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活動需要翻譯,只要找好專業口譯員就一切妥當了嗎?
其實這樣遠遠不夠!
在我唸翻譯所到成為全職自由譯者的這幾年,發現有很多口譯現場遇到的困難,都可以靠【事前溝通】做好預防。
口譯員雖然是負責活動當下溝通的關鍵一環,但溝通這回事「一個巴掌拍不響」嘛,
要讓翻譯效果理想,還是非常仰賴各位客戶和觀眾的協助和配合!
如果在看這篇文的你是活動承辦人、演講嘉賓、主持人,或是經常與會的企業主管,
只要注意以下三點,就能讓你的發言有效地傳遞給外賓,實現「有效交流」。
① 設備要到位
如果你是活動主辦,可以先跟口譯員協調,選擇適合的口譯模式和設備。這樣可以確保口譯員在不受干擾的環境下全神貫注地翻譯,活動效果自然更有保證。
到底怎樣才是「不受干擾的環境」?
簡單來說,有三個要求: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減少環境噪音。
- 「看得清楚」是指看到清楚台上發生什麼,包含講者本人和簡報,所以口譯員的座位要視野清晰。
- 「聽得清楚」是指口譯員可清楚聽見講者與觀眾發言,聲音清晰不發散,所以需要配備品質良好的音控系統。
- 「減少環境噪音」是指口譯員不會受周邊的交談或器材聲干擾。這點對於同步口譯尤為重要,因為同步口譯涉及同時聽說,對於音質的要求自然更高。如果可以安排隔音間當然理想,或者把口譯員安排在前排或角落的工作空間。
以下為大家簡單整理不同場合中較常用的口譯模式和設備:


口譯廂(同步口譯使用)

如果活動流程臨時有更動,也請儘早與口譯員協調口譯形式(因為不同口譯模式的準備方法不一樣!),預留 充足的調整時間。
如果你是演講嘉賓或台下觀眾,只需要記得時刻對著麥克風講話就可以了!🎤
另外,也可以稍微放慢語速,這樣能確保口譯員清楚聽到並跟上你的發言,為你翻譯。
這樣外賓就不會錯過精彩的內容啦!
② 資料要給足
大眾對口譯員最大的迷思就是「什麼都能翻💪」。雖然很感謝外界的高度評價,但也必須跟大家說明:
口譯員具備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整理並傳達資訊的能力,但我們也不是百科全書,總有不太熟悉的產業和領域。
要翻譯得好,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前準備,研讀活動相關資料。
為什麼活動資料對於口譯員的事前準備如此重要?
正如訓練AI模型需要大量資料和文本來改善產出一樣,口譯員也需要準備資料來提升對於會議主題的熟悉度。
如果對內容沒有充分理解,就無法整理資訊,也就無法有效翻譯。舉個例子:
"Our agency's production increased by almost 200%, to 4.4 million APE(年化新保費)."
在保險業的脈絡中,agency除了「代理團隊」,也可以是「公司業務」、「營業」的意思;而例句的 production是指「業績」,而非「生產量」。口譯員如果不熟悉保險業的運作模式,當下可能只能按字面意思翻譯,而無法精準表達含義。
如果能提早拿到資料,口譯員就可以熟悉內容,提升當下聆聽的理解度,自然口譯得更加流暢。
一般而言,我會請客戶至少在活動三天前提供活動簡報、貴賓名單等資料。
無論你是講者還是主辦方,下次如果知道活動會有口譯服務,也可以參考這個時間線,這樣可以確保大家都準備充足,把精彩的內容帶給觀眾✨
③ 心中有觀眾
要在需要口譯的場合中實現有效溝通,確實有不少細節需要注意。像是提供口譯設備、會議資料等安排,雖然表面是在「方便口譯員」,但本質上其實是出自「重視觀眾」的心。
試想想,如果講者忘記台下觀眾需要翻譯,而沒有對著麥克風說話,口譯員就無法翻譯,外賓也只能茫然地拿下翻譯耳機,錯失原本可以理解內容的機會,實在可惜。
因此,無論是口譯員、主辦方、講者或與會者都需要鼎力合作、互相配合,照顧好只能依賴翻譯的觀眾。
除了以上提到的幾點,你還可以選擇提供雙語簡報、請主持人多宣導發言禮儀、事先知會講者有觀眾需要翻譯......
而口譯員也會全力以赴,努力完成協助溝通理解的重任(同時也是各位講者最忠實的聽眾!)。
只要我們心中都有觀眾、多做一步,就能實現真正的交流與理解。
嗨!感謝您讀到這裡。我是櫻桃,是一位在台灣生活的香港女生,也是中英粵三語口筆譯員,目前在努力拯救生鏽的韓文。如果您也對翻譯、語言和閱讀有興趣,歡迎追蹤我的沙龍,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