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你是不是比較喜歡妹妹?!」
「那是我的玩具啦!」「嗚哇哇哇~~~」
每天至少上演三次,姊姊堅持公平,
妹妹話還說不清楚卻很會吵
到底為什麼這種衝突好像避不掉?
桃梨媽咪當然也很好奇:這到底只是我們家的日常,還是全世界的爸媽都一樣崩潰?
我查閱了心理學界的研究,一起來看看手足競爭背後的「演化真相」吧!
🌱 競爭,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
根據發展心理學與演化心理學的觀點,手足競爭是一種天生的適應策略
David F. Bjorklund(2020)在《Children's Thinking》,
這是一本心理學界廣泛使用的發展心理學教科書,
說明孩子競爭行為的演化根源,其中一段補充指出根據演化心理學視角,
孩子們天生會為了資源(爸媽的關注、食物、玩具)進行競爭,
這種現象不只在人類身上出現,在動物界也很常見:
- 鳥類會把兄弟姊妹推下巢穴爭奪餵食
- 獅子幼崽也會用哀鳴爭取母獅優先餵奶
所以,小桃桃搶姊姊玩具的行為,從演化角度來看,其實是一種「生存策略」,
只是我們現在不在野外,而是在客廳而已XD

🧠 為什麼 2 歲的妹妹特別愛搶東西?
因為她正處在幾項關鍵能力的發展期:
- 模仿能力(Imitation):她觀察到姊姊的物品=有價值的東西,搶奪成了最直接的模仿方式。
- 語言尚未成熟:她還說不出「我也想要」,只能用行動搭配情緒來表達需求。
- 探索影響力:她在實驗「我能不能改變媽媽或姊姊的行為?」
這時期的孩子,就像是「情緒表達的初學者」與「社會互動的研究生」。搶玩具、哭鬧,其實是她學習社交語言的過程。
🔍 小知識補充:Tomasello(2008)指出,在語言爆發期(約2歲)前,孩子會以爭奪、尖叫、打人等身體或情緒行為,代替語言來表達內在需求。而這些行為也會隨著語言與同理心的發展,逐漸減少。

🎓 為什麼姊姊變成了「公平警察」?
當孩子進入 4~7 歲,會發展出強烈的「規則感」與「公平意識」。根據 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這個年紀的孩子正處於「前慮期(Pre-conventional stage)」:
- 規則就是一切
- 犯規=壞人
- 媽媽偏心=不公平
當我們說出「妳是姊姊,要讓妹妹」這類話時,可能會無意間放大她對不公平的敏感度。
心理學中稱這種現象為 Perceived Differential Treatment(PDT):孩子察覺到父母對手足的待遇不一,可能會產生「被剝奪感」,從而以激烈情緒反應表達不滿。
姊姊的內心 OS 可能是:「妹妹亂來妳都放過,我一犯錯就被罵,那公平在哪?」
她的吵鬧,可能是希望你看見她的努力與付出,也是用力喊出:「我也需要你的關注。」
對她來說,公平不只是分配的結果,更是她努力爭取愛的方式

🔥 一天吵三次,正常嗎?
根據心理學家 Judy Dunn 的研究(1985),2~5 歲的手足每天平均會吵架 3~10 次。
最常見的衝突點包括:
- 玩具所有權(這是我的!)
- 父母關注分配(你比較愛誰?)
- 活動順序(誰先洗澡?誰先拿糖?)
2012 年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研究也指出,
手足衝突在 2~4 歲最為頻繁,隨著語言能力與共情能力發展成熟,衝突會逐年下降
換句話說,你家不是特例,只是孩子們的「社交發展正常進行中」
有時候,家裡就像是迷你版的《動物星球》現場,熱鬧又真實 😂
🌈衝突,其實是手足情感的試煉場
儘管我們從進化觀點理解了手足之間的競爭本能,
但如果只停留在「這是自然現象」的認知,
還不足以支持我們當父母時的育兒選擇
了解背後機制後,我們還需要學會怎麼引導孩子從『競爭』走向『合作』,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見:手足衝突不只是問題,更是學習的契機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日常的爭吵與拉扯,其實蘊含著豐富的成長素材
🔹1. 社會技能的第一個練習場
孩子在與手足相處的過程中,
從搶玩具、分零食,到輪流講話、爭辯誰對誰錯,
都在練習各種社會互動技巧
他們學會等待、協商、妥協,
也在實驗如何用語言或肢體達到目的(儘管不會總是成功),
這些經驗讓他們未來更容易適應同儕互動與團體生活
換句話說,有手足的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團體生活模擬器」
🔹2. 學會設立界線,建立自我認同
手足之間的爭執,往往來自「這是我的!」「你不可以碰!」這些界線的拉鋸,
不只是自私,更是自我意識的建立
孩子在一次次的「界線爭奪戰」中,逐漸學會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
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可以退讓
🔹3. 嘗試角色與權力的流動
哥哥喜歡當裁判、姊姊搶著當媽媽、小的想挑戰、大的想主導,
這些角色扮演與爭奪,實際上是在探索:
- 誰是領導者?誰該聽誰的?
- 怎麼樣才能讓人聽我的?
- 當我不被聽見,我該怎麼辦?
這些經驗,都是未來在人際與群體中找到定位的預演。
🔹4. 培養同理心的機會
當兄妹間發生衝突、有人哭了、有人受傷了,
大人如果不急著責備,而是協助孩子理解彼此的感受、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
孩子就能在這過程中慢慢建立同理心與修復關係的能力
這是情緒智力(EQ)的核心訓練,而手足,就是他們最親密也最誠實的練習對象
🔹5. 父母的回應,就是教養的隱形課本
我們怎麼回應孩子的衝突,會深深影響他們未來面對衝突的方式
- 如果父母總是偏袒其中一方、用高壓處理,孩子學會的就是壓抑與爭寵
- 如果父母願意放慢節奏、協助孩子釐清情緒、引導對話,他們學到的,就是理解與修復
衝突,從來都不是問題本身
怎麼看待、怎麼陪伴孩子面對,才是真正的重點
🌈衝突過後,是愛的繼續存在
我們無法也不需要完全消除手足衝突,
就像我們不會要求孩子永遠不跌倒一樣
重要的是,在他們彼此拉扯、碰撞、流淚、和好中,
一點一滴學會愛的方式、界線的界定、情緒的出口,
以及如何做一個能與他人共處的「社會人」
這些學習,不一定安靜,不一定溫柔,但卻真實而重要
🛠️ 父母可以怎麼做?
手足衝突不是問題,而是一個「教育與情感建立」的機會。以下是幾個實用做法:
- 安排「專屬時光」給姊姊
每天固定15分鐘,屬於媽媽與姊姊的獨處時間,例如:一起畫畫、說故事。 明確地告訴她:「這是媽媽和妳的時間,妹妹不能加入。」 - 幫妹妹「說出她的需求」
例如:「妹妹現在搶玩具,是因為她也想要玩,還不會用說的,我們可以幫她一起說出來。」 - 教姊姊「情緒界線」而不是「無限讓步」
與其要求姊姊退讓,不如教她說:「我現在不想借,等我玩完再給你」,讓她也學會主張自己的空間。

🌈 衝突,是成長的起點
手足吵架不只是生活的混亂插曲,
其實是孩子學習「情緒表達」、「資源協商」、「理解他人」的社會化歷程
如果我們能用理解與引導的態度看待,
就能讓這些衝突轉化為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養分
畢竟,家是最早的「社會練習場」,也是愛與包容的起點
所以,與其焦慮,不如好好觀察、陪伴——這些吵吵鬧鬧的瞬間,
正在悄悄鋪成孩子通往成熟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