用:
我知道今天必須寫出一篇文章,目前沒有靈感,沒關係我先滑手機找靈感好了,浪費了一堆時間,題材沒找到,連文章開頭也沒著落,心情很糟。
如果我不特意找題材,只要先寫起床後的感受即可,雖然不是期許的完美文章,但至少已完成一天的任務。
方法 2:控制情緒,面對拖延的衝動
每次想拖延時,試試這個「五分鐘抗拖法」:
當你想滑手機、做別的事情時,對自己說:「等一下,我先坐在這裡五分鐘!」 你不一定要馬上開始工作,但只要坐在那裡,感受自己的「拖延衝動」,你會發現這股衝動慢慢減弱,然後你就能開始做事了!
實際應用:
創作時,突然很想刷手機?告訴自己:「再等五分鐘!」過了一會兒,你可能就能繼續專注下去。這個方法能幫助你訓練專注力,減少拖延!
方法 3:快速行動,別讓大腦有機會偷懶
-「5 秒內行動法則」:
想到一件該做的事,就倒數 5、4、3、2、1,然後立刻開始。
-降低門檻,讓開始變簡單:
想運動? 先做 5 下伏地挺身就好!
想讀書? 先讀 1 頁就好!
想寫報告? 先寫 50 個字!
-改變環境,讓行動變簡單:
想早起? 把鬧鐘放遠一點,逼自己起床。
想減少滑手機? 把手機放房間外面。
想存錢? 設定自動轉帳,薪水一到就存起來。
實際應用:
你想開始運動,卻一直拖延?先換上運動服,不管怎樣都去健身房,哪怕只運動 10 分鐘也行。開始了,就更容易持續下去。
這篇文章我是如何寫出來的?打開APP聽樊登讀書尋找有關拖延症的書,花了一小時聽完,再利用幾個小時消化完整理出來。
那麼對於拖延症,我們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
不要給自己貼上「拖延症」的標籤,因為你不是懶,而是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行動策略。
接受自己,看到進步,不要完美主義,開始行動才是關鍵。
拖延不會讓問題消失,行動才會.現在就數 5 秒,馬上去做一件你該做的事。
不想再拖延,現在開始,不再等「有動力」的那一天,因為行動才能帶來動力;先求完成,再求完美。
沒有創意,先完成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