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會發現,
身邊的人都對你很好、沒人真的在批評你, 工作也還不錯、生活也沒太糟——但你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你發文後還會默默刪掉,怕別人看笑話, 甚至就連別人一句「你最近很棒耶」,你也會想:他是不是只是客套?
你心裡那個聲音總是在說:
「我還不夠格。」 「我沒資格那麼自在地做自己。」 「我不是誰,只是剛好沒出錯而已。」
外在安全 ≠ 內在穩定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我明明沒遇到什麼霸凌、羞辱、批評,
卻還是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是因為——外在環境的安全感,不一定能養出內在的穩定感。
就像你住在一間漂亮的房子,但如果屋裡沒有家具、沒有溫度,
你還是會覺得空空的、不踏實的。
真正的自信,不是外面怎麼對你,而是你怎麼看待自己、解釋自己。
缺乏自信,很多時候不是缺點,而是「關係經驗」的反射
你之所以缺乏自信,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而是你從小到大,可能很少被真誠地看見、被深度地理解。
你可能習慣當那個「懂事的孩子」、「不惹麻煩的人」、「會自我調適的人」,
所以你從沒習慣把自己的需求、脆弱、想法放出來。
久而久之,你會內建一種訊息:
「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價值要靠表現來證明」、「我不夠好,但我可以忍」
自信,其實是跟自己建立信任感
自信這件事的本質,是自我信任。
你不需要時時刻刻都超級有自信,
你只要慢慢建立一種感覺:「我可以接住自己,就算我不完美。」
它不是來自別人說你很棒,而是你慢慢說服自己相信
✔ 我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
✔ 我可以有情緒、有想法,這些是正常的
✔ 我可以出錯,我還是值得被喜歡
✔ 我可以慢慢來,不用完美才開始
那麼,怎麼練習這樣的「自信感」?
這裡給你三個可以開始的小方法,不需要大轉變,但能慢慢穩住你內在的地基:
1. 把內心的「否定語氣」,換成「理解語氣」
原本你可能會說:
「我怎麼那麼沒用,又拖延了」 可以改成: 「我今天真的比較累,所以做得比較慢,沒關係,我知道原因。」
語氣的轉換,看似不重要,但它會改變你對自己的認知。
2. 每天做一件「不是為了表現」的小事
很多自信缺乏的人,把自己的價值感綁在「產出」與「被認可」上。
試著每天做一件沒人會知道的小事,但你自己覺得舒服、喜歡的:
去散步、畫畫、寫字、種花、發呆、聽一首喜歡的老歌。
你不是為了誰而做,而是為了慢慢喜歡自己陪自己時的樣子。
3. 問自己:「這真的是事實,還是我想像的?」
你是不是常常腦補別人在批評你、覺得你不夠好?
這時候請停下來問自己: 「這是事實?還是我的假設?」 「如果這是朋友說的話,我會怎麼安慰他?」
把情緒和現實拉開距離,你會慢慢變得清晰。
自信不是一種表演,而是一種熟悉感
真正有自信的人,不是永遠都覺得自己很棒,
而是他們習慣與自己的情緒共處,不逃避、不攻擊自己。
那是一種跟自己很熟的感覺,熟到就算有低潮、有自我懷疑,
也知道怎麼走回穩定的狀態。
你也可以這樣,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跟自己好好相處。
留給你的一句話:
「自信不是你看起來多厲害,而是你能不能在不完美的時候,還是願意陪著自己。」
我是帶給你正能量的 Vic,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不自信的時候,那不代表你弱, 那只是你正在學會不靠別人定義自己,而是自己慢慢站穩自己。
📩 如果這篇文章有說中你心裡的聲音,請分享給正在懷疑自己的朋友。
他可能一句話都沒說出口,但他也需要被理解。
關注我,讓正能量陪你成長 🌱