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你的老年會是什麼模樣嗎?
是自己泡一壺茶,走去市場買菜?
還是臥床不起,需要別人餵食換尿布?
這不是一種恐嚇式的兩難,而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題。
你會怎麼老,跟你每天怎麼過,有關。
台灣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醫師這樣說:
「失能與失智,不是年紀的錯,而是生活方式的結果。」
一、不是活著就好,而是要活得有品質
醫師開出來的「預防措施」你一定聽過:
- 要運動
- 要吃得好
- 要多社交
- 要定期健檢
- 要控制慢性病
這些你都知道,但你做了嗎?做多久?做得習慣嗎?
問題不在於你不願意,而是:
我們總把健康當成一件「特別」要安排的事。
於是,它變得太難開始,太難堅持,太容易中斷。
二、重要的事,如果不能自然地發生,就不可能長久。
💪【動,是對衰退的抵抗】
真正有效的運動,要讓你有點喘、心跳加快、微微出汗——
最好能讓你的心跳每分鐘達到120–130下,
也就是「可以說話但無法唱歌」的程度。
這樣的強度,才足以保住你的肌肉與心肺功能。
不然,你以為你在運動,其實只是在活動而已。
每週五天、每次30分鐘的快走、飛輪或樓梯訓練,
不是為了減肥,而是為了撐住未來還能自己上廁所的尊嚴。
🍳【吃,是為了活下來,更是為了活得好】
你知道嗎?吃得不夠營養,比吃太多更容易失能。
尤其是蛋白質的攝取,會決定你老後能不能自己走路、能不能好好修復傷口。
一般建議,每公斤體重要吃1.2~1.5克蛋白質。
一個60公斤的人,每天應該吃到72克蛋白質。
不是只有喝牛奶——那是液體,營養密度太低。
更推薦的是:起司、豆乾、豆包、雞胸肉、雞腿排,這些濃縮、真實的好蛋白。
三餐裡只要有一餐蛋白質不足,你身體的肌分就開始扣分。
🤝【說話,不是閒聊,是訓練大腦】
人一孤單,腦就慢了。
越不跟人互動,大腦越少刺激,退化就越快。
而維持「會說話」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腦力活。
你不需要天天聚會,但至少每週3次語音或面對面互動,
一次10分鐘,聊聊菜價、家常、電影——什麼都好。
更好的是每月參加一次群體活動,比如社區課程、跳舞、共餐。
不是為了熱鬧,是為了不讓自己慢慢變成沉默的幽靈。
🩺【檢查,不是找病,是不讓小病變大病】
你不健檢,不是代表你沒病,只是你還不知道。
很多疾病潛伏很久才發作,一發作就晚了。
定期健檢應該成為一種年度儀式感,
像是生日一樣,提醒自己:「你值得被好好維護。」
尤其是65歲以上,應檢查的包括:
血壓、血糖、膽固醇、骨密度、記憶力與認知功能。
它們不是分數,而是方向盤。
💊【控制慢性病,是照顧自己的能力】
若有慢性病需吃藥控制,不是因為醫師要你吃,而是因為你想活得久一點、清楚一點。
失智、洗腎、中風……這些都跟**血壓、血糖、血脂**有關。
所以別忽略每天的一顆藥,
那是你和疾病之間,僅存的防線。
目標很清楚:
- 血壓 <130/80
- 空腹血糖 <100
- 糖化血色素 <6.5
- 三酸甘油脂 <150
吃藥不代表你是病人,而代表你還能做選擇。
三、微習慣,讓五件重要的事變成生活的樣子
「不是我們不想變健康,而是太多健康建議讓人覺得難以持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要追求完美的大改變,而是從小小的動作開始,把健康行為變成生活中自然流動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透過「微習慣」的方式,我們不再和自己的意志力對抗,而是讓行為自動化,自然就養成了好習慣。
✔ 運動不必等到有空才開始,一天只要刷完牙,順勢來個3下深蹲,不僅喚醒身體,也開始建立「我是一個有運動習慣的人」的認同。
✔ 飲食的改變也不一定要翻天覆地。做飯時簡單問一句「我今天吃到蛋白質了嗎?」會讓你更容易記得加一顆蛋、豆腐或一塊雞肉,久了就變成自然的飲食選擇。
✔ 社交不用等到心血來潮才聯絡朋友。就把「喝咖啡」和「傳個貼圖給誰」綁在一起,讓關心別人變得輕鬆又自然。
✔ 健檢則是另一種自我提醒。與其每年都在拖延,不如把自己的生日月定為「健康月」,每年一次體檢,當作送給自己最棒的禮物。
✔ 吃藥這件事最怕忘記。將藥盒放在每天一定會坐下的餐桌旁,吃完飯就順手吃藥,不再需要手機提醒,也不用仰賴記性。
這些「小到幾乎不會失敗」的微行動,不但不會讓人抗拒,反而容易啟動,形成一種穩定的節奏。你會發現,健康不再是一場硬仗,而是日常生活的自然模樣。
結語:學會老去,是這一代人最該上的一堂課
運動不是只有報名課程才叫運動; 營養不是只有大魚大肉才算營養; 社交不是只有朋友聚餐才叫互動; 健檢不是有事才去檢查; 吃藥不是有人提醒你才吞。
生活不會是完美的,但是如同《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一書中提到:
「如果生活中有什麼事情對你很重要,
你就應該致力於將其日常化——不要將其特殊化——
因為習慣本身就是日常化的。」
我們不是試圖讓這五項措施都完美達到,但關鍵在於——
你是否有意識地讓它們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是活得比祖先更久的一代人,
但卻沒有學過怎麼活到最後。
我們知道怎麼成功、怎麼投資、怎麼過日子,
但從沒人教我們:怎麼好好退場。
失能、失智不是命運,而是可以提早預防的結果。
預防,也不是靠一時衝動,而是靠習慣設計。
讓我們從明天開始練習,
讓健康的事變得像刷牙一樣自然,
像喝水一樣不費力。
這樣的老年,才是你自己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