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輔導期間,我們最常聽到 HR 說:「我們最近招人招得很辛苦。」但當我們反問:「那你們有在評估招募效益嗎?」結果不是一片沉默,就是聽到:「有啊…大概就看有沒有人來吧?」
其實,招募不是只是找人填坑而已。它是需要被「經營」的流程,花錢、花時間、花資源做了一輪招募,當然也要好好看看──到底值不值得?成效好不好?下次能不能做得更好?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企業應該怎麼系統性地評估招募成效,讓你找人更精準、用人更有效、花的每一分錢都更有價值!
招募成果怎麼看?不是只有「有沒有人來」
首先,要知道招募成效不只看「來了幾份履歷」,還應該從三個層面來觀察:
招募前成效(Pre-Hire Outcomes)
這是我們最直觀能看到的數據,例如:
- 有多少人投履歷?
- 每個職缺收到多少應徵?
- 面試比例是多少?
- 招到人的速度快不快?
例如:
某次去校園招募共收到 200 份履歷,有 160 人進面試,最後 90 人報到 → 這就可以算出各階段的「產出率」(yield rate),來判斷哪一階段可能出現問題。
招募成果本身(Post-Hiring Outcomes)
這是針對「實際招到的人」來評估的:
- 新進人員是否符合職位需求?
- 多久適應?多久能獨立作業?
- 是否真的填補組織缺口?
這一部分強調的是「品質」,而不只是「數量」。
雇用後結果(Post-Hire Outcomes)
這是中長期觀察的重點:
- 新人第一年內的留任率
- 工作表現是否符合期待?
- 是否願意留下來、繼續發展?
這部分也能幫助企業回推:「我們到底錄取了怎樣特質的人會留下?會發光?」
怎麼比較不同招募管道的效益?
你可能會用人力銀行、校園徵才、社群媒體、員工推薦、獵人頭…但到底哪個管道最划算?
這時就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累積產出率
也就是整體從投履歷→面試→錄取→報到的轉換效率。
比如說:
- 校園徵才收到 200 份履歷 → 160 人面試 → 100 人錄取 → 90 人報到
→ 累積產出率為 45% - 獵人頭公司只給你 10 位候選人 → 5 人錄取 → 5 人報到
→ 累積產出率為 50%
看似差不多,但接下來就要看第二個重點。
平均招募成本
簡單來說,就是「花多少錢,招到一個人?」
假設:
- 校園徵才這次總成本 48,000 元 → 平均每人 540 元
- 獵人頭總成本 10 萬元 → 平均每人 2,000 元
這時你就能依照你公司的用人策略來判斷:
要的是快速大量補人?還是用高成本換高品質?

常見的招募評估盲點
- 只看人數,不看人質(人才品質)
收到 300 份履歷不代表有效,要看是否有真正符合需求的人才。 - 錄取後沒追蹤
招進來後就「放生」,不觀察新人表現與留任狀況,錯失最佳回饋機會。 - 迷信高學歷、名校背景
研究發現,名校畢業生通過面試比例雖高,但實際報到與長期留任率未必比較好,因為他們選擇多、談條件空間大,不一定會留下來。
如何提升招募評估的效益?花果山的建議:
- 設一份招募成效表單:每次招募後填寫,追蹤各階段轉換率與來源。
- 一季檢討一次招募管道績效:看哪個管道CP值高,資源重新配置。
- 追蹤新人3、6、12個月的表現與留任率:回推哪些特質與條件預示成功。
- 整合HR系統與數據儀表板:讓主管也能即時看到用人成本與成效。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我們相信,招募不是一個活動,而是一段旅程。用數據和制度,讓每一次找人都更有策略,企業也才能走得更長遠。
💬留言聊聊吧!
- 你們目前有在做招募成效評估嗎?都看哪些指標?
- 哪一種招募管道你們覺得最有效?為什麼?
- 你覺得招募過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是什麼?
📩 想建立你們企業自己的「招募成效追蹤表」嗎?
📲 歡迎加入我們的官方 LINE,一對一諮詢+免費資源: 🔗 https://lin.ee/isv4RJ4
我們會陪你優化每一個找人用人的環節,讓人才真正成為企業的資產,而不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