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間》閱讀筆記(二):從「設計衝刺」到「生時間」,為設計生活做實驗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從作品出發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生時間》閱讀筆記(二):從「設計衝刺」到「生時間」,為設計生活做實驗〉2025-05-15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自認自己做事很有效率,已經能夠很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傑克,有一天在客廳裡面陪兩個兒子完木製的火車玩具。這本該是件很美好的事,或者說,這就是傑克努力工作、準時回家所要追求的事情。直到他聽見兒子路克抬起頭說:「爸爸,你為什麼在看手機?」

 

  路克並沒有要譴責或吐槽傑克的意思,但傑克卻感覺自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他會在那個時刻查看email當然不至於毫無理由,但那個理由不夠好。他一整天都在期待和孩子相處,但在這一刻,他的心思跑掉了,他意識到,這不是一時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存在著更大的問題。

 

  他意識到,自己每一天都一直在「回應」,回應email、回應行事曆、回應「網路上不斷冒出來的新玩意」,與家人共度的時光被這些回應侵蝕。他意識到「高生產力」並不使他真的擁有自己的時間,不過是他比多數人能夠更快速地回應「別人的」優先事項。

 

  在一陣失望和惱怒之際,傑克抓起手機,把Twitter、Facebook、IG,乃至於Gmail的App都刪除了--傑克曾參與Gmail團隊,當時也還在Google工作,所以刪除Gmail讓他猶豫了特別久,但當他終於咬牙按下刪除鍵之後,在未來的幾天裡面,他發現自己「反射性地抓起手機」的次數銳減,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得充裕,而且更加愉快且充實。

 

 改變時間使用的根本設計,打造自己生活的系統

  在對自己的iPhone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後不久,傑克轉職到Google旗下的一間專門投資外部新創事業的公司Google Ventures,在那裡,他認識了一個看起來很chill的夥伴--約翰.澤拉斯基(JZ)。

 

  和傑克一樣,JZ也關注個人的注意力與時間問題,雖然他一開始對傑克刪除所有App的作法感到極端,但嘗試之後,他也覺得非常受用。而且,對JZ來說,問題的核心不單單在於對手機App的成癮,他認為應對這一切的關鍵是:

 

  我們應該要打造一個系統,或者說如同傑克透過手機所做的--「變更我們生活的設計」。唯有當這個更好的系統能夠恰當地運作,我們才不必總是想依賴「意志力」和整個現代社會的邏輯對抗。

 

  於是,一拍即合的兩人開始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改造實驗」,JZ試著一週只看一次新聞,練習早睡早起;嘗試少量多餐和多量少餐,比較哪種作法更適合自己;他也嘗試不同種類的運動,並說服有優秀程式技術的朋友幫自己打造專用的代辦事項App。

 

  傑克則用試算表追蹤自己每天的活力狀況、試著釐清喝咖啡和茶對自己的影響、應該早上還是晚上運動、以及與人相處對他的生活到底是好處更多還是壞處更多等。

 

  這些練習對於兩人打造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但除此之外,他們也相信透過某種方式,人人都可以為自己量身打造出適合自己生活的系統。為了驗證這個想法,他們需要更多的測試,幸運的是,他們所處的環境,提供了他們絕佳的實驗機會。

 

 重新設計工作週:從「設計衝刺」到「生時間」

   在Google的期間,傑克創造了所謂的「設計衝刺」(Design Sprint)--基本上就是一個重新設計的工作週。在五天之內,團隊要取消所有既定的會議,專注於解決單一問題,並且採用一張特定的行動核對單來確認工作狀態。

 

  在我看來,這種工作狀態很像是Game Jam或hackathon。也就是聚集多個遊戲設計團隊或程式團隊,讓他們在幾小時到數天的規定時間內,創造出一個可運行的遊戲或程式。

 

  在這樣的時間限制下,雖然很難做出需要精細打磨的最終產品,但往往可以激發出一些獨特有趣的創意,並且讓人認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事情完成到這個程度。

 

  當然,對於沒有參加過這類型活動的人來說,一個更加普遍的經驗就是截止前的死線。無論是不是創意方面的工作,我們一定或多或少經歷過那種在期限前的趕工狀態。為了要在最後的幾小時裡面把事情完成,我們必須知道哪些事情是非做不可的、哪些則可以放到後面,甚至割捨不做。

 

  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把每天的寫作時間基本設定在十到十二點,也是想讓這個「換日」的時間成為我必須把文章完成的期限,讓我能自動進入這種「期限前的工作狀態」。而傑克發想的設計衝刺,就是將這種「在規定時間內專注工作」的模式搬到生活中的任何一週,以此來找尋一種「最優工作體驗」。

 

  兩人在Google Ventures推行了設計衝刺,在一兩年間,進行了一百多次,累積了近一千名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接觸了Uber等各個高績效的新創團隊,也有機會與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一同思考如何「設計時間」。本書的許多內容,就來自於這些經歷裡面發現的事。

 

  這些收穫包括了「用至關重要的目標開啟一天」的重大效果、禁用裝置對分心的大幅降低、休息對於保持專注與清晰的重要性、以及相當重要的「實驗與檢討的力量」。

 

  事實上,整本書的最主要架構就是上述的這四件事,在「生時間」的方法裡面,它們分別得到了「精華」(Highlight)、「雷射」(Laser)、「提振活力」(Energize)、「反省」(Reflect)這四個名字。在下一次的文章中,我們會嘗試整體性地梳理一遍這個架構,然後,慢慢開始踏上這場「生時間」的旅程。



延伸閱讀: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九):對抗數位成癮,不只是個人習慣的問題〉
〈把AI整併進工作流:不再躊躇與拖延、大幅降低行動門檻〉
〈學習語言,從「不要背單字」開始〉
〈”Three good things”:一個簡單的正向心理學練習〉
〈《生時間》閱讀筆記(一):
 別讓「預設值」花掉你的人生,為你真正想做的事情「生時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oker-avatar-img
2025/05/16
喔耶~等到第二篇了~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5會員
875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9
  譬如說把「還沒完成的地方當成『空格』或『槽位』」、「剛才『轉上去』了一次,所以等一下要『往下轉』回來」,對我來說可能是很清楚的表達,但從小孩的反應來說,我可以看出她的狀況是「講的時候好像聽得懂,自己要轉的時候就不會了」。
Thumbnail
2025/05/09
  譬如說把「還沒完成的地方當成『空格』或『槽位』」、「剛才『轉上去』了一次,所以等一下要『往下轉』回來」,對我來說可能是很清楚的表達,但從小孩的反應來說,我可以看出她的狀況是「講的時候好像聽得懂,自己要轉的時候就不會了」。
Thumbnail
2025/05/08
  這樣的小孩比其他小孩更難以接受無聊,一但他體驗過短影音那種「不間斷的」簡單刺激之後,要他自己發揮創造力,有時會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和心理動力。不過不至於讓人感到太悲觀的是,只要是有趣的活動,這些較容易沒耐心的人還是會不知不覺中投入進去,畢竟看到其他人玩得那麼開心,誰不想一同參與呢?
2025/05/08
  這樣的小孩比其他小孩更難以接受無聊,一但他體驗過短影音那種「不間斷的」簡單刺激之後,要他自己發揮創造力,有時會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和心理動力。不過不至於讓人感到太悲觀的是,只要是有趣的活動,這些較容易沒耐心的人還是會不知不覺中投入進去,畢竟看到其他人玩得那麼開心,誰不想一同參與呢?
2025/05/07
  而且最棒的事情是,因為我們要做的是「設計你的日常」,這意味著,你將能每天都做一些自己最想做的事!我和本書的兩位作者都相信,這才是人的自由生活本來應該要有的樣子。
Thumbnail
2025/05/07
  而且最棒的事情是,因為我們要做的是「設計你的日常」,這意味著,你將能每天都做一些自己最想做的事!我和本書的兩位作者都相信,這才是人的自由生活本來應該要有的樣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呼吸和眨眼之間,在代辦清單和日常行程之間。在醒來和起床之間,在躺下和入睡之間,在思緒和文字之間,在循環扇的風聲和寂靜無聲之間,在按下手機側面開關和指紋解鎖螢幕之間。在需要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之間,在應該做的事和最後真正去做的事之間。
Thumbnail
在呼吸和眨眼之間,在代辦清單和日常行程之間。在醒來和起床之間,在躺下和入睡之間,在思緒和文字之間,在循環扇的風聲和寂靜無聲之間,在按下手機側面開關和指紋解鎖螢幕之間。在需要做的事和想要做的事之間,在應該做的事和最後真正去做的事之間。
Thumbnail
透過每日紀錄寫下工作與生活的點滴,反思自我的管理與處理狀況以及工作效率與成就感等部分。計畫進行屋內裝潢也是從生活紀錄開始的新計劃。同時也透過視頻學習職場處事的思考脈絡,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方式。這篇日記著重於工作與生活間的反思和成長。
Thumbnail
透過每日紀錄寫下工作與生活的點滴,反思自我的管理與處理狀況以及工作效率與成就感等部分。計畫進行屋內裝潢也是從生活紀錄開始的新計劃。同時也透過視頻學習職場處事的思考脈絡,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方式。這篇日記著重於工作與生活間的反思和成長。
Thumbnail
試著每天進步一點點,自省反思工作、家庭生活的狀況,以及個人的成長。分析近期的工作狀況和身體狀況,並提出改善方法。分享在整理書籍和聆聽線上課程時的心得,以及因工作失誤所引起的反省。最後討論工作帶來的壓力,和人生的種種可能。
Thumbnail
試著每天進步一點點,自省反思工作、家庭生活的狀況,以及個人的成長。分析近期的工作狀況和身體狀況,並提出改善方法。分享在整理書籍和聆聽線上課程時的心得,以及因工作失誤所引起的反省。最後討論工作帶來的壓力,和人生的種種可能。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個適合雙薪家庭父母與孩子的遊戲方式,以及執行過程中帶來的改變和對於親子互動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個適合雙薪家庭父母與孩子的遊戲方式,以及執行過程中帶來的改變和對於親子互動的影響。
Thumbnail
一天24小時,扣掉睡覺8小時,醒來的時間共有16小時,其中又會有8小時花在工作上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們付了多少心力去找到符合自己特質特性能發揮的呢?每次與朋友見面第一件事情,總會用「最近工作還好嗎?」當關心的起手式,因此路編決定把自己在職涯上走過的路,化為文字分享出去...
Thumbnail
一天24小時,扣掉睡覺8小時,醒來的時間共有16小時,其中又會有8小時花在工作上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們付了多少心力去找到符合自己特質特性能發揮的呢?每次與朋友見面第一件事情,總會用「最近工作還好嗎?」當關心的起手式,因此路編決定把自己在職涯上走過的路,化為文字分享出去...
Thumbnail
最近的生活被忙碌的工作填滿,我好像逐漸適應這樣忙碌的生活,開始調適好自己。 找回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休假或下診回到家後,即使沒有廚房也能做菜的日子,雖然沒有抽油煙機、流理臺很不方便,取而代之是一個小小的料理鍋,總是不太衛生的跑向浴室洗菜後再回來用熱水川燙,我習慣吃得清淡健康,最近愛上煲湯。
Thumbnail
最近的生活被忙碌的工作填滿,我好像逐漸適應這樣忙碌的生活,開始調適好自己。 找回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休假或下診回到家後,即使沒有廚房也能做菜的日子,雖然沒有抽油煙機、流理臺很不方便,取而代之是一個小小的料理鍋,總是不太衛生的跑向浴室洗菜後再回來用熱水川燙,我習慣吃得清淡健康,最近愛上煲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