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錯了應該也不會發生什麼嚴重的事(也許有人曾發生過不好的經驗),從小沒被鼓勵這樣做,所以我們很少學習如何透過提問來釐清內心的疑惑,久而久之,不敢舉手、不敢表達、不敢犯錯,這些會成為後來學習或表達時的障礙。
現在我認為,當我們願意把心裡的疑問說出來,其實就是「好奇心」的展現,這份好奇心會推動我們去探索、去找答案,我們也因此可以學到更多,當我們問問題的時候,不只是獲得資訊,更是練習一種內外一致的能力,也就是把心裡或腦中所想的,說出來,組織出來,這些能力都不會自動出現,一定要透過不斷的行為、不斷的嘗試,才能慢慢累積起來。
我在台灣長大的,我知道這種不被鼓勵提問的習慣對我們的影響有多深,我們常常會害怕問錯問題、害怕問了一個大家都知道、只有自己不知道的問題,這種害怕會在心裡慢慢累積,最後變成阻礙我們行動的恐懼,甚至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真的被懲罰過,但那種「可能會出糗」的預期,就足以讓我們退縮。
我想分享一個我至今記憶深刻的畫面。
有一次我到美國拜訪同學期間,某一天去一個社區運動中心運動,那天我在跑步時,看到一群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打排球,當中有一位小女生非常努力地往前撲球,但沒有接到球,可是你知道老師怎麼反應嗎?她竟然寄興奮又開心的說了一句「Good job!」我真的很震撼,這個畫面一直留在我的腦中,這個過程我解讀為,做每件事情盡力是最重要的。
這個小女生,儘管剛剛沒接到球,但因為被鼓勵了,她在接下來的比賽中仍然全力以赴、持續投入,這個過程深深打動我,也讓我確信了一件事,如果我們只專注在「不要犯錯」,那就不可能進步,進步,只會發生在不斷嘗試與行動的過程裡。
我們每一次行動、每一個說出口的句子,都會產生結果,有些結果符合我們期待,有些則不然;如果結果是好的,那表示我們當下的選擇是對的,但如果不是,我們要做的只是「調整策略」,這樣才能越來越靠近我們想要的方向。
我也想把這樣的想法延伸到溝通層面,很多時候,我們很怕說真話、很怕說錯話,怕對方生氣、怕破壞關係,可是當我們被這些擔心綁住,不敢做、不敢說,我們根本沒有機會看清楚問題的本質,更沒有機會學會如何處理,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行動」,就不會有「學習」或「進步」這件事。
所以,不要害怕犯錯,你當下會那麼做,也是因為那是最適合的選擇,除非你故意而為之,因此如果結果不如預期,那就調整方法就好,讓每一步的嘗試、調整、再前進,當成我們成長的養分。
犯錯沒關係,錯了也沒關係,因為那正是我們學習、成長、靠近真實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