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學期,蒐集家長的想法,統計班上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聲音:要打球也要讀書;不會讀書才選擇打球;只要孩子不學壞就好了。
開學後,班上孩子亂成一團,不僅沒有學習的動力,學科程度也差了普通班好大一截,孩子告訴我,小學時更亂,而我光處理孩子的非行行為就耗費了所有的時間與精力,根本無暇去管孩子的課業。還好警覺的快,適度的調整,把非行行為分為三個階段,沒有急迫性的先放著;必須處理的請學校與家長協助,自己僅處理處理急迫的那一部份,這樣子就可以空出三分之二的時間來做教室、學習與生活經營。
同學:老師,我已經很認真寫了,但分數只有42分。老師:認真是學習最基本的條件,沒有先前的基石,就無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就好像你站在打擊區,認真的揮棒,如果缺乏平日的練習,被三振出局是必然的,反而打出安打是幸運。
家長:老師,我每天早出晚歸,辛苦賺錢養家,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聽話。
老師:個人認為,賺錢養家與孩子聽不聽話並沒有絕對的關係。就好像認真上課,還額外花了很多時間個別教學,孩子成績還是有可能不理想。遇到這類的狀況,選擇反思是我的習慣,檢討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孩子的學習模式,對症下藥,就能找出最省力、最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個工人懂得設計就會變成工程師,而工程師所設計出來的專利領先群雄,就成為發明家。與其抱怨自己當工人才領這麼一點薪水,不如思考是否可以從心開始,一天比一天進步。
用對的方法,不能碰運氣,找到對的路,剛開始會走的比較慢,因為不再需要花時間處理額外發生的旁枝末節,所以一定會愈走愈快。
同學:老師!讀書好累。
老師:死讀書當然累。
同學:可是要應付考試啊。
老師:你也可以選擇不要應付考試。
同學:考不好會被罵。
老師:相信我,只要心境轉換一下,快樂的去讀書而不是只為了考試,考不好的機率等於「零」。
老師:就好像你不喜歡吃苦瓜一樣,假設吃苦瓜是必須的,非吃不可,翻轉思維,勇敢的去接受,認真的去感受,我保證很快的你就能感受到苦瓜的回甘。
學習也是一樣,從接受、習慣、享受、運用到分享,這個歷程的五個步驟中,只有第一個步驟是比較辛苦的,而其它的四個步驟都是輕鬆很享受的,可是很多人在一開始就選擇放棄了第一個步驟,接下來的輕鬆享受當然就不會存在。
一個學期過去了,下學期我在教室看到了:
一、自律:自動自發的把書拿出來看。
二、有效:找到了團結合作的共讀學習模式。
三、方法:專心的上課,認真的準備考試。
四、尊重:堅持認真作答到最後一題。
五、微笑:享受自然、快樂、沒有壓力的學習氣氛。
班上孩子的成長,雖然成績仍然不理想,但班平均也進步超過了十分,連帶的上課的專注度與和老師的互動也愈來愈符合我的期待,孩子的非行行為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而且愈來愈少。現在是引進家長與校外的資源,讓孩子的學習更多元的時機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孩子的轉變,家長、老師都感受到了;學校同事也察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