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I人/E人」框住自己!認識你的社交能量模式,設計專屬節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在這個年代,談論性格已經變成社交場合裡的日常話題。尤其是MBTI爆紅之後,「我是I人」、「我是E人」幾乎成了自我介紹的標配。

我在課堂裡、社群上,經常聽到學生這樣形容自己:

「因為我是 I人,所以我不喜歡參加聯誼。」

「我又不像 E人可以一直認識人,我只要想到和陌生人聊天就覺得累,所以就宅在家了。」

乍聽起來很合理,對吧?但其實,當我們太習慣用這樣的方式描述自己,很多時候,反而讓我們錯過了真正了解自己的機會。今天,我想邀請你,和我一起重新拆解這個熱門又容易被誤用的分類系統。

❌ 迷思:I人 = 怕生,E人 = 愛交際?

在MBTI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的系統裡,I (Introversion 內向) 和 E (Extraversion 外向),原本的定義其實很單純,它探討的是你以哪一種方式獲得能量,對你來說最自然順性。

  • 內向的人:獨處可以幫助恢復能量。
  • 外向的人:與人互動能幫助自己獲得能量。

它從來沒有說內向的人不擅長社交,或是外向的人社交永遠都不會累。

因此當這套工具進入大眾語言之後,變成快速貼標籤的流行用語,甚至成為很多人「合理化自己限制性想法」的藉口,非常可惜。

  • I人被誤解成害羞、不擅長互動、不適合交朋友。
  • E人被誤解成話多、愛熱鬧、沒有孤獨感。

這些描述,將複雜的「人」簡化到讓你很容易理解,但因為遠遠不夠準確,極有可能讓你的潛力永遠被埋沒。

現實生活中的真相:每個人都在社交,只是方式不同

我的伙伴約會顧問Simon的名言:E人I人是假議題,只要你遇到喜歡的人,每個人都會變成E人。

事實上,內向與外向,跟你會不會社交、適不適合社交,沒有必然關係。很多內向者,擅長深度的一對一對話,甚至在人際關係中非常細膩。而很多外向者,雖然善於寒暄,但在密集的社交活動後,依然需要獨處來消化疲憊。

你會發現,不論是內向者或外向者,都需要社交;而且沒有人可以永遠在社交高峰中充電,也沒有人真的完全不需要與人互動。所以,與其問自己是I人還是E人,不如問自己:什麼樣的社交模式,讓我感到自在又有能量?

進一步認識自己:MBTI之外,你可以有更細緻的自我認識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教練或是課程中,較常帶入CliftonStrengths蓋洛普優勢的系統。可別簡單地以為,只因為我是蓋洛普認證教練;是因為克利夫頓優勢幫助我們跳脫「二分法」的迷思,能夠從更細緻的角度,看見自己的社交能量模式。

讓我舉幾個例子:

  • 如果你有 Relator(交往/親密)在前10天賦:你不一定喜歡參加大型聚會,但你享受跟幾個熟悉、信任的朋友深聊,彼此支持與連結,這樣的社交讓你充電。
  • 如果你有 Woo(取悅/魅力/贏得人心)在前10天賦:你比較擅長快速破冰、在陌生人當中建立初步的好感與互動,但未必每次都想把互動拉成長期深交。
  • 如果你有 Intellection(思維/內省)在前10天賦:你需要大量的獨處思考時間,社交之後可能還要花時間整理資訊與情感情緒,否則容易「腦袋過載」。
  • 如果你有 Developer(伯樂/促進成長)在前10天賦:你喜歡在人際互動中看到別人的進步與成長,教學、輔導、陪伴別人成長會讓你社交時充滿成就感。
  • 如果你有 Communication(溝通/表達)在前10天賦:你可能善於講故事、分享觀點,在社交場合中成為自然的話題中心,透過互動激發靈感。

值得一提的是,各種偏內向特質的天賦與偏外向特質的天賦,互不衝突並同時存在,我就是一個例子。我的前10主導天賦中,就存在喜歡獨處思考的 Intellection 思維天賦,和傾向與人談話展現自我的 Communication溝通天賦。

從「貼標籤」到「設計適合自己的社交節奏」

當你開始用優勢的角度認識自己,你會發現你不需要糾結自己「內向」或「外向」,你只需要搞清楚:在什麼情境下,你的能量是流動的?例如:

  • 有人適合一週三次一對一咖啡深聊。
  • 有人適合一個月參加一次大型交流活動,之後安靜一週。
  • 有人適合每天短時間線上社群互動。
  • 有人適合先獨處做足準備,社交時才能發揮自如。

重點不是你是哪一型,而是你是否掌握到管理自己的社交節奏?

貼標籤很簡單,覺察自己才是功夫

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用I人E人來說自己?因為簡單、快速,因為「說出口很安全」。但簡單的標籤,往往偷走了你真正探索自己的機會。

當你說「我是I人所以不擅長社交」,你其實放棄了設計自己互動策略的可能性。

當你說「我是E人所以我適合業務工作」,你可能沒發現自己的體力與情感負荷,其實也有需要照顧的面向。

💡 讓我們用教練式思考,幫助你更認識自己:

我想邀請你,花一點時間,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 在什麼樣的社交互動裡,你感覺到充滿能量?是深度交流?是知識討論?是輕鬆閒聊?還是分享故事?

2️⃣ 當你覺得社交很累時,真正讓你感到耗損的因素是什麼?是人太多?話題無趣?時間太長?還是你得強迫自己表現得不像自己?

3️⃣ 如果你可以重新設計自己的社交節奏,你會希望是什麼樣的模式?以什麼頻率、形式、對象、時間長度、主題內容?

你不需要被I人E人框限,你需要的是一個專屬於你自己、可以持續、讓你舒服自在的社交節奏。

👉 延伸小任務:

下次當你又想說「我是I人/E人」時,先練習用一個優勢語言描述自己吧!像是:

  • 我喜歡有深度的對話,能幫助彼此成長。
  • 我擅長快速認識新朋友,幫助大家打開互動氣氛。
  • 我享受從每次對話中學到新東西,擴展視野。

這會讓你,比單純的「I人/E人」描述,更貼近真實的自己。

延伸資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aphne Lan的沙龍
8會員
36內容數
每人都有獨特的天賦,讓你與眾不同。Talents Gone Wild 與您分享如何發揮天賦才幹的最大價值,擴展釋放其中的潛力。
Daphne La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6
很多人做完優勢測驗後,第一反應是:「好像很準耶!」但下一秒就卡住了:「那我現在該做什麼?」 其實,累積數百次的優勢諮詢之後,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大多數人不是不想應用天賦,而是把「應用」想得太嚴肅、太難,好像一定要有個宏大的計畫,或立即翻轉人生才算數。 但我想說,應用天賦不需要這麼壓力山大。
Thumbnail
2025/05/06
很多人做完優勢測驗後,第一反應是:「好像很準耶!」但下一秒就卡住了:「那我現在該做什麼?」 其實,累積數百次的優勢諮詢之後,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大多數人不是不想應用天賦,而是把「應用」想得太嚴肅、太難,好像一定要有個宏大的計畫,或立即翻轉人生才算數。 但我想說,應用天賦不需要這麼壓力山大。
Thumbnail
2025/04/23
許多做過克利夫頓優勢測驗,並進行過一對一教練對話的客戶,在認識自己的天賦後,常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話: “如果我們部門全員都能這樣深入了解自己,應該能省下很多溝通成本吧?” “我們團隊其實蠻多衝突是來自不理解彼此的做事風格……” “我主管能知道我在意什麼就好了!”
Thumbnail
2025/04/23
許多做過克利夫頓優勢測驗,並進行過一對一教練對話的客戶,在認識自己的天賦後,常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話: “如果我們部門全員都能這樣深入了解自己,應該能省下很多溝通成本吧?” “我們團隊其實蠻多衝突是來自不理解彼此的做事風格……” “我主管能知道我在意什麼就好了!”
Thumbnail
2025/04/23
在兩性關係中,真正讓一段感情走得長久的,不是激情或甜言蜜語,而是雙方持續「彼此提供價值」。這些價值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生活支援價值、性與親密、情緒價值。其中,「情緒價值」是最容易被忽略,甚至最容易被誤解的類型。 那什麼是「情緒價值」呢?
Thumbnail
2025/04/23
在兩性關係中,真正讓一段感情走得長久的,不是激情或甜言蜜語,而是雙方持續「彼此提供價值」。這些價值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生活支援價值、性與親密、情緒價值。其中,「情緒價值」是最容易被忽略,甚至最容易被誤解的類型。 那什麼是「情緒價值」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近年流行MBTI,把人分為16種性格。而第一個字母就分為”E”(Extraversion)外向型和”I”(Introversion)內向型。指的是該測試者是傾向外(喜歡和人面對面相處)還是向內(喜歡一個人獨處)。而作為高度”I”型的筆者收集了一個適合內向者的歌單和大家分享。 社會生活最早的群體活動
Thumbnail
近年流行MBTI,把人分為16種性格。而第一個字母就分為”E”(Extraversion)外向型和”I”(Introversion)內向型。指的是該測試者是傾向外(喜歡和人面對面相處)還是向內(喜歡一個人獨處)。而作為高度”I”型的筆者收集了一個適合內向者的歌單和大家分享。 社會生活最早的群體活動
Thumbnail
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好都可以靠包裝,只有人性的單純假不來。
Thumbnail
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好都可以靠包裝,只有人性的單純假不來。
Thumbnail
藉由榮格創立「心理類型」的概念,使我們有更多線索、懂得利用MBTI提供的分類視角,更有效率與明確做歸類,進而思考兩極碰撞、經驗對立感受。
Thumbnail
藉由榮格創立「心理類型」的概念,使我們有更多線索、懂得利用MBTI提供的分類視角,更有效率與明確做歸類,進而思考兩極碰撞、經驗對立感受。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外向的人適合做管理,內向的人適合做專業或技術方面的事,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定義內向與外向的差別,所謂的「外向」其實是比較容易從社交或與人交流中獲得能量的人,他更容易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善意跟溫暖,從而得到某種力量的支持 而「內向」的人則是在獨處時更容易獲取能量,他之所以覺得社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MBTI中的I人特質,並解釋了他們的行為特點及性格特徵。文章對於誤解和疑惑進行了逐一的解釋,並探討了I人的內在世界以及與外在世界的關聯。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MBTI中的I人特質,並解釋了他們的行為特點及性格特徵。文章對於誤解和疑惑進行了逐一的解釋,並探討了I人的內在世界以及與外在世界的關聯。
Thumbnail
外傾型的人渴求關係、擅於同理與認同他人,在乎社交性、現實感、客觀性,有放諸四海都成立的觀點。相反的內傾型的人也可能開始學習成為E人,尤其對於自我認同、自我認識不足的人,會更渴望自己能被喜歡、需要群體的接納。
Thumbnail
外傾型的人渴求關係、擅於同理與認同他人,在乎社交性、現實感、客觀性,有放諸四海都成立的觀點。相反的內傾型的人也可能開始學習成為E人,尤其對於自我認同、自我認識不足的人,會更渴望自己能被喜歡、需要群體的接納。
Thumbnail
MBTI提供了一種「人格語言」和「人際框架」,讓人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他人。文章探討了MBTI在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方面的影響,並提到了MBTI的科學性仍具爭議,以及對心理學知識的推廣。
Thumbnail
MBTI提供了一種「人格語言」和「人際框架」,讓人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他人。文章探討了MBTI在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方面的影響,並提到了MBTI的科學性仍具爭議,以及對心理學知識的推廣。
Thumbnail
 「I」是什麼? 英文是「Introversion」,內向性格的意思,是區分自己如何補充或者調解自己能量的方法。內向人需要時間獨處思考充電;而外向人的狀況是透過跟人群相處補充能量。但這並不代表內向人不喜歡交朋友!! 這個很重要,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
Thumbnail
 「I」是什麼? 英文是「Introversion」,內向性格的意思,是區分自己如何補充或者調解自己能量的方法。內向人需要時間獨處思考充電;而外向人的狀況是透過跟人群相處補充能量。但這並不代表內向人不喜歡交朋友!! 這個很重要,只是需要時間與自己相處。
Thumbnail
透過了解I型人的特質,幫助I型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Thumbnail
透過了解I型人的特質,幫助I型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Thumbnail
MBTI流行一陣子後,在社群媒體就常常看到大家用I人或E人宣稱自己的社交屬性,但隨著時間推移,不難發現有些E人慢慢也會變成I人,甚至有社交恐懼的傾向出現,真的是非常迷的現象,今天就稍微跟大家聊聊我從E轉I的心路歷程,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社交焦慮和社恐吧!
Thumbnail
MBTI流行一陣子後,在社群媒體就常常看到大家用I人或E人宣稱自己的社交屬性,但隨著時間推移,不難發現有些E人慢慢也會變成I人,甚至有社交恐懼的傾向出現,真的是非常迷的現象,今天就稍微跟大家聊聊我從E轉I的心路歷程,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社交焦慮和社恐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