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我們非常忙碌。
在這個資訊快速、節奏緊湊,又競爭多元、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忙碌」幾乎成了我們現代人的常態,每個人都努力在找尋自己的「生存機制」。
從我們一出生開始,就無形被推著向前,無論是生理上,或是學生時期的成績壓力,到長大後轉為工作的業績與績效指標,生活中每一階段似乎都充滿了「應該做什麼」、「不能停下來」的聲音。
我們不斷往前,也不斷精進自己,哪怕身體已經感覺被榨乾,仍期盼能快一點、再快一點拿出更好的成果,來被外界看見、肯定,讓我們能感覺那短暫的成就感與活著的存在感。這些外在的肯定與內在的期盼,使我們養成一種習慣性的加速,並時時警戒我們:「即使筋疲力竭,也不能停下腳步」。所以,完成了這一次挑戰,接連又會有下一次、下下次,我們就這樣被捲入一波又一波的激流中,其壓力難以言喻。
逐漸地,我們的人生彷彿就只剩下這兩條路:
深怕一停下來,就浪費時間、錯失機會,一休息就如死刑,掉入自我剝削的漩渦中。
反之,就極端躺平、憤世忌俗,等待死亡。
假性忙碌的陷阱 (1):需要填滿所有時間?
在臨床工作中,我經常聽見來談者說:「我實在覺得很累,我好像都沒有真正休息到。」即便每天安排滿滿的娛樂活動、健身、與朋友聚會,甚至刻意空出時間「放空」,但仍舊覺得倦怠、煩躁、身心疲乏。
這其實正是「假性忙碌」的典型現象。
表面上看來生活很充實,但實則內在被「不能停下來」的焦慮與恐懼綁架。為了不讓自己空下來,即使沒有正經的事情做,也要找出事情來填塞自己;所以我們用了各種形式來填滿時間:滑手機、追劇、打遊戲、看短影音,這些看似放鬆的活動,其實更顯現另一種逃避空白的焦慮。
因為,我們需要安撫自己:「我現在並沒有停下來,我沒有浪費時間,我仍然在充實自己、活化腦袋」。就這樣,一個晚上過去了,今天過去了,一週過去了;或是意識到時,一年也過去了。這期間,在明明有這麼多時間裡,我們依然沒有好好放鬆到(更甭提休息);且變得越來越沒有耐性、注意力越來越短。
假性忙碌的陷阱 (2):無形對心理的施壓,到出現「生理症狀」:“感覺全身不適,好像怎麼樣都不對”。
在這股假性忙碌的驅力背後,往往是深層的焦慮與對失敗的恐懼:我們是不是習慣了以「做了多少事」來定義自己的價值,並潛移默化接受了社會對效率與成果的高度評價?
於是,即使沒人要求,我們也不自覺向內對自己施壓:
- 一休息就有罪惡感
- 一停下來就怕錯過機會
- 一鬆懈就擔心被超越
這樣的心理狀態,讓休息變得奢侈,且讓停下來變成一種威脅,使我們在疲勞中繼續前行。
在這裡,我想和你說,長期處於假性忙碌狀態裡,對我們身心健康的耗損是深遠的;像是許多個案在診間、治療室會提及以下症狀:
- 睡眠品質低落(淺眠、夢多)
- 食慾波動(暴食或厭食)
- 情緒易怒、憂鬱、焦躁
- 身體症狀如胸悶、胃痛、頭痛、肩頸僵硬
-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 掉髮、經期失調
以及身心長期過勞後,出現的生理診斷,包含: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胃潰瘍、婦科疾病等。這些初期的生理與心理症狀,很多其實是身體發出的「警訊」。然而,我們卻時常無視這些訊號,繼續以「我還撐得住」欺騙自己,這是我讓我覺得很心疼的。
假性忙碌的陷阱 (3):以為只是沒有時間休息。
假性忙碌不只是時間管理的問題,與早期經驗亦有密切相關。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習慣了「努力才有價值」、「不能表現脆弱」、「情緒會妨礙決策」的訊息。
這樣的信念系統讓我們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否認內在的疲憊與需求。為了繼續「成為一個堅強的大人」,我們犧牲了情感的流動,也斷絕了自我照顧的連結。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沒有時間休息」,而是:
在這樣強迫性需要做什麼的心理狀態下,我們會以為自己「還不能休息」,當真的有時間休息、睡覺了,我們也無法感受與接收到。
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對成功意念的執著」、「對不能停下來的焦慮」已經壓垮了身心;即使睡著了,這些內心的焦躁仍然會持續干擾,我們被困在這「假性忙碌」之中。
讓自己停下來的練習:擁抱脆弱,回到身體
若我們想從假性忙碌中走出,第一步是需要覺察自己的節奏:
- 我是在滿足內在的需求,還是在逃避焦慮?
- 我的休息,是為了滋養,還是為了不感到「沒在做事」的罪惡感?
我們可以試著進行以下練習:
- 每週安排一段「無生產目的」的時間,單純感受身體與情緒。
- 建立「休息無罪」的信念,允許自己空白、不有效率。
- 用寫日記、瑜伽、深呼吸等方式,將意識拉回當下,重新與身體連結。
重新定義什麼是「有價值的生活」
在診間裡,不僅男性,逐漸發現許多年輕女性過度堅強、迴避脆弱、壓抑情緒。深怕情感會影響自己的表現、決策,而切斷所有情感流動的可能,這包含對親密關係、幸福的截斷。
每個人讓自己生活充實忙碌,表面上彷彿過得精彩、美好,背後細談,卻總有一層倦怠的無力。
這類型的個案在診間越來越多,身為心理師的我,即使心裡清楚,卻仍驚訝在現代的我們—因為忙碌,將「心理的順位」放在這麼後頭,且因為生活的困難(特別是幼年早期經驗),將對自己的覺察、照顧與愛的系統都休眠了。
真正的豐盛,不是把時間填滿,而是有能力與自己好好相處。
有時候,不做什麼,就是一種深層的照顧。願你不再用疲憊換取認同,不再用忙碌逃避自己;願我們都能誠實地回應自己的節奏與需求,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節拍。
祝 好
/A healing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