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友在不同治療階段皆可進行運動,以維持肌肉量、提升體能並減少治療副作用。
許多文獻建議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並行,但,並非所有病人都能完全遵循計畫,因此需要依身心狀況調整,在可行的範圍內持續運動,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以下結合文獻與個人經驗,提供不同治療階段的運動建議:
目標為「提升或維持肌肉量」,減少治療期間因活動量下降導致的肌肉流失。
運動建議:
.阻力訓練:優先提升肌肉量,避免治療期間快速流失。
.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腳踏車):提升耐力與身體恢復能力,並減少焦慮。
※個人經驗分享
我在這個階段是沒有運動的,當時焦慮到根本不想動,也不知道可以運動(所以現在努力推廣)。
治療過程中,病人的體能會因副作用(如疲勞、噁心、免疫力下降等)而減弱,因此運動應以輕度運動、維持基礎活動量為主,並視狀況調整。
運動建議:
.有氧運動:從散步開始,若狀況許可,可延長時間或提升步速。
.阻力訓練:
-若體力允許,可加入適量阻力訓練,但避免連續兩天進行,確保肌肉恢復。
-賀爾蒙治療患者:此類治療會加速骨質與肌肉流失,應積極維持肌肉量與骨密度。
注意事項:
.過度疲勞或不適時,應適當休息,不要勉強。
.避免高衝擊運動或過度負荷,以降低受傷與發炎風險。
※個人經驗分享
住院期間,我一直在走路,「有一副能活動的身體真的很珍貴」,這個想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治療結束後,病人進入恢復期,此階段的目標是重建體能、提升身體機能,並「降低癌症復發風險」。
運動建議:
.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並行,逐步恢復規律運動。
※個人經驗分享
現在我每週兩次跑步、一次阻力訓練、一次速度訓練,還有……打不完的泰拳 >///<
.治療前:增加肌肉量。
.治療中:適量運動維持體能,減少副作用。
.治療後:恢復運動,降低復發風險。
參考文獻:
1.Misiąg, W., Piszczyk, A., Szymańska-Chabowska, A., & Chabowski, M. (2022).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Care—A Review. Cancers, 14(17), 4154.
2.Courneya, K. S., & Booth, C. M. (2022). Exercise as cancer treatment: A clinical oncology framework for exercise oncology research. Frontiers in Oncology, 12, 957135.
3.Campbell, K. L., Winters-Stone, K., Wiskemann, J., May, A. M., Schwartz, A. L., Courneya, K. S., & Schmitz, K. H. (2019).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roundtable.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51(11), 2375.
4.Yang, L., Courneya, K. S., & Friedenreich, C. M. (2024). Th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Control (PACC) framework: update on the evidence, guidelines, and future research prior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31, 957–969.
5.莊文穎. (2019). 癌症復健運動.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140.
6.施密茲, 凱瑟琳. (2024). 動結癌症:美國運動腫瘤醫學專家給癌友的第四類抗癌處方 (王念慈, 譯). 天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