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花果山的工作坊裡,我們常聽到企業主焦急地問:「我們已經貼了職缺一個月了,還是招不到人,怎麼辦?」這時,我們就會反問一句:「那你考慮過『非典型人力』嗎?」
沒錯,在當前人力市場吃緊、變動又快的時代,靠正職招募一路走到底,已經不太實際。當組織遇到短期任務高峰、突發業務需求,甚至只是想降低風險成本時,靈活運用「非典型工作者」可能會是條可行的補位策略。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非典型人力」是什麼,企業怎麼用比較聰明,又有哪些注意事項要留意?
什麼是「非典型人力」?簡單說,就是不走傳統正職制的工作型態
你可以把非典型人力想像成「彈性人手部隊」,他們不像一般正職員工那樣一週上滿工時、領固定薪資,反而更像是依任務、依時間、依需求被動員的外部戰力。
常見的非典型人力包含:
部分工時人員(Part-time Workers)
每週工作時數少於一般正職的標準,像是每週只上 20 小時或三天班。常見於學生族、家庭照顧者、銀髮族、或不想全職上班的自由工作者。
部分工時又分為:
- 自願性:想兼顧生活、學業、健康的人自己選擇這樣的安排。
- 非自願性:找不到正職,只能先做兼職的人。
定期契約人員(Fixed-term Hires)
這類人通常簽的是 3 個月、6 個月、或一年期的短期合約,做的是季節性、專案型、或替代性的工作。你可以想像是「限定版正職」,時間一到雙方就解約。
派遣人力(Dispatched Workers)
透過人力派遣公司引進的臨時人員,實際工作地點在你的公司,但薪資、福利、聘雇關係都屬於派遣公司。你只負責指派工作內容,其他事讓派遣公司處理。
外包人員(Outsourced Workers)
這類人力是由外包廠商派來的,你不直接管理他們,他們只對自己的公司負責。他們會完成特定的任務,但不受你公司內部規範管理。
什麼情況下適合用非典型人力?
工作性質短期或波動性大
像是百貨週年慶、農曆年前後的訂單高峰、或是臨時展覽活動。
財務資源有限
還撐不起一個正職的時候,用部分工時或定期人力是較低風險的選擇。
業務具專案性質
有明確任務起訖、需要技能導向、不需要長期維繫關係的工作,例如UI設計、影片剪輯、資料建置等。
測試新職位或組織變革
還不確定這個職缺是否長期需要,可以先用短期人力試營運看看。
非典型人力也有「副作用」,不能亂用!
雖然非典型人力有它的彈性與好處,但長期過度依賴,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流動率高、穩定性差:這些人來得快、走得也快,對組織缺乏長期承諾感。
知識與技術難累積:非典型人力通常不會參與長期學習或企業內訓,知識留不下來。
員工向心力低:正職員工看到「做得好的都變外包,壓力大的都我扛」,心裡難免會有疙瘩,進而影響士氣與合作。
管理成本潛藏:雖然表面上省人事成本,但在管理、溝通、協作上反而容易耗費更多心力(尤其是外包與派遣型人力)。
花果山給企業的實務建議:
- 把非典型人力當作「補位選項」而非「常態人力」,彈性可以,但不要仰賴。
- 與正職員工透明溝通人力策略,避免誤解與不滿發酵。
- 建立明確的用人SOP:不同形式的人力,需搭配對應的契約、任務規劃、權責界定。
- 針對特定任務才設計外部合作模式,不是每件事都適合外包!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我們相信:靈活用人不是偷工減料,而是為了在變動中找到穩定成長的節奏。
來留言聊聊吧!
- 你目前的工作是典型還是非典型人力?你喜歡這樣的安排嗎?
- 你們公司有用過外包或派遣人力嗎?覺得效果如何?
- 如果你是主管,你會怎麼規劃正職與非典型人力的比例與分工?
想了解更多非典型用人模式?
想知道該怎麼設計更有彈性的組織人力配置?
歡迎加入花果山官方 LINE,讓我們一起幫你打造未來人才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